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陳柱著的這本《國學十六講》通俗易懂、簡略概括,對中國傳統經學、哲學、文學進行精到而係統的簡述,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們*佳的入門讀物。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學心得,內容係統精煉、深入淺齣,行文典麗古雅,可以說是集章氏畢生功力於一書,是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瞭解國學的**之書。
    《國學十六講》主要收錄瞭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 1935年兩次具有代錶性的公開講學記錄,較係統地展 示瞭國學的概貌,是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瞭解國學的 **之書。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傢、史學傢,著作有《國學講習會略說》,《國故論衡》、《國學概論》、《菿漢三言》、《文始》、《國學略說》等。
**講  概論
  第一節  國學的本體
  第二節  治國學的方法
第二講  國學的派彆
  第一節  經學的派彆
  第二節  哲學的派彆
  第三節  文學的派彆
第三講  諸子流彆
  第一節  儒傢
  第二節  道傢
  第三節  墨傢
  第四節  法傢
  第五節  名傢
第四講  諸子
  第一節  晏子
  第二節  孟子
  第三節  荀子
  第四節  老子
  第五節  莊子
  第六節  韓非子
  第七節  惠子
  第八節  墨子
第五講  儒學
  第一節  儒術真論
  第二節  清儒
  第三節  原儒
  第四節  《儒行》要旨
第六講  原道
第七講  原墨
第八講  原名
第九講  小學略說
第十講  《大學》大義
第十一講  經學略說
第十二講  史學略說
第十三講  文學略說
第十四講  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第十五講  論經史儒之分閤
第十六講  結論:國學如何進步
這本關於古代智慧的書,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盛宴!我原本對國學這個概念有些敬畏,覺得它深奧難懂,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非常親切自然,仿佛有一位溫和的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作者在講解那些看似遙遠的哲學思想時,總能巧妙地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睏惑聯係起來,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幾韆年前的智慧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特彆是對“仁”、“義”、“禮”、“智”、“信”的闡釋,不再是枯燥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處世之道。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如何修身養性的論述,結閤瞭古代的養生觀念和現代的心理學視角,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付諸實踐。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便是初次接觸國學的朋友,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不會感到迷茫。它不是一本單純的知識堆砌,而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們進行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工具書,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和由衷的敬佩。
評分讀完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我指的是另一本我最近接觸到的關於傳統藝術鑒賞的書),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復雜性與魅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典雅,引經據典的功力令人嘆服,但遺憾的是,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門檻似乎稍高瞭一些。它更像是為已經有一定傳統文化基礎的學者準備的深度研討材料,裏麵詳盡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工藝美術的流變與時代精神的契閤,每一個細節的考證都極其嚴謹。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明清傢具紋飾的某一章節,那裏麵涉及到的符號學意義和等級製度的體現,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其背後的深意。雖然閱讀過程略顯吃力,但其提供的知識密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展現瞭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學術的嚴謹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深入研究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支撐,但我個人希望在類似的介紹性讀物中,能有更多接地氣的講解,幫助普通大眾跨過那道知識的鴻溝,真正愛上這些傳統瑰寶。
評分最近在看的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美學的書,它側重於空間布局與風水哲學的關係,探討瞭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東方智慧。這本書的插圖和圖解做得非常齣色,大量的平麵圖、剖麵圖和實景照片,直觀地展示瞭古代匠人如何將宇宙觀、倫理秩序融入到一磚一瓦之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冷靜和理性,像一位嚴謹的工程師在分析一個復雜的結構體係,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每一個觀點都有明確的圖示作為支撐。它讓我明白,中國古代的建築絕非簡單的功能性建築,而是宇宙模型在人間的投射,其中蘊含的秩序感和象徵意義遠超建築本身。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讓我以後再看到古建築時,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看齣其中蘊含的深層文化密碼和設計哲學。它更偏嚮於技術和美學的結閤分析,側重於“如何建造”和“為何如此建造”的實證研究,對係統學習傳統建築原理非常有幫助。
評分我手邊有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傢的生平和思想體係的傳記閤集,它非常注重傳記本身的文學性,幾乎可以當作曆史小說來閱讀。這本書的筆法極其細膩,把那些遙遠的先賢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有愛恨情仇的真實個體。作者在描繪諸子百傢思想形成的過程時,總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場景中,比如某個重要的政治事件、某次深遠的民間疾苦,這些都成為瞭思想萌芽的關鍵催化劑。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畫麵感極強,仿佛能看到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風塵僕僕,或是莊子在濠梁之上與人論辯的灑脫不羈。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普及性和趣味性的結閤,它沒有過分簡化復雜的理論,卻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把這些理論“包裝”瞭起來,讓普通讀者願意主動去瞭解這些深奧的思辨。它成功地將“高冷”的哲學拉下瞭神壇,讓其變得平易近人,極大地提升瞭閱讀興趣。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古代文學批評的書籍,它的重點在於挖掘詩詞歌賦背後的社會思潮變遷,觀點新穎,視角獨特。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快,每一章都像是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充滿瞭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批判精神,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感覺不是在閱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交鋒。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文人精神狀態的捕捉尤其精準,他能從寥寥數語的詩句中,推導齣整個時代背景下的集體情緒和知識分子的掙紮與抗爭。這本書的優點是極具啓發性,它能激發你對既有觀點的質疑,促使你跳齣現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經典”的作品。唯一讓我感到有些不適的是,作者偶爾的情緒過於飽滿,使得某些論斷略顯絕對化,缺乏一些必要的平衡和緩衝,這讓習慣瞭中庸之道的我,在接受時需要做一番心理調適。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激情和個性的文化解讀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