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现母亲
定价:29.80元
作者:王东华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13187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一位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钉。因为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未来,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一本好策划书!《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之书。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得多;办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为什么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小样儿能够后来居上成就大业……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会有百家争鸣的人才鼎盛;为什么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会像夏雨后的蘑菇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巨匠;为什么作为殖民地的美国能一跃而起称雄世界;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为什么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韩国就连体育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未来对你的要求!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为什么说母亲要像服兵役一样服三年母投;为什么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成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为什么说母亲的劳动决不亚于英雄的创造;什么说妇联组织应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总统府”……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目录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
导论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0.1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的生活故事——重释夏斐事件——摒弃母职的做法并不是制度造成的——“五四”也许是中教的一个转折点——重评中亲史——“”是中教的一个典型切片——现代中国已无家庭教育可言——伪劣产品的本质在于伪劣母亲
0.2 童年不应该是一个任父母打扮的小孩子
第三只眼睛看天才——我的一点早教体会——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是先天还是后天——是超常还是正常——是天然还是自然——是晚成还是早成——是先表还是迟衰——是短寿还是长寿——是什么造就了的人物——让我们千百倍地把童年重视起来
0.3 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的成长三棱锥说——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意志商数:天才都是斗士——品德商数:天才都是圣徒——气概商数:天才就是天才
0.4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道德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人类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和化育——我对情商等的看法
0.5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的确叫母亲——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还是叫母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更是叫母亲
0.6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早逝现象”敲响中婴质量的警钟——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历史与未来·母亲缔造光明
章 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1.1 烛光里的母婴
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前奠定的——蒙台梭利: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看作人的一生——老威特: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穆勒:由于父母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二十五年
1.2 没有太阳的天空
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那么养孩子呢——买一件电器、家具、衣服都要跑遍全城,可又有谁为育子中的一个问题也如此做呢——我们的媒体每天都有大量的足球、股市消息,可是育儿呢
1.3 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当前的性知识普及是性教育还是性教唆——为父为母是人生重要的课程——潘光旦:师范教育屯是一样的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别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有教人如何做母亲,做自己的子女的老师——许广平:结了婚的女性,总有做母亲的一天,好还是有这样的研究所或指导所
1.4 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1.5 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1.6 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1.7 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
第二章 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第三章 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第四章 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第六章 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第七章 化育,向的心灵迈进
第八章 让天才成批出现
跋·向使命证明自己
后记
作者介绍
王东华教授,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母亲教育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发现母亲文库》主编。其研究母亲及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发现母亲》《新大学人》20世纪末一经推出,即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推出原创书籍数十种,累计发行近千万册。
●近年来,策划及参与中央电视台等各类电视节目百余场,应邀担任全国及各省市“杰出母亲”评委十余次,组织各类母亲教育报告会数千场。
●在中直机关、全国妇联、北京军区、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大庆油田、IBM中国总部等各大机构演讲数百次,其电视讲座在十余家电视台播出。
●现任全国一家母亲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温润,封面上的图案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感。翻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韧度都恰到好处,墨迹清晰,排版也疏朗有致,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复古的风格,仿佛能从书页中嗅到淡淡的墨香和时间的味道。每一页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用心,连页眉页脚的设计都显得别致,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书脊的设计也很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容易散架。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外观的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完全满足了我挑剔的眼光。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它的尺寸也很合适,既不会太大到难以携带,也不会太小到握持不稳,非常适合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味。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欣赏它每一个装帧上的小细节,这种对品质的追求,让阅读的体验变得更加愉悦和深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在旅程中,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它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又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样子?这本书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那些细腻的描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了成长所伴随的阵痛,也看到了爱与和解的力量。它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这种阅读体验是难以言喻的,它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非常独特,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它不像那种大段大段的抒情,也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有些朴素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最触动人心的情感。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以及潜藏在日常对话下的深层含义。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停顿,甚至一个未完成的句子,都能引发我无限的联想和思考。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文学魅力,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它能否直抵人心,引发深刻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张弛有度,不急不缓,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显得格外有力量。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探讨的“关系”这个主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母女之间的血脉亲情,更是关于两个独立个体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学习理解、包容,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书中对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描绘,非常深刻。我看到了她们之间曾经的误解与疏离,也看到了她们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学会的沟通与连接。这种描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质感。它让我反思,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与家人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它提醒我,理解和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耐心和努力。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如此的贴近生活,又如此的富有哲理。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关于“母亲”这个主题的书籍,无非就是那些煽情的、讲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的故事,要么就是一些育儿指导类的。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所展现的“母亲”形象,不是一个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从中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她曾经的梦想与失落,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的挣扎与坚韧。这种描绘非常细腻,也很真实,让我觉得她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或者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不动声色的情感流动,尤其打动了我。它没有大肆渲染,却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也看到了我曾经作为女儿时的自己,以及我未来可能会成为的母亲的样子。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母亲”这个概念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