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鍾博士細講論語

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鍾博士細講論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茂森 著
圖書標籤:
  • 論語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鍾博士
  • 解讀
  • 文化
  • 教育
  • 哲學
  • 儒傢
  • 先秦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鑫陸博涵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26898
商品編碼:30084790814
包裝:盒裝
開本:16開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鍾茂森教授,傳統文化學者,近年來通過錄製掛網的形式講解儒釋道經典兩韆餘小時,《論語講記》根據鍾茂森教授“《論語》研習報告”整理而成,本次《論語》講習,前後曆時三年,纍計講授二百八十二小時,鍾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是今人學習《論語》彌足珍貴的讀本。
  程子曾經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所以讀書重在變化氣質,不是在語言文字上去打轉轉,鑽牛角尖,關鍵是我們讀瞭之後,能夠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這樣讀《論語》纔有實處的受用。
  我們怎麼學習《論語》?要把自己置身其內,就好像麵對著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論語》中弟子問話,就好像自己在問一樣。孔老夫子迴答,就好像他正在迴答一樣。
  我們學《論語》,不隻是讀讀文字,贊嘆、贊嘆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學到孔子的存心,我們也要做孔子。我們要學得跟孔子一模一樣,這叫學儒。
  我們在求學當中要解行並重,像讀《論語》,這就是學文。我們要是讀瞭《論語》隻是把它當知識來學,學完之後迴傢根本沒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變成文勝質。我們學文目的還是幫助加深我們的質,使我們的質更加的優良,最後趨於完美。
  博學於文是解門,解得愈透徹愈好。學《論語》就是求解,學“四書”都是求解。行門愈簡約愈好,約之以禮,所以我們提倡《弟子規》就夠瞭,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規》,天天對照《弟子規》反省懺悔,改過自新。

內容簡介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著筆始於春鞦末期,編輯成書在戰國初期。輯錄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是儒傢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研究孔子學說非常重要的文獻。
  《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是鍾茂森教授研習儒釋道三傢經典的又一心得報告。本次講解,前後曆時三年,纍計二百八十二小時,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在本次講席中,訓詁方麵的參考,主要依硃熹的《論語集注》,義理闡發方麵,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以及江謙先生的《補注》。在沒有說得很詳盡之處,也兼采眾傢之長。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又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意在強調讀書重在變化氣質,虛心涵泳,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纔有讀《論語》的真實受用。
作者簡介
  鍾茂森,博士,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1995年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2歲);1995年至1999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先後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金融博士學位(時年26歲)。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商學院任教四年,獲美國特批的“傑齣教授與科研人纔”綠卡。2003年遷居澳大利亞,任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後來獲得終身教職。
  鍾茂森博士多次應邀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上做主題演講。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布裏斯本、法國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傢和地區舉辦的關於教育與和平的會議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學(如中國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央黨校、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成功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新南威爾大學、新西蘭奧剋蘭大學等等)作主題演講報告,金融危機後更是呼籲在商界推行中華倫理道德。
  鍾茂森博士的演講融匯東西方倫理道德、哲學、心理學、醫學、太空物理學與金融學等學科,2006年6月,鍾博士在山西大同做瞭題為《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的報告;2009年9月應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邀請,發錶瞭《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演講;2009年10月參加中國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啓示論壇會議,發錶瞭《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主題演講,廣受好評。另外還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和諧之道,以孝貫通》、《百善孝為先》、《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為什麼要學習因果教育》、《華嚴科學宇宙觀》、《大乘佛法的現代科學觀》、《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金融危機裏的省思與齣路》、《道義拯救危機——中華倫理世紀重建之路》等百餘場主題演講,介紹和推動中華傳統聖賢教育,受到熱烈歡迎。

目錄

《第一冊 學而·為政篇》
學而第一
書之首篇 入道之門

第一章
學而時習 不亦說乎
有朋遠來 誌同道閤
不知不慍 是謂君子

第二章
孝悌和順 不好犯上
君子務本 本立道生
彰顯性德 孝悌為本

第三章
巧言令色 與仁相悖
從仁入手 而見性德
存心為仁 誠中形外

第四章
聖賢之道 改過而已
孝悌忠信 中國精神
忠信傳習 成就聖賢

第五章
治國方略 古有五事
五事相因 各有次第

第六章
提綱挈領 聖賢根基
七事具備 方名弟子
養濛學問 求其放心
文王既沒 文仍在茲

第七章
五倫之義 學問之本
聖人之學 在明人倫
躬行實踐 聖賢實學

第八章
莊重威儀 學則有固
人道忠信 交友輔仁
過則能改 善莫大焉
立誌賢聖 名為自重
格物剋己 慎獨威儀
直心正念 真如忠信
自重改過 親師取友

第九章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喪禮慎終 祭誠追遠
自行化他 涵養厚德
復其本性 孝為良方
慎終追遠 孝道圓滿

第十章
無爭不求 夫子五德
心存仁愛 感來敬信
自性性德 誠中形外
富強禮樂 閤則雙美
五德本有 唯其內求

第十一章
為孝之道 不違父誌
勸諫細行 不違不怨
孝悌大者 繼誌述事

第十二章
天理人儀 以和為貴
剋念作聖 心不逾矩
禮而有節 和諧之道
嚴謹守禮 證悟本性

第十三章
信閤德義 方可復守
恭行閤禮 遠離恥辱
仁義有禮 可敬可法

第十四章
誌嚮高遠 無求安飽
有修有證 力行近仁
四事具備 孔顔傢風
紮根為學 精進不懈

第十五章
貧富兩忘 樂學誌道
切磋琢磨 精益求精
舉一反三 悟性現前
學無止境 策進求道
道也無涯 學也無涯

第十六章
小人責人 君子責己
知人知己 自利利人
重義輕利 善感福應
學之次第 信解行證
為政第二

第一章
為政以德 天下歸仰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上下嚮德 安定和諧

第二章
詩之三百 思在無邪
凡詩之言 導歸誠正
正念守敬 落實無邪
真妄不二 依妄修真

第三章
禮法並用 標本兼治
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倡德循禮 以正民心
政刑為輔 禮德為本

第四章
十五誌學 一生不輟
三十而立 學業有根
四十不惑 行權方便
五十知天 承載使命
六十耳順 返聞自性
七十從心 不勉而中
覺悟本心 由學而至
蕅益深解 聖賢次第
孔子耳順 觀音圓通
從心所欲 安定自在
聖人示現 我輩可行

第五章
孟懿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問孝 夫子詳陳
事親始終 至孝盡禮
剋己復禮 孝親無違

第六章
武伯問孝 子曰憂疾
謹身守德 不行不義
成就聖德 圓滿孝道

第七章
子遊問孝 子曰敬養
敬愛備至 養親心誌
子孝以禮 父慈有節
孝親養誌 真正有敬

第八章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婉容悅色 是名為孝
奉親事師 重在用心
諸子問孝 隨類而解
孝道根源 在於心地

第九章
顔迴聽教 順受無礙
不違如愚 深潛純粹
君子慎獨 獨嘆顔迴

第十章
識人三法 視觀與察
視為當下 錶麵作為
觀為過去 為人做事
察為心意 所安之嚮
識人之要 見其存心
自省內察 念念改過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蕅益點睛 開顯聖意

第十一章
溫習實踐 常有新得
力行真乾 學有新得
學貴力行 誌作人師
溫故知新 不離心性
溫故明心 知新為用

第十二章
性德圓滿 纔藝無窮
雪公行誼 大用無方
君子之儒 不以器限
真實學問 從德而生
下學上達 大用不周

第十三章
行於未言 心悅誠服
聖人之教 契理契機
行必先人 言必後人

第十四章
君子為公 小人為私
君子忠信 小人諂諛
君子覺悟 小人迷惑
君子小人 存心不同
生法無緣 三種慈悲

第十五章
學而不思 不明義理
思而不學 枉費思慮
記問不習 危而不安
學而兼思 聞慧雙修
聖人示現 學而知之

第十六章
治學善道 一門深入
異端邪法 與道相悖
圓人說法 無法不圓

第十七章
為學之智 誠意不欺
迴歸自性 得到真知
無所不知 方名為知
認識自性 轉凡成聖

第十八章
為官從政 謹言慎行
精思熟慮 寡尤寡悔
仁義忠信 祿在其中
謀道憂道 天爵天祿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第十九章
得民心者 自得天下
提拔賢人 容忍小人
敬服正直 自然情理
格物誠意 直枉自明
覺悟放下 正直圓滿

第二十章
仁孝世範 潛移默化
格緻誠正 明德親民
一人修德 天下太平

第二十一章
居傢孝友 為政之本
孝悌之德 為政之本

第二十二章
人而有信 成就聖學
六信內求 探尋自心
純善真信 內外和諧

第二十三章
增減枝末 不變根本
禮之根本 五倫十義
禮之大體 三綱五常
禮義常道 因往推來
聖人心法 如鏡照物
禮之本體 為仁之道

第二十四章
違禮祭祀 諂而無福
見義不為 重利無勇

《第二冊 八佾·裏仁篇》
《第三冊 公冶長·雍也篇》
《第四冊 述而·泰伯篇》
《第五冊 子罕·鄉黨篇》
《第六冊 先進·顔淵篇》
《第七冊 子路·憲問篇》
《第八冊 衛靈公·季氏篇》
《第九冊 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 天下歸仰
  《論語》裏的每一篇都是采用篇首第一章的幾個字作為篇題,我們來看第二篇的第一章。
  “眾星共之”的“共”念拱,有圍繞、相嚮的意思。“為政”是把持政治。誰是為政者?一國的領導人。“為政”的“政”,硃子在《集注》裏解釋說:“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政”就是正邪的正,正確的正,“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我們把它正過來,這叫為政。
  《論語》裏有一章講“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季康子是魯國三傢大夫中最大的一傢,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嚮孔子問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說,“政者,正也”,政治是什麼意思?就是公正無私。為政者守住公正,給大傢做個好榜樣,“子帥以正”,子是對季康子的尊稱,你能夠“帥以正”,帥是錶率,給大傢錶演齣正的樣子,以身作則,誰敢不正?整個國傢就正瞭。你把持朝政,你正瞭,大傢都正。“己身正,不令而從”,你不用下命令,大傢都跟著你學,都會做得正。如何得正?要“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標準是德,符閤道德的就叫正,不符閤道德的就不正。
  硃子解釋,“德之為言得也”。“德”字當得講,“得於心而不失也”,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夠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關鍵是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這叫“為政以德”。
  孔子用瞭個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硃子解釋說:“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北辰是北極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作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極星,但是好像有點牽強。硃子這裏說的北極,是指方位,是“天之樞也”。樞就像門的中軸,門之所以能開關,因為有軸,門繞著中軸轉。這裏是指地球北極與天空相對的地方,那一個空間就叫北辰。
  我們的地球在轉,我們看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北極這個方嚮在轉,所以北極指嚮的空間就好像一個門的中樞、中軸,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它轉,它“居其所,不動也”,就好像門的軸,它不動,門在動,圍著軸在動。“眾星共之”的“共”是相嚮的意思,“言眾星四麵鏇繞而歸嚮之也”,所有的星星圍著北辰這個空體,這個中軸在環繞。用這個比喻來形容人君、領導者,就好像北辰一樣,眾星是比喻他的大臣和百姓,為政者、領導人能夠“居其所”而不動,所有的臣民圍繞著他轉,就是擁護他。為什麼?因為他“為政以德”。
  硃子說,“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為政者行得正,用道德來修養自己,就能夠得到無為而治。無為是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更不會想去做一些什麼事,他無為,他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事情,自然得到天下人歸仰。為什麼?這是一位聖王。這是用北辰來比喻這個相。
  我們中華老祖宗的文化就是重德行,《大學》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無論你是國傢領袖、天子,還是庶人(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要以德為本。我們以德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正瞭,一切都正。所以身修而傢齊,傢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為什麼?因為天下都是圍繞著一身在轉的。就像一個圓,身是圓心,傢國天下是圓周,我們的身正瞭,整個圓都正瞭;身擺得不正,整個圓周也就跟著不正。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我們的身其實還有一個圓心,就是我們的心,“心正而後身修”,我們的心如何正?格物、緻知、誠意,放下貪瞋癡的煩惱,我們的心就正。我們有所好樂,就不得其正,好樂是貪;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忿懥是瞋,瞋恨、不高興,都是瞋恚心;有所恐懼,有所憂患,也不得其正,恐懼憂患是愚癡,不明因果、不明事理纔會生齣恐懼憂患。所以把貪瞋癡放下瞭,我們的心纔正,身纔修。一正一切正,心一正,身、傢、國、天下,全都正。為什麼?身、傢、國、天下,完全是我們心中所現物,所謂“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能造天下萬物,所以心正瞭,萬物都正,這叫格物。格物的格是什麼意思?正!萬物都正瞭,叫格物。怎麼格?從心裏格,格除我們心內的物欲煩惱,我們的心就正瞭,萬物也就正瞭。這個道理非常深,真正悟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原來修心、修身、為政,都是一件事情,不是不同的事,是同一件事,一修一切修。
  硃子引程子的話:“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何必要有為?原來為政都是修身之事,都是我們自己修心之事。所以,“為政以德”,就是修心而已,修身而已。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有為的事業,也能夠無為而治。反過來,我們如果為政不以德,無論怎麼去治理天下,還是不能圓滿,總有欠缺。所以聖人為政抓住根本,《大學》裏講,“此謂知本”,知道根本瞭。我們能不能知道根本?根本在哪?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在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這是知本,“知之至也”,我們真正知道瞭,我們的知纔圓滿。為什麼?真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必定會“反求諸己”,從自己的身心來修,這叫“從根本修”。然後纔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外麵的事,全是自己的事,自己心內的事。
  硃子又引範氏,範祖禹大儒的話:“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禦煩,所處者至靜而能製動,所務者至寡而能服眾。”這話也講得很好,繼續給我們分析這個道理。我們“為政以德”,用道德來修身,從而影響傢、國、天下,就能做到“不動而化”,不用去嚮外攀求,自自然然就能教化百姓。因為百姓都看著我們,嚮我們學習。“不言而信”,我們說的話自然就能讓大傢信服,甚至不說話,完全用身教,就能有這樣的信用,大傢都對我們心悅誠服。“無為而成”,不用起心動念想著我該怎麼樣去為政,自自然然政治清明,社會和諧。“成”,成什麼?成就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是大道理。
  “所守者至簡”,我們所守的,守著什麼?守著德,最簡單的,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顧自己修德,人傢自然受自己轉化,“能禦煩”,禦是駕馭,煩是繁瑣,很繁瑣、很多樣的事情自己都能駕馭得很好。我們講領導人是日理萬機,這是很煩人的事,果然自己能夠守著至簡之道,隻是一味修德,《大學》裏講,“有德此有人”,就有很多能人幫自己。他們對我們真正是敬服,由衷地願意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是有德之人,真正能做到垂拱而治。
  “所處者至靜”,我們處在什麼地方?處靜,不是動,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靜慮。《大學》裏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我們能夠“反求諸己”,認真地修德,我們的心就安靜,就能“製動”,就能駕馭動蕩的場麵,以靜製動,整個場麵就能被我們定下來。這是我們的功力深厚。
  “所務者至寡”,我們所做的事情很少,寡是少,根本不需要做很多事,就是自己修德,天天反省檢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就這一樁事。“而能服眾”,大眾就能服我們。
  蕅益大師在《點睛》中說,“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大師講的這個道理很深刻。“為政以德”跟“以德為政”不一樣,我們細細去品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同的。以德為政,這裏麵有起心動念,我們還想著用我們的道德去為政,現在講的“以德治國”,這裏麵有沒有起心動念?確實有。有就不叫無為,就不能稱為無為而治。“為政以德”,這裏麵沒有起心動念,是無為而治,注重在自己修德上,重心在德而不是為政。以德為政,他的目標還是為政;“為政以德”,他的目標是修德,以德為本,抓住這個根本。德修好瞭,自然政治就好瞭,經濟也繁榮瞭,社會也安定瞭,社會國傢都能和諧。我們要仔細地、深深地去體會這個“語脈”,“為政以德”。
  硃子講,對於古聖先賢的道理要“虛心涵泳”,不斷地去玩味,纔能品齣裏麵的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蕅益大師點睛點齣來瞭:“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為政是什麼事情?就是“自正正他”之事。孔子講,“政者,正也”,為政就是正。正什麼?既正自己,也正彆人,“自正正他”。自正是根本,以自正為本,就是以修身為本,身正瞭,彆人也自然正,“己身正,不令而從”,這就是為政,“為政以德”。
  江謙先生在《補注》裏講,“為政以德,則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動而民敬,不怒而民威於鈇鉞”。為政者自己真正修德,自己正瞭,一切物都正。這個物包括人物和一切事物。為什麼?道理很深,簡單地說,自己和一切物是一不是二,自己以外沒有他物,全部的物就是自己。宇宙和自己完全是一體的,所以自己正瞭,整個宇宙萬物都正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正。我們能深體到這個道理,就知道真的應該從根本修。
  到瞭這個境界,“不言而民信”,我們不用言教,大傢都對我們信服。我們“不動”,沒有任何舉措,人民百姓都對我們尊敬,都能夠嚮我們學習,他們也都正瞭。“不怒”,我們不發怒,“而民威於鈇鉞”,人民自然不敢造罪業,不敢犯罪,這個比刑罰更有效果。
  上下嚮德 安定和諧
  江謙先生講,“又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於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上”是指上位的人,為政者。“上老老”,第一個老是動詞,尊敬的意思,對老人尊敬叫“老老”。在上位的領導人能夠尊敬老人,敬老愛老,百姓就能興孝道,孝道就是敬老愛老。首先對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從而能夠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長長”,第一個長也是恭敬的意思,對長輩恭敬,這叫“長長”。領導人能這麼做,百姓就能興悌道,大傢都能尊敬自己的兄長、長輩,從而帶起敬重長輩的社會風氣。現在社會有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對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沒用瞭,退休瞭,對社會不再帶來任何利益,所以被人遺棄。如果有這樣的風氣,社會怎麼能和諧?一個老人工作瞭一輩子,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到他晚年的時候,反而被人遺忘,甚至被人所嫌棄,他內心裏是什麼樣的感受?他怎麼能心安?社會又怎麼能安定?所以對老人我們要恭敬、敬愛。老人不是沒用的人,而是我們社會的恩人,我們對老人不是遺棄而是應該報恩,這樣,孝悌之風纔能帶起來,所以需要整個國傢領導重視這一條。
  ……


《論語》:一部跨越韆年的智慧寶典 《論語》是中國古代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共同編纂而成。它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韆百年來,《論語》不僅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也對東亞乃至世界文明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博大精深,字字珠璣,蘊含著無窮的智慧,為後人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論語》的思想內核:仁、禮、君子 《論語》的核心思想圍繞著“仁”展開。“仁”是孔子思想體係的基石,也是其政治和倫理理想的最高範疇。在孔子看來,“仁”的內涵極其豐富,既包括愛人、推己及人、剋己復禮的普遍道德情懷,也強調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等具體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內在的道德自覺,一種對他人的關懷與尊重,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實現。孔子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顔淵》)“剋己復禮為仁。”(《顔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這些都生動地詮釋瞭“仁”的意義。 “禮”是實現“仁”的重要途徑和外在錶現。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規範,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不學禮,無以立。”(《季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孔子強調,禮並非僵化的規條,而是與仁德相結閤,發自內心的真誠情感。“依乎仁,遊於藝。”(《述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禮”的最終目的是為瞭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促進社會的美德。 “君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之德,在於其修身養性,追求至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懷德,不求物;君子喻義,不求利。“君子周乎文,小人周乎懟。”(《陽貨》)君子以道德為歸宿,以仁義為行事準則,他們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孔子對君子的塑造,是對個體完善和社會責任的呼喚,也是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構建。 二、《論語》的政治哲學:德治與王道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和思想傢,他的政治哲學核心是“德治”和“王道”。他認為,治理國傢最重要的不是依靠嚴刑峻法,而是依靠道德感化。“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孔子主張統治者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自身的德行來影響和感化民眾。他認為,一個有德行的統治者,能夠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國傢自然會安定繁榮。 “王道”是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模式,它以仁德為基礎,以民為本,追求天下太平。“苟正其身,而況於為政乎?”(《顔淵》)孔子認為,真正的王道,是統治者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體恤民情,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臨之以莊,則敬;簡之以禮,則近於疵;當之以恭,則近於諂;導之以語,則近於怨;公示之以信,則近於欺;施之以能,則近於殘;約之以禮,則近於亡;貸之以時,則近於勞;告之以時,則近於怨。”(《堯曰》)這些都體現瞭他對統治者行為的嚴格要求。 在教育方麵,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打破瞭教育的階級限製,主張因材施教。“子不語怪、力、亂、神。”(《子罕》)他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對教育的重視,是為瞭培養能夠擔當社會責任、具備君子品德的棟梁之纔,為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奠定基礎。 三、《論語》的處世智慧:中庸與學習 《論語》同樣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處世智慧。“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孔子教導人們要學會反躬自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他強調,人生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的修養和努力。 “中庸”是《論語》中提齣的重要行為準則。“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在處理事務時,既不偏激,也不保守,保持適度的平衡,追求和諧。它是一種不走極端,不失分寸的處世哲學,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 學習在《論語》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孔子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融會貫通,並在實踐中不斷溫習和運用。他強調學習的態度應該是謙虛好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纔能不斷提升自我,豐富人生。 四、《論語》的現代意義:迴歸與啓迪 《論語》作為一部古老的經典,其思想光輝並未因曆史的變遷而黯淡。在當代社會,麵對物質的誘惑、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價值觀的多元化,重讀《論語》,可以幫助我們迴歸本真,找迴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仁”的思想,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不要忘記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關懷,要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禮”的規範,並非束縛,而是促進文明進步的基石,它幫助我們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秩序,培養優雅的舉止和高尚的品德。 “君子”的追求,依然是我們人生奮鬥的目標,它激勵我們不斷完善自我,承擔社會責任,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價值的人。 “德治”的理念,對於當今社會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物質文明的進步,不能脫離精神文明的建設,道德的力量,是維係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關鍵。 “中庸”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尤顯珍貴,它幫助我們抵製浮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判斷。 “學習”的精神,是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論語》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通過研讀《論語》,我們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理解人生的真諦,提升自身的修養,從而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實現個人價值,並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這部跨越韆年的經典,依然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並與世界和諧相處的重要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讀的這本關於哲學史的著作,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西方思想起源的一扇窗戶。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直接堆砌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像講故事一樣,把那些古希臘先哲們在雅典城邦下的辯論、思想的碰撞,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他解析蘇格拉底的“助産術”時,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描摹當時的場景,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那種抽絲剝繭、追問本質的思維過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遙遠的曆史與我們當下的睏惑。讀完幾個章節後,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多元和深入瞭。它不是在教你“記住”什麼,而是在啓發你“如何思考”——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填鴨式的灌輸都來得有效和持久。對於初涉哲學領域的新手來說,這套書的引導性極強,完全不會讓人望而卻步。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股子書捲氣撲麵而來。內頁的排版簡潔大氣,字號大小適中,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對於像我這種對實體書有情懷的讀者來說,光是把這幾本厚厚的書擺在書架上,就已經是視覺上的一種享受瞭。而且,每一冊的跨頁設計都很有心思,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還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之處的匠心獨運。我特彆喜歡它對經典文本的呈現方式,既保留瞭古籍的莊重感,又不失現代閱讀的便利性。這樣的用心,讓閱讀本身成瞭一種儀式,讓人更加願意沉下心來,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看得齣來,這絕對是一套可以珍藏多年的版本,經得起反復翻閱和品鑒。

評分

最近入手的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畫冊,簡直是視覺盛宴。這本書的圖片質量高得驚人,無論是白描的綫條還是彩色的寫景,都捕捉到瞭園林中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我尤其欣賞它對造園哲學的解讀,不僅僅展示瞭亭颱樓閣的樣式,更深入剖析瞭中國人如何通過布局、藉景、對空間的分割與滲透,來錶達天人閤一的宇宙觀。書中對蘇州園林的介紹尤其精彩,每一個小小的角落,比如太湖石的擺放、漏窗的造型,都有其深層次的文化寓意被細緻地講解齣來。對於建築或設計專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審美參考,更是一份關於空間哲學和環境美學的深度教材。閤上書本,仿佛還能聞到雨後青石闆上的苔蘚氣息,讓人心神俱醉。

評分

我剛看完的一部外國文學經典譯本,真是讓我對翻譯工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這本書的原著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十九世紀特有的那種冗長、華麗但又極富韻律感的句子結構。這次的中文譯本,處理得極其精妙,它沒有為瞭追求流暢而犧牲原文的“味道”,也沒有刻意去模仿那種古舊感而變得拗口。譯者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使得當代讀者在閱讀時,既能感受到原著的時代氣息和人物的復雜心緒,又不至於因為閱讀障礙而中斷。特彆是書中那些充滿哲思的長段獨白,被譯成瞭流暢且富有張力的中文,讓人忍不住要大聲朗讀齣來。這種高水準的轉譯工作,極大地提升瞭經典文學作品在本土語境中的生命力,功德無量。

評分

手邊放著的這本關於現代量子物理學的科普讀物,完全顛覆瞭我對微觀世界的固有認知。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幽默風趣,他擅長使用日常生活中的類比來解釋那些抽象到令人頭皮發麻的概念,比如“疊加態”和“量子糾纏”。我以前總覺得物理學是隻有少數天纔纔能理解的領域,但這本書的作者,用近乎於講相聲的口吻,把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講得通俗易懂。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隻是停留在解釋“是什麼”,還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這些發現對人類世界觀、哲學思維帶來的衝擊和反思。讀完之後,我雖然不一定能算齣薛定諤方程,但我至少對宇宙的運轉有瞭一種更謙卑、更具敬畏心的全新視角。這本書無疑是科學與人文精神完美結閤的典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