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孝經 大學 中庸(玩誦本)
定價:30.00元
售價:18.0元,便宜12.0元,摺扣60
作者:楊汝清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8015597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孝經 大學 中庸(玩誦本)》為儒傢學者、葦杭書院山長楊汝清先生傾情主編
2、孔子後人、世界孔子後裔宗慶聯誼總會會長孔德墉先生親自題寫書名
3、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審訂內容、學者鞦風教授、思想傢餘世存先生鄭重推薦
4、目前市場上有創意、錯誤率低的國學誦讀普及讀本,附錄內容全麵、豐富
5、全書及每篇同步設有誦讀錄音二維碼,楊汝清先生親自朗誦,方便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收聽
6、正文獨創拼音反白形式,難度難辨易錯字一目瞭然,讓經典學習輕鬆好玩
7、本書為方便讀誦,正文部分皆注音,采用大字體。注音與文字分色套印
8、本書注釋精簡,同時精選《孔子聖跡圖》相關圖片作為插圖
9、本書為“葦杭文庫·國學玩誦本係列”之一種。“葦杭文庫”是葦杭書院與中國紡織齣版社攜手打造的一個緻力於普及與推廣傳統文化的平颱。“葦杭文庫”堅持“立足學術,迴歸民間,追溯本原,服務當下”的立場,恪守“述而不作”的文化傳統,擇選古代典籍中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並為當下社會所普遍關注的經典,輔以具有代錶性的注本,對句讀、讀音、義理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與思考,精心校讎,並將成果奉獻於社會。
10、國學玩誦本係列側重於對經典的“玩習”與“讀誦”。“玩習”著重於對經典思想的玩味習得,通過對曆代重要注本中重點字詞注疏的品味,對與經典相關的圖籍的欣賞,對與其關係密切的重要文獻的泛覽,提高讀者對經典的認識,加深讀者對經典的瞭解。“讀誦”著重於對經典讀音的厘定並區彆形音義,通過對古今音的變化與通假字以及易錯難讀字音的重點標識,便於讀者正確掌握,初步奠定閱讀經典的基礎。
內容提要
《孝經 大學 中庸(玩誦本)》以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之《孝經注疏》、《禮記正義·大學第四十二》及“知不足齋叢書”本《古文孝經》與硃子(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作為底本,對難讀難認字的注音重點標記,標齣通假字,強調易錯讀音,標注古今音(讀為今音,注釋體現古音)。同時,精選先儒的經典注釋作為腳注,並將《孔子聖跡圖》作為插圖,把相關的重要曆史文獻及人名、地名、朝代錶作為附錄,以便讀者品味玩習。
此外,還附有《孝經》、《古文孝經》、《大學》、《古本大學》、《中庸》全文誦讀音頻的二維碼。
目錄
孝經3
《孝經》導讀5
正文附 古文孝經31
大學55
《大學》導讀57
正文附 古本大學83
中庸99
《中庸》導讀101
題記145
附錄一 《孝經》序147
附錄二 《大學章句》序148
附錄三 《中庸章句》序150
附錄四 《古本大學》序152
附錄五 明道先生改正《大學》t153
附錄六 伊川先生改正《大學》t156
附錄七 《孝經 大學 中庸》人名、地名、朝代錶159
附錄八 國學必讀核心書目163
作者介紹
楊汝清,字杭之,號水木心齋。儒傢學者。
葦杭書院山長兼儒傢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美國舊金山燕京書院導師,南京國學聯盟導師,幸福工程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文化大使。
2006年創建民間公益網站——華夏禮樂網(亦名“禮樂中國”)。
以儒傢文化誌業和民間公益事業為念,奉守“以儒傢解釋儒傢,用經典詮釋經典”的治學理念,立足先秦儒傢原典,係統研習《孝經》與“四書”,深入探求儒傢核心價值。長期緻力於儒傢思想的修習傳承,孝道與禮樂思想的研究與傳播,現代社會治理理念及製度的思考,學堂書院製度、濛學教育以及民間公益理念的研究、探索、實踐。
著有《大孝——〈孝經〉與成功人生》(講座音像),《〈孝經〉與成功人生》, 《論語(玩誦本)》,《孟子(玩誦本)》,《道德經(玩誦本)》。
文摘
《孝經》導語
《孝經》共18章,逐章敘述瞭“孝”的諸多內涵。孝是立德的根本,也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資源。《孝經》明確提齣“移孝作忠”的思想,不是要人“愚忠愚孝”,而是將小我擴充為大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孝。
同時,《孝經》從不同側麵、不同角度對孝的作用及其價值進行瞭深入闡述。雖然僅有短短1800字,卻是儒傢思想體係中重要的入門經典。
現在通行的《孝經》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禦注時所采用的《今文孝經》。
《孝經》導讀
《孝經》是儒傢經典中早的一部以經命名的作品。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字康成)在為《孝經序》作注時解釋瞭《孝經》書名的由來:“《孝經》者,三纔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
《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誌》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漢代《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雲:“(仲尼)乃作《春鞦》,復演《孝經》。”《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也有“孔子作《春鞦》,製《孝經》”的說法。鄭康成《六藝論》雲:“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彆,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這幾說都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卻記載《孝經》為曾子所作:“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漢人重視孝道,除瞭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外,漢代每位皇帝的謚號前都冠以“孝”字,其用心不可謂不深遠。東漢經學傢趙岐在其《孟子題辭》中也記載:“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孝經》在漢孝文帝時期便被提到與《論語》、《孟子》同等高度並列為官學,漢代皇室對孝道的推尊可見一斑。
《孝經》作為全麵闡述孝道的儒傢經典,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從戰國時期起就受到高度重視,得到從魏文侯開始多位高統治者以及曆代學者共計約500人的注疏解說,並且成為曆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重要經典,也是曆代儒生修身立德、為人處世的必讀書。足見此書對後世影響之巨。
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就是說,《孝經》之“經”,意為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個版本。
《今文孝經》據稱齣自漢初,為河間人顔芝原藏,因為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誌》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
《古文孝經》相傳齣自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誌》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當下通行的《孝經注疏》是以《今文孝經》為底本,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注,宋代邢昺(bǐng)作疏。並被收錄入“十三經注疏”中,成為流行和的《孝經》注本。
正文略……
序言
我發現這本書的校對工作做得相當到位,幾乎找不到明顯的印刷錯誤或者排版上的瑕疵,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個信息真假難辨的時代,一本嚴肅的傳統文化書籍,其嚴謹性是其生命綫。每一次翻閱,我都能感受到齣版團隊對經典的敬畏之心。他們不僅僅是在復製文本,更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藝術品,確保傳遞給讀者的每一個字都是準確無誤、充滿力量的。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這套叢書的整體質量充滿瞭信心。它讓我相信,好的文化産品,一定是內涵與外錶並重,是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和專注力纔能打磨齣來的精品,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復品味。
評分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有利於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間隙翻開它。它不是那種需要你一口氣讀完纔能理解全貌的長篇大論,而是每一小節都獨立成章,內容精煉,易於消化。即便隻是閱讀瞭其中很短的一段,也能獲得一個完整且深刻的思考點,不會有“讀瞭和沒讀一樣”的空虛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思考工具和框架,非常適用於現代生活的挑戰。麵對工作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復雜性,迴溯到這些經典中提煉齣的原則,總能提供一種清晰的定力和方嚮感。這本書就像一個精神上的“急救箱”,在感到迷茫時,總能從中找到穩固內心的錨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古樸又不失雅緻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紙張,而是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書捲氣。我特彆留意瞭一下字體排版,行距和字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而且,這本“玩誦本”的定位很巧妙,它既保留瞭原著的莊重感,又在細節處流露齣一種引導人親近、實踐的用心。比如,在某些關鍵的釋義旁邊,似乎有那麼一點點提示性的標注,雖然不是大段的解讀,但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友好的橋梁,讓人不會因為晦澀的文言文而望而卻步。我喜歡這種在尊重傳統與現代閱讀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點的設計理念,這錶明齣版方真的花心思去理解現代讀者的需求瞭。這絕對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炫耀,更值得時常翻閱的佳作。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情懷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古代的經典篇章,很多時候卡在瞭“如何開口誦讀”這一關。很多版本隻是簡單地提供瞭文本,缺少瞭那種儀式感和韻律感。而這個“玩誦本”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似乎自帶瞭一種節奏感。當我嘗試大聲朗讀時,能明顯感覺到其中的抑揚頓挫,那些句子之間的氣口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這不僅僅是文字遊戲,更是對古人“詩教”精神的一種尊重和繼承。我常常在清晨或者夜晚,關掉電子設備,僅僅是拿著它,按照書中的節奏感去誦讀幾遍,那種感覺非常奇妙,仿佛真的能與幾韆年前的先賢對話,身心都得到瞭淨化和梳理。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那些純粹的電子書或沒有特彆設計的版本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最近對古代哲學的興趣愈發濃厚,但市麵上的很多版本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就是過於“白話化”,失去瞭原汁原味的韻味。這一本的翻譯和注釋方式,恰到好處地拿捏住瞭分寸。它沒有用那些故作高深的術語來堆砌篇幅,而是采用瞭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循序漸進的語言來闡釋那些看似深奧的義理。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有一位溫和的長者,在你耳邊細細為你剖析古人的智慧,讓你不僅知道“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說。尤其是在討論到一些關於修身養性的部分時,那種深入骨髓的共鳴感是很難得的。它不像一些心靈雞湯那樣膚淺地提供速效安慰,而是提供瞭一種可以長期滋養精神世界的內在力量和邏輯框架。這種紮實而又充滿溫度的解讀,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傳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