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文化服饰大全服饰造型讲座4套装背心 |
| 作 者: | 潘菊琴 |
| 定价: | 38.00 |
| ISBN号: | 9787810388665 |
| 出版社: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05-1-1 |
| 印刷日期: | 2005-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以初次设计与制作套装和背心的人为对象来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套装与背心的历史性变化、种类,相应设计之作图理论,试样补正方法,样板省道处理,样板制作,实样制作及部件缝制等。 实样制作以基础女式西服为例,运用大量的图例对假缝方法、审美、样板栓查三要点,以及产业化工业样板制作、缝制工世流程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 |
| 作者介绍 |
| 目录 |
| 前言 章 套装 1 关于套装 套装的定义 套装的变迁 2 套装的种类·款式·材料 根据形态分类 根据材料分类 关于材料 3 上装的设计与制图 西服上装 双排扣、枪驳领上装 公主线分割、青果领上装 分割线、衬衫领上装 弧线型驳领上装 夏奈尔风格上装 4 假缝方法和着装补正法 (1)样板制作 (2)裁剪 (3)假缝 (4)着装补正的方法和样板的修正从袖窿开始向腰后中心产生皱褶的情况 5 样板制作和裁剪 (1)样板缝份制作 (2)挂面、翻领的样板制作 (3)里料的样板制作 (4)关于丝绺校正、缩绒 (5)面料的裁剪 (6)对格 (7)关于里料 (8)关于衬 6 西装的缝制方法 (1)全夹里西装的制作方法 (2)半夹里西装的制作方法 (3)无夹里西装的制作方法 7 局部缝制 枪驳领 青果领 领座分割的衬衫领 弧线型驳领 贴袋(无装饰) 缝迹中的口袋 利用缝迹并在正面缉线的口袋 有袋盖口袋 有袋盖口袋(A) 有袋盖口袋(B) 有袋盖口袋(C) 有袋盖口袋(D) 宽嵌线口袋 宽嵌线口袋(A) 宽嵌线口袋(B) 宽嵌线口袋(C) 双嵌线口袋 [A]全夹里状态 [B]无夹里状态 [C]半夹里状态 第2章 背心 ……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几缕流动的金色线条,让人立刻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精致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性的服饰史著作,可能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年代考证。然而,翻开目录时,我惊喜地发现它并非将服饰仅仅视为历史的遗物,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去审视。特别是关于不同地域间服饰元素的互相渗透与演变那几章,作者的叙述极富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看”到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闻到异域香料的气息,感受到不同文明碰撞时服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书中对材质的描述尤其细腻,比如对面料肌理、光泽度乃至染色工艺的探讨,远远超出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要求,更像是一场关于“触觉美学”的深度对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想象那些古老织工的双手是如何完成如此复杂的图案和结构,这种对“匠人精神”的追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成功地将一本看似专业的书籍,转化为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体验。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书体现了出版社极高的专业水准。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能很好地展现出早期拓片和手绘图稿的质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特别是一些涉及色彩还原度的部分,如对古代染料色谱的模拟,其准确性和饱和度都令人赞叹。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服饰”这一主题的一种尊重——服饰是物质的艺术,离开了高质量的物质载体,其精髓便难以被有效传达。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和油墨的细腻,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汇编,更像是设计师和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一件精美藏品。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书籍,能够将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呈现做到如此完美的平衡,让专业知识的传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评分我对这套书中的“造型讲座”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服饰研究中那种将“朝代”或“地域”作为绝对划分标准的僵硬模式。作者似乎更关注“人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服饰在特定社会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有一节专门分析了特定时期贵族礼服中的“权力结构”如何通过肩宽、衣褶的垂坠感以及配饰的重量感来体现,这种从功能性到象征性的解析角度,非常新颖且具有启发性。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没有满足于仅仅描述“穿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穿”。那些关于色彩心理学和禁忌图案的讨论,配上精选的、往往是博物馆级别的文物图片,使得理论不再悬空,而是有了坚实的视觉支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当代时尚趋势的研究者,我发现这种对历史底层逻辑的挖掘,对于理解当下许多“复古回潮”或“解构主义”设计思路的源头,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这绝不是一本让你死记硬背的工具书,而是一本能激发你从“形”到“意”进行深度思考的引路人。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套书在深入探讨“背心”这一特定服饰单品时所展现出的专注度,是极其罕见的。通常,背心这类被视为“内层”或“功能性”的服饰,在宏大的服饰史叙事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然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从狩猎装束的实用考量,到宗教仪式中的符号象征,再到近代日常着装中的性别张力体现,对背心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作者的考据工作显然是极其扎实的,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这些细节的补充,如同给一幅宏大油画的边缘增添了精致的珐琅小点,让整体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对我来说,这种对“边缘元素”的深度挖掘,比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官服的研究更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服饰文化中那些更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肌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评分整套书的编排逻辑,乍一看似乎有些跳跃,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处理复杂主题时的高明之处。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采取了主题式螺旋上升的结构。比如,刚读完关于中原服饰的严谨对称之美,下一章可能就转到了边疆民族服饰中那种奔放不羁的流线与拼贴艺术。这种对比强烈的并置,极大地冲击了读者的既有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巧妙地引入了哲学思考——服饰是如何界定“自我”与“群体”的边界的?这种对服饰人类学意义的探讨,让原本的服饰解读上升到了社会学的高度。阅读体验上,虽然图片数量庞大,但排版处理得非常克制和优雅,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个重要的造型元素都能得到充分的呼吸和凸显,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更要“品”,去体会每一种穿戴方式背后所承载的生命力和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