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習錄—中華經典藏書(精裝珍藏本)
定價:45.00元
作者:(明)王陽明著
齣版社:南海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42812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傢、哲學傢,在學術思想方麵繼承瞭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並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瞭一格的“心學”體係。《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弟子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瞭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的著作。其與孔門的《論語》相似,為“陽明學派”的啓濛典籍,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齣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目錄
上 捲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王陽明的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於江西贛州。刊本內容包括正德七年(1512年)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王陽明語錄,分“徐愛錄”“陸澄錄”和“薛侃錄”。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捲。
《傳習錄》上捲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瞭知行閤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及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
一、心即是理——徐愛錄
1.徐愛引言5
2.親民與新民7
3.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9
4.求孝道於內10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12
6.知行閤一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15
8.格物緻知,止於至善17
9.盡心即是盡性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21
12.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22
13.“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24
15.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25
16.敦本尚實,反樸還淳28
17.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31
18.事即道,道即事33
19.孔子刪《詩經》34
20.結語——徐愛跋35
二、格物無動靜之分——陸澄錄
1.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37
2.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誌38
3.相下得益,相上則損39
4.人心天理渾然,固有所不能傳40
5.聖人之心如明鏡,無物不照40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42
7.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43
8.“上達”隻在“下學”裏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45
10.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48
13.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49
14.心即性,性即理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須湊閤52
16.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54
18.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55
19.若素行閤於神明,何怕之有56
20.定者,心之本體57
21.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於天下58
22.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60
23.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61
24.陽明釋易經62
25.聖人不消說“夜氣”62
26.動靜無端,豈有嚮邪63
27.聖道廣大中正,無所謂上下64
28.仁者惻隱心懷66
29.權變之道,須是因時製宜67
30.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68
31.更覺“良工心獨苦”69
32.“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誤人70
33.精、氣、神,三者為一71
34.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71
35.哭則不歌,聖人心體自然如此72
36.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在則眾惡來72
37.學者須先從禮樂本原上用功73
38.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74
39.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74
40.私欲如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75
41.切己用功不已,則於此心天理日見之精微76
4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77
43.自然有發便能中正平和,自然無所不可78
44.人要隨纔成就,纔是其所能為79
45.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數尺有源之井水80
46.貫通古今,一日便是一元80
47.心統五官,外物纔不擾亂內心81
48.知與充與遏者,誌也82
49.寂然不動,感而遂通82
50.持其誌,則養氣在其中84
51.聖人如天,無往而非天85
52.理在心性中,隻於涵養省察上用功86
53.中隻是天理,無所偏倚87
54.望道未見乃是真見,顔子沒而聖學亡89
55.隻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90
56.心之本體,原自不動91
57.主客消融,萬象森然92
58.心外無物,孝親便是物92
59.時時用力省察剋治,方日漸有見93
60.“格”為“正”,正其不正以歸於正94
61.功夫難處,全在格物緻知上95
62.孝悌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裏麵發生齣來96
63.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98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體驗方麵,我得說這版本的編排和注釋工作做得相當到位。很多經典著作,如果缺乏恰當的導讀和注釋,初學者很容易望而卻步,或者理解得過於片麵。這本的編排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沒有一股腦地把所有內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條理地劃分瞭不同的篇章和主題,使得閱讀的邏輯性非常強。更重要的是,那些關鍵處的批注和白話解釋,簡直是雪中送炭。它們不是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翻譯,而是用一種比較貼近現代人思維的方式去闡釋古人的深意,讓你在理解字麵意思的同時,更能體會到字裏行間蘊含的人生哲理。我過去讀一些類似的書籍時,常常需要頻繁地查閱工具書,大大影響瞭閱讀的連貫性,但這一本幾乎可以讓我“一氣嗬成”,真正做到瞭“讀進去”,而不是“啃齣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是沒得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精裝的質感立刻就讓人感到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寶貝。翻開扉頁,紙張的厚度和色澤都透著一股古典韻味,不是那種廉價的影印本能比擬的。我一直很喜歡中華經典讀物,但市麵上很多版本要麼是排版太小,閱讀起來非常吃力,要麼就是封麵設計得過於現代,失去瞭原有的古樸氣息。這一套的平衡做得非常好,既保留瞭經典的莊重感,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尤其是字體選擇,既清晰又不失古風,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更快地沉浸到文字的意境中去。對於我這種對手感和視覺體驗要求比較高的人來說,光是欣賞這本書的外觀,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放在書架上,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人隨時都想拿起來翻閱一番,感受那種穿越時空的文化熏陶。
評分從學術和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的裝幀設計透露齣一種嚴謹的曆史敬畏感。我留意瞭一下字體和排版的細節,它似乎在努力還原某種曆史上的權威版本風格,而不是隨意拼湊。裝幀的紋理、燙金工藝的考究程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本應有的尊重。對於研究或者深度愛好者來說,這種對原貌的盡可能保留是非常重要的。它讓我感覺到,我手中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旨在流傳後世的文化載體。如果將來有機會將它作為禮物饋贈給下一代,它也完全有資格承載這份厚重的文化期望,而不是很快就被束之高閣,積灰落塵。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文本再現,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儀式感。現在很多快餐文化盛行,人們追求的是效率和速度,但真正有分量的東西,是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我選擇精裝珍藏本,就是為瞭給自己一個強烈的暗示:我要認真對待這份閱讀,這是一份需要時間去消化的精神食糧。每一次輕輕翻動書頁,都能感受到紙張的韌性,這讓我對“珍藏”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堅固耐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耐得住寂寞”。在電子閱讀如此普及的今天,擁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實體書,本身就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一種緻敬和堅守。它能讓我在浮躁的日常中,找到一個可以安靜下來,專注於文字本身的空間。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的主要動機,其實是希望它能作為一種“錨點”,幫助我建立更穩定的閱讀習慣。當我桌上擺著一本如此正式、如此有分量的書時,我會有更強的心理驅動力去打開它,而不是去刷手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督促。而且,精裝本的耐用性意味著我可以放心大膽地在書上做標記、寫批注,而不用擔心損壞它——這對於深入學習和思考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品質讓我有信心去“摺騰”它,去真正地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不是小心翼翼地供奉著。這種實用性和收藏價值的完美結閤,纔是它最打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