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华经典藏书(精装珍藏本)

传习录—中华经典藏书(精装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王阳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中华经典
  • 藏书
  • 精装
  • 珍藏本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明代
  • 程明道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81218
商品编码:300804707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中华经典藏书(精装珍藏本)

定价:45.00元

作者:(明)王阳明著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4281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并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一格的“心学”体系。《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目录


上 卷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1512年)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王阳明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及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

一、心即是理——徐爱录

1.徐爱引言5

2.亲民与新民7

3.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9

4.求孝道于内10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12

6.知行合一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15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17

9.尽心即是尽性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21

1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22

13.“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24

15.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25

16.敦本尚实,反朴还淳28

17.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31

18.事即道,道即事33

19.孔子删《诗经》34

20.结语——徐爱跋35

二、格物无动静之分——陆澄录

1.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37

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38

3.相下得益,相上则损39

4.人心天理浑然,固有所不能传40

5.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40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42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43

8.“上达”只在“下学”里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45

10.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48

13.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49

14.心即性,性即理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须凑合52

1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54

18.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55

19.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56

20.定者,心之本体57

21.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58

22.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60

23.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61

24.阳明释易经62

25.圣人不消说“夜气”62

26.动静无端,岂有向邪63

27.圣道广大中正,无所谓上下64

28.仁者恻隐心怀66

29.权变之道,须是因时制宜67

30.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68

31.更觉“良工心独苦”69

32.“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误人70

33.精、气、神,三者为一71

3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71

35.哭则不歌,圣人心体自然如此72

3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在则众恶来72

37.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73

38.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74

39.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74

40.私欲如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75

41.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日见之精微76

4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77

43.自然有发便能中正平和,自然无所不可78

44.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79

45.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数尺有源之井水80

46.贯通古今,一日便是一元80

47.心统五官,外物才不扰乱内心81

48.知与充与遏者,志也82

49.寂然不动,感而遂通82

50.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84

51.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85

52.理在心性中,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86

53.中只是天理,无所偏倚87

54.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亡89

5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90

56.心之本体,原自不动91

57.主客消融,万象森然92

58.心外无物,孝亲便是物92

59.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93

60.“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94

61.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95

62.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96

63.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98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传习录》:一扇通往心学的古老窗口 《传习录》并非一本讲述故事的闲书,也不是一本罗列知识的百科。它更像是一扇古老而厚重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宋明理学巨匠王阳明先生那颗 transcending(超越)时代的心灵宇宙。它记录的,是王阳明先生与他的弟子们之间一场场关于“道”的深刻对话,一次次对人生真谛的哲学探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知道”,而在于它启发了多少“怎么知道”的智慧,引导我们踏上内省自修的道路,去体悟那个“吾心即道”的究竟。 王阳明其人:从挫折中涅槃的圣人 要理解《传习录》,首先需要了解它的作者——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他身处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明朝中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时,一位集儒、释、道三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横空出世,他就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的一生,并非一路坦途。他曾因直谏触怒权贵,被贬谪到偏远的龙场(今贵州修文)。在那个蛮荒之地,在生死一线之间,他没有沉沦,反而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哲学突破,悟出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奠定了其“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平定叛乱,功勋卓著。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传习录》正是他精神世界的结晶。 《传习录》的面貌:对话与问答的智慧 《传习录》并非阳明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系统性著作,而是由他的弟子们(如徐爱、陆澄、薛侃等)根据阳明先生平日的言行、教诲,以及与门人弟子之间的问答记录整理而成。因此,它呈现出一种鲜活、生动的对话体形式,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 全书大致分为三卷: 卷一: 主要记录了阳明先生在浙江、江西一带讲学时的言行。这一卷是《传习录》的基础,集中展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先生如何从“格物致知”的传统解读中突围,将“格物”的重心从外在事物转移到内在心性上来,强调“心外无物”,万物皆备于我。 卷二: 记录了阳明先生晚年在家乡浙江余姚讲学以及在福建、广东等地讲学时的语录。这一卷的内容更加丰富,对心学的阐发更为深入和具体,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阳明先生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致良知”的实践方法,强调“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能力,只需“致”之,便能明辨是非,成就圣贤。他还探讨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修身”的“四句教”,这是他心学体系的精髓之一。 卷三: 记录了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围绕《大学》的讨论。阳明先生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格物致知”并非从外物推及自身,而是从“致良知”开始,由内而外地推展。这一卷对于理解阳明先生如何革新儒家经典,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思想:心学的璀璨光芒 《传习录》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于它所提出的几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思想: 心即理: 这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命题。它颠覆了宋明理学早期程朱学派“理在事中”或“理在心外”的观点,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理不是外在于心而存在的,而是“心”所固有。一切道理、事物,都是心的“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不需要向外去探求真理,真理就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种强大的赋权,将追求真理的权力交还给每一个人。 致良知: “良知”是阳明先生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它如同我们心中的指南针,指引我们趋善避恶。然而,良知并非总是显而易见,它可能被私欲、习气所遮蔽。因此,“致”是关键。致良知,就是将自己本有的良知发掘出来,扩充开来,使其作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道德修养方法,而非抽象的理论思辨。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学说之一。他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是对“知”的检验和体现。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知道了某件事情,却在行动上与之相悖,那他便不是真正地“知”。例如,知道孝敬父母,就必然会去孝敬;知道善,就必然会去行善。这种思想极大地强调了道德实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而无所行动。 万物一体: 阳明先生还将心学的范围推及到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他认为,人心与万物本为一体,我们对万物的爱,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的扩充。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实现“视天下皆草芥”的无差别之爱,最终达到“天下一家”的境界。 《传习录》的生命力:古今皆宜的智慧之光 《传习录》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层面。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阳明心学所蕴含的智慧,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对抗焦虑: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压力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传习录》所倡导的“心即理”和“致良知”,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安定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和力量,不在于改变外界,而在于调整和认识我们的内心。通过向内探寻,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方向。 提升情商与人际关系: “知行合一”和“万物一体”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人的处境,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同情与行动时,我们的关系便会更加和谐。而“致良知”要求我们诚实面对自己,以善良和正直的态度与人交往,自然能够赢得尊重和信任。 赋能个人成长: 阳明先生的学说,将个人成长的焦点从外部的成功标准转移到内心的道德修为上来。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占有或名誉的获得。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个人实现真正价值的关键。 反思现代性: 在许多人眼中,《传习录》的某些思想,如“无善无恶心之体”,似乎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所不同。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反思我们当下所遵循的价值体系,是否真正符合人性的本质。 如何阅读《传习录》 《传习录》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但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投入去品读。 1. 带着问题去读: 在阅读前,可以先思考一些人生中的困惑,如“我该如何做人?”“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更容易与书中的思想产生共鸣。 2. 注重体悟与实践: 《传习录》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的书。更重要的是去体悟其中的道理,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从“致良知”入手,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听从内心的声音。 3. 对照经典与注释: 结合一些优秀的注释本和学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阳明先生的思想。但切记,注释是辅助,最终的领悟还是在于自己的体悟。 4. 与人交流: 如果有机会,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传习录》中的内容,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传习录—中华经典藏书(精装珍藏本)》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一份指引我们回归内心、发现真我的宝贵财富。它穿越时空,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等待着每一个愿意驻足倾听的心灵。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探索自我、认识世界的奇妙旅程,这段旅程,或许会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的主要动机,其实是希望它能作为一种“锚点”,帮助我建立更稳定的阅读习惯。当我桌上摆着一本如此正式、如此有分量的书时,我会有更强的心理驱动力去打开它,而不是去刷手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督促。而且,精装本的耐用性意味着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书上做标记、写批注,而不用担心损坏它——这对于深入学习和思考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品质让我有信心去“折腾”它,去真正地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小心翼翼地供奉着。这种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完美结合,才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从学术和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历史敬畏感。我留意了一下字体和排版的细节,它似乎在努力还原某种历史上的权威版本风格,而不是随意拼凑。装帧的纹理、烫金工艺的考究程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应有的尊重。对于研究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这种对原貌的尽可能保留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感觉到,我手中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流传后世的文化载体。如果将来有机会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下一代,它也完全有资格承载这份厚重的文化期望,而不是很快就被束之高阁,积灰落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精装的质感立刻就让人感到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贝。翻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色泽都透着一股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廉价的影印本能比拟的。我一直很喜欢中华经典读物,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排版太小,阅读起来非常吃力,要么就是封面设计得过于现代,失去了原有的古朴气息。这一套的平衡做得非常好,既保留了经典的庄重感,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字体选择,既清晰又不失古风,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快地沉浸到文字的意境中去。对于我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放在书架上,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随时都想拿起来翻阅一番,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熏陶。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我得说这版本的编排和注释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很多经典著作,如果缺乏恰当的导读和注释,初学者很容易望而却步,或者理解得过于片面。这本的编排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条理地划分了不同的篇章和主题,使得阅读的逻辑性非常强。更重要的是,那些关键处的批注和白话解释,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翻译,而是用一种比较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去阐释古人的深意,让你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人生哲理。我过去读一些类似的书籍时,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大大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但这一本几乎可以让我“一气呵成”,真正做到了“读进去”,而不是“啃出来”。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再现,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现在很多快餐文化盛行,人们追求的是效率和速度,但真正有分量的东西,是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选择精装珍藏本,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强烈的暗示:我要认真对待这份阅读,这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每一次轻轻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的韧性,这让我对“珍藏”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坚固耐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耐得住寂寞”。在电子阅读如此普及的今天,拥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致敬和坚守。它能让我在浮躁的日常中,找到一个可以安静下来,专注于文字本身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