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漫说文化系列:第二辑 |
| 作 者: |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 |
| 定价: | 249.00 |
| ISBN号: | 9787569923445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
| 印刷日期: |
| 编辑推荐 |
| 1、三位文学界大牛联袂选编:厉害的大师,动人的篇章。 在书中,三位大牛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从丰子恺、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朱光潜等79位现当代大师名家中,甄选221篇经典动人作品;串起5个中国文化生活主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 2、五大主题,让我们感受生活的诗意与爱意。 这套以“文学为纬,文化为经”,书中所选文章,既有文化意味,又妙趣横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每本、每篇、每页,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诗意与爱意...... 3、篇篇附有专业主播音频,让诗意的文字声声入耳。 这套书,还邀请专业的播音团队录制了文章音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手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听书。做饭的时候听听夏丏尊《谈吃》,跑步的时候听听王力的《蹓跶》,晚上睡觉时听听老舍的《小动物们》。能听能看,诗意的文字,由耳入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释眼、释耳...... 4、颜值超高,赠品丰富。 这套书的封面,邀请设计师设计,采用烫黑、印银、专色印刷工艺,内外双封设计,颜值极高;且内文排版考究,阅读体验。而且,书中还附赠有读书人都痴迷的“藏书票”;伴随书的主题,每本1张,共5张,每一款都别具匠心。 5、官方授权 ,尊重版权。 漫说文化丛书所涉及作者近百位,尚在版权期内的超过50位,为保证版本的合法与性,尊重每一位作者,编辑团队辗转联络到众多作者及其后人,版权代理,全书所有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获得绝大多数版权所有人的笔授权。 |
| 内容介绍 |
漫说文化丛书所选文章从章太炎、梁启超到汪曾祺、贾平凹,汇集了97位近现代名家之作,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本辑为后5种,分别是《乡风市声》、《说东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这套书,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具影响力的三位大牛学者: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联袂选编;他们从丰子恺、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朱光潜等79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中,甄选出了其中精华的221篇经典,组成了这5本书。经典编者,经典大师,经典作品,真·经典中的经典! |
| 作者介绍 |
钱理群 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代表作品丨《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黄子平 1949- 广东梅州人,当代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其独到提法如“深刻的片面”“创新的狗追得我们连撒尿的功夫也没有”等,广为学界称道。 代表作品丨《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等。 陈平原 1954- 广东潮州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他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领域有着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 代表作品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 |
| 目录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书评二: 坦白说,初拿到这套书时,我对其“文化素养阅读”的定位略有保留,担心会是那种空泛的说教。然而,翻开《漫说文化系列第二辑》后,这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对乡间社会交往模式的探讨,作者巧妙地借由几则看似琐碎的邻里纠纷和红白喜事中的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权力结构和道德约束。这种叙事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复杂的社会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读者无需专业背景也能领会个中三昧。文风上,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夹带着一丝怀旧的、略带戏谑却又充满敬意的语调。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他亲历的旧日时光。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切片,使人读罢,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活本身的感激。
评分书评五: 从整体的装帧设计到内容的编排,《漫说文化系列第二辑》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不同于市场上那些追求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鼓励慢读、细品。每一章节的论述都显得沉稳而有根据,作者似乎深谙“文化史”的厚重,因此他们的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了长时间沉淀的陈酿。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纷繁的当下。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行为模式、潜意识中的偏好,都深深地烙印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旧故事、旧风俗之中。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套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其中一小段,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见解。对于任何渴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肌理和文化基因的读者而言,这套系列都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评分书评三: 我很少看到如此富有“烟火气”的文化读物。这套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它避开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遗忘的角落。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考察。那些关于市井生活、民间信仰、乃至特定群体内部笑话的解析,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这些材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每一个细微差别的敏感捕捉,绝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整套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各篇章之间看似独立,实则暗含一条清晰的主线,将不同维度的民间生活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化场域。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让人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得到了扎实的文化滋养,是那种真正能提升个人底蕴的佳作。
评分书评一: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漫说文化系列第二辑》的合集,其中收录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那几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们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下,民间生活的诸多侧面。我尤其欣赏那种深入肌理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从日常的烟火气中提炼出文化精髓。比如,书中对于特定地域风俗的追溯,那种对老物件、老仪式近乎偏执的记录,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光影斑驳的年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自身与这些“逝去”的文化形态之间到底存在怎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知识性与情感张力并存的叙述,实属难得,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化传承”这一宏大命题的理解边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反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情的温暖,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沉浸其中,不忍释卷。
评分书评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大的魅力之一。它没有采用那种学院派的刻板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流畅、富有画面感的白描手法,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特别是描述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习俗时,作者的笔法简直如同魔术一般,将我们从世俗的烦恼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神鬼”题材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率否定,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心理和历史环境的投射。这种平衡感,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高贵的姿态。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赏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复古或全盘否定。对于正处于认知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读者来说,这种引导无疑是极其正面和必要的,它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活泼的、能够自我构建的文化认知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