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陶瓷
定價:30.00元
作者:劉瑩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291259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套專傢精心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讀本
一場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豪華盛宴
深入淺齣的專傢講解
眾多精美的非遺插圖
讓你一套書領略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非遺藝術
值得每一位戲麯傳統文化愛好者收藏
內容提要
從新石器時始,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就大量使用陶器,商周時期齣現瞭原始青瓷,至東漢時真正的瓷器誕生瞭,唐代以來瓷器作為中國的特色商品走嚮世界,獲得世界人民的青睞,韆百年來一直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China, “中國”的譯音,將我們的國傢和瓷器永遠地連在瞭一起。中國是世界的陶瓷古國,從原始社會的先民製造陶器開始,到原始瓷器的齣現,*終産生質的飛躍,燒造齣真正的高溫瓷器,成為世界上*早發明瓷器的國傢,陶瓷藝術在中國經曆瞭近萬年的曆史,産生瞭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我們追溯中國陶瓷發展史,也就是在追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本書是一本關於中國陶瓷藝術的普及讀物,分為中國陶瓷發展曆史概述、傳統陶瓷的分類、傳統陶瓷製作工藝與技法介紹、傳統陶瓷的主要産地及藝術特色與傳統陶瓷的文化內涵五部分,比較全麵地介紹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組成部分的陶瓷的相關知識。
目錄
目 錄
章 中國陶瓷發展曆史概述
第二章 傳統陶瓷的分類
第三章 傳統陶瓷製作工藝與技法介紹
第四章 傳統陶瓷的主要産地及藝術特色
第五章 傳統陶瓷的文化內涵
推薦書目
作者介紹
劉瑩,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曾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係中國民族民間美術保護工程研究專業,獲碩士學位;2008年進入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工作至今,從事館藏民族民間美術品的收藏、保管與研究工作。
發錶文章:《淺析宋代耀州青瓷藝術特徵及其成因》《略說“彩選格”》《略說“春牛圖”》《哈氏風箏的曆史、特徵、技藝及現狀》《熱貢唐卡及傳承人西閤道》《北京清代上元燈畫》《北京紙馬藝術》等;齣版著作《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世代陶人》、《中國門神畫》(與王樹村閤著)、《中國美?麵具臉譜》《中國古版年畫珍本?北京捲》等。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之前對陶瓷的瞭解僅限於“就是那種碗碗碟碟”,但《陶瓷》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觀。它就像一部宏大的敘事長捲,將陶瓷從最原始的形態,一步步發展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見的精美藝術品的全過程,都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陶瓷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轉變的描寫。從早期作為生活必需品,到後來成為貴族階層的象徵,再到如今走入尋常百姓傢,甚至成為世界級的收藏品。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陶瓷貿易、文化交流的故事,讓我看到,一件小小的陶瓷,是如何承載著人們的夢想,跨越山海,連接不同的文明。特彆是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章節,那些穿越重洋的青花瓷,不僅是商品的交換,更是文化元素的傳遞與融閤,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陶瓷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不再隻是一個器物,而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印記。
評分《陶瓷》這本書,我得說,它徹底刷新瞭我對“材料科學”的認知。我原本以為,不過是些關於土、釉、火的知識堆砌,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且充滿趣味的方式,將陶瓷的化學成分、物理變化、燒製過程中的微妙影響,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曆史時期陶瓷胎土的礦物成分分析,以及釉料配方隨著時代變遷的演化,簡直就是一部微觀的地理與地質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景德鎮高嶺土的詳細介紹感到驚奇,那種純淨細膩的特質,如何造就瞭白如玉、明如鏡的中國瓷器,簡直是造物者的傑作。作者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溫度、氣氛對釉麵呈色的關鍵作用,比如氧化燒和還原燒對青瓷、紅釉産生的截然不同效果,讓我這個化學盲也能理解其精妙之處。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陶瓷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理解和運用自然物質,創造齣實用又美麗物品的科學史詩。
評分初拿到《陶瓷》,原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藝類書籍,卻未曾想,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書中的文字,不像是在介紹一件件冰冷的器物,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作者以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陶瓷藝術品如何從泥土蛻變成能夠震撼人心的美。我對書中關於宋代瓷器的章節尤為印象深刻,那些汝窯的天青釉色,雨過天青雲破處般的淡雅;官窯的粉青,沉靜內斂,如同君子溫潤的品格;而龍泉窯的梅子青,則散發著一種清秀自然的韻味。這些描述,配閤書中精心挑選的圖片,讓我仿佛置身於宋代的士人雅集,感受著那個時代極緻的審美追求。不僅是器物的形製和釉色,作者還深入探討瞭陶瓷與文人情趣、哲學思想的融閤。那些詩詞、畫意如何巧妙地融入到陶瓷的裝飾之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滿瞭文化底蘊和藝術張力。讀罷此書,我對“器以載道”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真正的藝術,是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
評分《陶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所揭示的“時間”的力量。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陶瓷作品的呈現,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時間如何在器物上留下痕跡,又如何讓它們煥發齣永恒的光彩。書中對那些曆經滄桑的古老陶瓷的描繪,那種斑駁的釉麵,窯燒留下的自然痕跡,甚至是對某些殘破器物的細緻解讀,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越古今的滄桑感。它讓我明白,一件陶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技藝精湛,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人文故事。書中還探討瞭陶瓷的“生命周期”,從誕生、使用,到最終可能被遺忘,又可能在某個時刻被重新發現,重拾價值。這種對時間、曆史與價值的深刻思考,讓我受益匪淺。讀完這本書,我看著傢中的那些普通陶瓷,也仿佛能看到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漫長故事,它們不再隻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時間的見證者,是曆史的低語。
評分讀《陶瓷》,我仿佛走進瞭時間的長河,那些溫潤的器物,不僅僅是泥土與火焰的結晶,更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陶瓷工藝的細緻描繪,讓我驚嘆於古人巧奪天工的智慧。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那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圖案,訴說著遠古的信仰與生活;到商周時期粗獷而富有神秘感的青銅器仿製,再到漢代墓葬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它們靜默地陳列著,仿佛訴說著韆年前的社會百態。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唐三彩的描寫,那些釉色斑斕、造型生動的馬匹、駱駝和樂伎,不僅展現瞭盛唐開放包容的文化,也讓我對那個輝煌時代充滿瞭無限遐想。作者對陶瓷質地、燒製溫度、釉料配比的深入剖析,讓我這個門外漢也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嚴謹與專注。每一件陶瓷背後,都蘊含著工匠們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以及對美的極緻追求。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著人類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探索和創造的偉大力量,也讓我更加珍視眼前觸手可及的這些文明遺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