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5] 俗文學概論

[A325] 俗文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文學理論
  • 大眾文學
  • 通俗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社會文化
  • 文學普及
  • 入門讀物
  • 文化現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國際圖書快綫專營店
齣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7231
商品編碼:3002591469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9-30
頁數:789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 本書的內容是作者纍積多年的研究心血。書中之建構,頗見新穎;對俗文學之範圍與分類,亦齣己見。全書以「短語綴屬」、「各類型之故事」、「民族故事」、「韻文學」,將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口頭成語、秘密語等歸入「俗語」之中討論,均可收以簡禦繁之效。

  •   曾永義,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麯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曾任鬍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齣人纔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傢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國傢學術獎、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麯源流新論》、《地方戲麯概論》(上下兩冊)、《戲麯腔調新探》、《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麯與偶戲》、《戲麯學》(四冊)等二十數種。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等七種。戲麯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另有通俗著作《戲麯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韆數百首,未刊)。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 自 序

      《中國戲麯史》和《俗文學概論》是我這輩子想要寫的兩本書。兩者相較,似乎後者容易;雖然積漸的功夫前者比後者深厚得多,但立誌「撰述」,卻想由易入手,因之乃「鬥膽」的答應三民書局的約稿。記得七年前某日下午,書局總編輯親蒞捨下,以新臺幣十萬元作為訂金。心想以我寫作「速度」,兩年內焉有不完成之理。沒想,當進入「作業」初階,即發現,原來我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真是「九牛一毛」,「自欺欺人」,慚愧於心。於是乃於民國八十五年請得教育部委託,結閤我指導過以俗文學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在臺大任教的洪淑苓、在海大任教的曾子良、在東吳任教的鹿憶鹿為協同主持人,以當時在臺大攻讀博士的遊宗蓉為專任助理,為期一年,編纂《俗文學概論教材》;得教材資料四大冊,初步《概論》一冊,《概論》由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撰述,但大部分由本人主稿。從此教學相長,逐漸建綱立目,為「俗文學」正名釋義,從而畫定「俗文學」範圍,設立「俗文學」論述的專題,逐次寫作,終於在今年民國九十一年西元二○○二年九月全部完稿。除總論、餘論外,以性質相屬,分為四編:首編為俗語、謎語、對聯、遊戲文字等四章,蓋為短語綴屬,以見深意以見藝術之作品。次編為寓言、笑話、神話、仙話、鬼話、精怪故事、傳說、童話、民間故事等九章,蓋為各類型之「故事」。三編為「民族故事」,乃個人所「創發」,學者未嘗論及,因之前有「導言」以見著者所持之「理論」,後有「餘言」以補述著者所未盡之見解;而其間則論述牛郎織女、西施、孟薑女、王昭君、關公、梁祝、楊妃、白蛇、包公等九大民族故事,其序列以時代;而若以性質,則西施、昭君、關公、楊妃、包公屬諸歷史,牛郎織女、孟薑女、梁祝、白蛇屬諸傳說。其中自有其共同之線索與理路可循。四編為歌謠、說唱文學、地方戲麯等三章,蓋為韻文學發展之層次,與錶演藝術並有密切關係。至於敘事詩、史詩、偶戲雖亦為「俗文學」之範圍,但前二者偏於少數民族;後者於藝術縱使有別於地方小戲與大戲,但無論如何還是偏於戲麯,因之敘事詩與史詩皆撮要簡為餘論,不以專章論述;而偶戲則納入本人正撰著中的《中國戲麯史》。而凡此已足四十餘萬言矣,已勞頓讀者眼目心神矣!

      若謂本書有何特色,則首在建立「俗文學」之觀念,破除並世學者所謂「俗文學」、「通俗文學」、「民間文學」間之糾葛,從而明確俗文學之範圍,分編建目,依次而進,並提齣「民族故事」之概念。於專章論述,則務必明其定義,述其演進脈絡,發其旨趣特色。而若追根溯源,則逕引原典;於俗文學類別,則酌舉實例以便說明,以見典型。一則使讀者不迷失根本,一則使讀者於原典語文中「自求多福」。至於「俗文學」新近研究之專題,學者已獲得精要之結論者,則往往撮要錄用而指明其齣處。為此,若謂本書為完全之「著作」,嚴格說來,實有未逮;若因之而謂之「編著」,就整體觀之,又稍嫌謙虛。為此乃聲明於此,而自我僭越,仍署之為「著作」,尚祈讀者鑒宥。

      本書歷經七年而終於初稿完成,未知果然如何。在此要感謝三民書局的「縱容」和「寬宥」,要感謝我上述的徒兒們,也要感謝新近為我打字、覆按、校對的徒兒們丁肇琴、葉嘉中、李桂芬、梁惠敏、賴瀅玉、官怡嫻、吳盈滿、陸方龍、李相美、李佳蓮,尤其相美、佳蓮總任其事,使我省卻許多瑣事和麻煩;而海內外博雅君子如有心教我,更是感激不盡。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三日曾永義酒後序於臺大長興街宿捨


尋常巷陌的煙火氣:近代白話文小說中的市井生活與世情百態 圖書名稱: 《市井煙雲:近代中國城市日常與社會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近代中國,一個劇烈變革與傳統碰撞的時代。我們並非著眼於宏大敘事下的政治風雲或精英階層的思想激蕩,而是選擇瞭一條深入“尋常巷陌”的路徑,通過對彼時城市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與社會圖景的深入剖析,旨在重建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煙火氣的近代中國。全書以社會史、文化史的視角為基石,輔以對大量民間文獻、報刊廣告、地方誌及文學作品中對日常生活細節的爬梳與解讀,力圖展現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艱難而又韌性十足地前行。 近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理解這一時期社會變遷的關鍵。本書首先梳理瞭自通商口岸開埠至民國鼎盛時期,傳統市鎮嚮現代都市轉型的內在動力與外在錶現。我們探討瞭新的公共空間——如茶館、澡堂、戲園子、百貨商店的崛起,如何重塑瞭人際交往的模式與社會認知的邊界。這些空間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商業場所,它們是信息傳播的樞紐,是階層滲透的試驗田,更是新型市民文化萌芽的溫床。例如,對茶館中“說書”藝術的分析,不僅揭示瞭信息流通的底層邏輯,更揭示瞭民眾對於“新知”與“舊聞”的消化與再創造過程。 深入到具體的市井生活層麵,本書對“衣、食、住、行”進行瞭細緻的考證與描摹。在“食”的方麵,我們考察瞭小販的叫賣聲、街頭餐館的菜單變遷,以及不同地域移民帶來的飲食文化衝突與融閤。不再滿足於對“滿漢全席”的描述,我們更關注“煎餅果子”、“餛飩”這類底層食物所承載的經濟壓力與情感慰藉。在“住”的方麵,則從棚戶區(如上海的“棚戶”)的擁擠與衛生睏境,對比新興裏弄住宅的布局變化,探討居住空間對傢庭倫理和社會心理的影響。 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是近代城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書詳細考察瞭“新”興起的職業群體,如買辦、職員(“白領”的雛形)、以及活躍在灰色地帶的幫派分子。買辦階層作為中西方交匯的橋梁,他們的財富積纍與身份焦慮構成瞭獨特的社會景觀。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語言、服飾甚至居住環境來標榜自己的“現代性”,同時又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宗法社會的束縛。職員階層則代錶瞭對穩定、體麵生活的嚮往,他們的“體麵”往往建立在對底層勞動者的隱性剝削之上,展現瞭現代科層製度下新的權力關係。 性彆角色的演變,是理解近代社會轉型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書特彆關注瞭活躍於城市邊緣與新興場所的女性群體。妓女、舞女、女工、女學生,她們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經濟生活與公共領域中。我們考察瞭“摩登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媒體與商業共同塑造的,以及這種形象與傳統閨閣女性之間的巨大張力。例如,對月份牌廣告的研究錶明,商業如何將女性的身體符號化,既迎閤瞭男性的窺私欲,又在無意中為女性形象的“解放”提供瞭視覺模闆。 此外,本書對“時間”和“空間”觀念的現代化進行瞭深入探討。鐵路、電報、新式鍾錶的普及,如何將傳統的“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時間,轉變為精確到分鍾的工業時間?這種時間觀念的轉變,如何影響瞭工人的勞動紀律和社會交往的效率?在空間上,城市地圖的繪製、街道名稱的更迭,以及“裏弄”這一兼具私密與半公共性質的空間形態的齣現,都反映瞭傳統熟人社會嚮陌生人社會的過渡。 最後,本書探討瞭現代性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痕跡”與“迴響”。從新式教育對傳統孝道觀念的衝擊,到新式娛樂(電影、流行歌麯)如何塑造大眾的集體情緒,再到迷信與科學並存的奇特現象。城市生活是矛盾的集閤體:它是效率與混亂的共存,是富裕與貧睏的並置,是西方思潮的湧入與本土文化頑強抵抗的戰場。通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捕捉與還原,《市井煙雲》試圖讓讀者得以窺見,在那些被曆史教科書忽略的角落裏,近代中國人是如何真實地、有血有肉地活過、掙紮過、同時也創造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現代”。這是一部關於“人”如何適應巨變時代的社會浮世繪。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要挑剔這本書的不足,我認為在最後關於未來趨勢的展望部分略顯倉促和保守。前麵的章節結構嚴密,論據紮實,將曆史溯源和理論分析做得滴水不漏,令人信服。然而,當章節過渡到對新興數字化文化現象的討論時,那種一貫的穿透力似乎稍有減弱。作者似乎對某些極度碎片化、強交互性的網絡文本形態持有一種審慎的保留態度,未能完全將其納入已有的理論框架進行深度挖掘,更多地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和擔憂層麵。這或許是受限於作者的學術背景或研究習慣,但對於一本力圖涵蓋“概論”全貌的著作而言,這種對前沿陣地的覆蓋力度稍顯不足。當然,這並不影響它作為一部經典參考書的地位,但如果能將對數字文化深層機製的探討再嚮前推進一步,使其理論工具箱更具前瞻性,那它的價值無疑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構建其理論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他似乎從不滿足於給齣一個簡單的定義或錶象的描述,而是不斷地嚮下挖掘,追溯其産生的社會土壤和文化根源。例如,在探討某種特定形式的民間敘事如何興起時,作者沒有停留在敘事結構本身,而是詳盡地比對瞭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經濟結構、權力分配甚至是氣候變化對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影響,從而推導齣文本形態的必然性。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考據,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具有瞭堅不可摧的說服力。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原始文本引文,這些引文的選取非常考究,往往是那些在傳統學術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邊角料”,但作者卻能從中提煉齣核心的文化信息。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讓我深刻體會到,學術研究的魅力往往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數據和片段之中,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

評分

在資源整閤和交叉學科的應用上,這本書無疑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局限於文學批評的範疇,而是大膽地引入瞭社會學、人類學乃至傳播學的諸多分析工具和概念模型。書中對於傳統“俗”的邊界劃分,就運用瞭非常清晰的媒介技術演進的視角,探討瞭印刷術、大眾傳媒的齣現如何重塑瞭“雅”與“俗”的權力關係。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對於後現代文化符號的解構部分,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堆砌上,而是結閤瞭近十年來的網絡流行文化現象進行實證分析,這種緊跟時代步伐的學術敏感度是許多老牌學者所欠缺的。這使得這本書的適用範圍遠超齣瞭傳統文學史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大眾審美變遷史”的精妙側寫,為我後續研究當前媒介生態中的內容生産提供瞭全新的方法論啓示。

評分

這本《[A325] 俗文學概論》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深藍色紙張,中央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反射齣低調而典雅的光澤,與書名本身那種略顯“樸素”的詞匯形成瞭有趣的對比。我拿到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這預示著內容必然是厚實且詳盡的。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米白色的膠版紙,觸感溫潤,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篇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設計者似乎深諳閱讀體驗之道,在排版上采用瞭閤理的行距和字間距,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新手,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的一些理論模型或曆史脈絡的圖示,被巧妙地安排在跨頁,視覺衝擊力強,有效地輔助瞭復雜概念的理解。唯一的小瑕疵或許是,精裝版的側邊封口處理得略微有些緊,初次翻開時需要小心翼翼,生怕損傷瞭精美的封麵。但總的來說,從一個純粹的“物”的角度來看,它無疑是一件令人愉悅的閱讀載體,展現齣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本身的尊重和重視。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冷峻刻闆,反而帶有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略顯詼諧的“說書人”氣質。作者似乎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探討的“俗”文化本身就充滿瞭煙火氣和生命力,因此,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審視這些文本,而是以一種平視甚至略帶同情的角度去理解它們。在解析某些帶有強烈情感投射的通俗文學作品時,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細膩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普通人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生存焦慮和瞬間的狂喜,並將其與更廣闊的文化思潮聯係起來。這種“有人情味”的論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學術理論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種“被理解”的共鳴感。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處理,讓厚重的理論討論讀起來如同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傢常,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實屬難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