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中华经典藏书(精装珍藏本)
定价:45.00元
作者:(明)王阳明著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4281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并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一格的“心学”体系。《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目录
上 卷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1512年)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王阳明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及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
一、心即是理——徐爱录
1.徐爱引言5
2.亲民与新民7
3.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9
4.求孝道于内10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12
6.知行合一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15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17
9.尽心即是尽性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21
1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22
13.“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24
15.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25
16.敦本尚实,反朴还淳28
17.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31
18.事即道,道即事33
19.孔子删《诗经》34
20.结语——徐爱跋35
二、格物无动静之分——陆澄录
1.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37
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38
3.相下得益,相上则损39
4.人心天理浑然,固有所不能传40
5.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40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42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43
8.“上达”只在“下学”里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45
10.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48
13.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49
14.心即性,性即理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须凑合52
1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54
18.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55
19.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56
20.定者,心之本体57
21.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58
22.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60
23.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61
24.阳明释易经62
25.圣人不消说“夜气”62
26.动静无端,岂有向邪63
27.圣道广大中正,无所谓上下64
28.仁者恻隐心怀66
29.权变之道,须是因时制宜67
30.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68
31.更觉“良工心独苦”69
32.“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误人70
33.精、气、神,三者为一71
3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71
35.哭则不歌,圣人心体自然如此72
3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在则众恶来72
37.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73
38.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74
39.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74
40.私欲如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75
41.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日见之精微76
4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77
43.自然有发便能中正平和,自然无所不可78
44.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79
45.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数尺有源之井水80
46.贯通古今,一日便是一元80
47.心统五官,外物才不扰乱内心81
48.知与充与遏者,志也82
49.寂然不动,感而遂通82
50.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84
51.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85
52.理在心性中,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86
53.中只是天理,无所偏倚87
54.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亡89
5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90
56.心之本体,原自不动91
57.主客消融,万象森然92
58.心外无物,孝亲便是物92
59.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93
60.“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94
61.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95
62.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96
63.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98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的主要动机,其实是希望它能作为一种“锚点”,帮助我建立更稳定的阅读习惯。当我桌上摆着一本如此正式、如此有分量的书时,我会有更强的心理驱动力去打开它,而不是去刷手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督促。而且,精装本的耐用性意味着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书上做标记、写批注,而不用担心损坏它——这对于深入学习和思考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品质让我有信心去“折腾”它,去真正地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小心翼翼地供奉着。这种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完美结合,才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从学术和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历史敬畏感。我留意了一下字体和排版的细节,它似乎在努力还原某种历史上的权威版本风格,而不是随意拼凑。装帧的纹理、烫金工艺的考究程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应有的尊重。对于研究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这种对原貌的尽可能保留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感觉到,我手中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流传后世的文化载体。如果将来有机会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下一代,它也完全有资格承载这份厚重的文化期望,而不是很快就被束之高阁,积灰落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精装的质感立刻就让人感到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贝。翻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色泽都透着一股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廉价的影印本能比拟的。我一直很喜欢中华经典读物,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排版太小,阅读起来非常吃力,要么就是封面设计得过于现代,失去了原有的古朴气息。这一套的平衡做得非常好,既保留了经典的庄重感,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字体选择,既清晰又不失古风,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快地沉浸到文字的意境中去。对于我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放在书架上,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随时都想拿起来翻阅一番,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熏陶。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我得说这版本的编排和注释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很多经典著作,如果缺乏恰当的导读和注释,初学者很容易望而却步,或者理解得过于片面。这本的编排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条理地划分了不同的篇章和主题,使得阅读的逻辑性非常强。更重要的是,那些关键处的批注和白话解释,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翻译,而是用一种比较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去阐释古人的深意,让你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人生哲理。我过去读一些类似的书籍时,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大大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但这一本几乎可以让我“一气呵成”,真正做到了“读进去”,而不是“啃出来”。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再现,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现在很多快餐文化盛行,人们追求的是效率和速度,但真正有分量的东西,是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选择精装珍藏本,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强烈的暗示:我要认真对待这份阅读,这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每一次轻轻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的韧性,这让我对“珍藏”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坚固耐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耐得住寂寞”。在电子阅读如此普及的今天,拥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致敬和坚守。它能让我在浮躁的日常中,找到一个可以安静下来,专注于文字本身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