基本信息
书名:弟子规诠解
定价:38.00元
作者:李毓秀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受欢迎的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之一,带你初入传统文化之门;
★一线专家解读,迄今为止*的“弟子规”读本;
★内容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学习传统文化的;
★参考版本多样,力求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编写体例别出心裁,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注释讲解紧贴生活,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内容提要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叹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就是规范。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我们编著的这本《弟子规诠解》,书中所讲,处处皆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到应当如何做人。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家庭得到幸福,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而今重读这部经典,你会发现,它仍然对儿童的修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学者、教育家。他的著作有《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吸引了。封面材质摸上去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塑料光泽,而是带着一点点哑光的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字体排版也特别讲究,主标题的行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清晰可辨,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我尤其欣赏作者(或者说是编者)在版式上的用心,大段的文字中间穿插的那些小小的留白,让阅读的节奏感一下子就跳脱出来了,不像有些古籍注释本,恨不得把墨水填满每一寸纸面,看了让人心生压迫感。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量,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亮白纸,而是略带米黄的护眼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确实是下了大功夫,不仅仅是为了内容传承,更是为了提供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好的载体能让内容更易于吸收,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古典园林艺术的图册,让我深感失望的是其图片质量和配文的敷衍。作为一本视觉艺术的载体,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本书里的照片很多都显得灰暗、失焦,特别是那些体现光影变幻的精妙之处,在低劣的印刷下完全成了糊成一片的色块。更别提那些配的解说文字了,简直是灾难。它们大多是百度百科式的简单介绍,或者直接引用一些空泛的赞美之词,比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却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空间布局、借景对景的具体分析,也没有挖掘建筑师或匠人在处理特定材料时的巧思。看完之后,除了知道哪里有座园子,其他一点收获都没有。对于艺术类书籍来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至关重要,如果连最基本的视觉呈现都无法达标,那么其专业性和收藏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哲学思辨性质的书籍,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提问方式。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辩论教练,不断地抛出那些令人不安却又必须面对的核心困境。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命题展开,然后层层递进,引入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辩驳和交叉审视。它强迫读者从一个习惯的框架中走出来,用全然陌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系统。这种阅读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你会不断地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盲区和逻辑上的漏洞,但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恰恰是进步的阶梯。优秀的思辨类书籍,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思维的“体操”,让读者的头脑在反复的拉伸和折叠中变得更加敏捷和坚韧。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是一把钥匙,而非一碗现成的汤。
评分最近读完的另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小册子,给我的感受是,它在对古代思想的解读上,显得有些过于“现代派”了。作者似乎急于将几百年前的理念,强行套入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中去进行一番“接轨”,结果反而失了原汁原味。很多关键概念的阐释,缺乏深厚的文本溯源,更多是基于作者个人的观点发挥,读起来总觉得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在看事物,朦胧而不够透彻。比如,对于某个强调“自律”的篇章,原意是强调内心的修省和对基本伦理的恪守,但在解读中却被泛化成了各种职场技巧和时间管理术,这无疑是窄化了原著的格局。我更倾向于那种“忠于原文,审慎阐释”的态度,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或追求新颖而进行的牵强附会。真正有价值的解读,应该像是考古学家挖掘文物,小心翼翼地剥离时代的外壳,还原其内核的坚实与光芒。
评分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宋代士大夫日常生活的记录集,那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让人如痴如醉。作者非常擅长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当时文人在幽微处的精神世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全书聚焦于点滴:一盏茶的品鉴、一幅画的添补、一次雨后园林的漫步。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一种宁静而丰盈的生活哲学。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墨香与雨后泥土混合的味道,感受到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从容。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日常场景时,其文字的韵律感极强,长短句交错,如同古琴的低吟浅唱,读起来便是一种享受。这种对生活美学的极致捕捉和细腻描绘,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来得有力和持久,它教会你如何去“过日子”,而不是仅仅如何去“做事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