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工部廠庫須知(明代萬曆刻本)
定價:99.00元
作者:何士晉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0101243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史料和基礎文獻,尤其對明代的官方建築知識,特彆是從宏觀經濟控製和度算方麵做瞭相當清晰的記錄與說明。既有官府專書的性質,也是個人和集體撰述的成果,更包括將早已在民間流傳的口訣或抄本,加以摘錄、集編而成手冊或大全式的技術、經濟資料集的特點。
目錄
工部廠庫須知·引
工部廠庫須知·敘
工部廠庫須知·凡例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一
巡視提琉·工部復疏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二
廠庫議約
節慎庫條議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三
營繕司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四
三山大石窩
都重城
修倉廠
繕工司
見工灰石作
清匠司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五
琉璃黑窯廠
神木廠
山西大木廠
颱基廠(以上皆營繕司分差)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六
虞衡司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七
寶源局
街道廳
驗試廳(以上皆虞衡司分差)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八
盔甲王恭廠(虞衡司分差)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九
都水司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十
通惠河
六科廊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十一
器皿廠
工部廠庫須知·捲之十二
屯田司
柴炭颱基廠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就書籍的整體氛圍而言,這本《工部廠庫須知》散發著一種低調而深厚的學術價值感,即使不深入探究其具體內容,也能從其裝幀和版本的稀有性上感受到其分量。它那種獨特的舊書香氣,混閤著紙張縴維老化的味道,是任何現代香水都無法模仿的——那是時間的味道。我仔細對比瞭某些邊緣的磨損痕跡,可以推測它在曆史上的使用頻率和保存環境。那些微微捲麯的紙角,像是無聲的證詞,證明瞭它曾被頻繁地翻閱和參考。這種實體書的“使用痕跡”,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打動人。它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作者的浪漫抒情,隻有冰冷而堅實的製度記錄,但正是這種“冷”,纔更襯托齣明代官僚體係運作的真實肌理。對於收藏者來說,這簡直是無法估量的寶藏,對於普通讀者,它提供瞭一個窺視古代權力運作的獨特窗口。
評分從物理形態上審視,這部刻本的裝訂方式,特彆是綫裝的密度和結實的程度,體現瞭當時對公文書籍耐久性的重視。這些用來管理國傢工程和倉庫的“須知”,自然需要長久保存,這從它的裝訂上就可見一斑。綫繩的材質雖然已經有些鬆弛,但依然牢固地將書頁捆紮在一起,顯示齣當時的工匠對“結實耐用”的執著追求。我注意到書頁邊緣的裁切略顯粗糙,這再次提醒我,它並非奢侈品,而是服務於國傢機器的工具書。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依靠油燈或燭火閱讀這些文字,當時的官員們該是何等專注?這種想象,為閱讀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頁的輕微沙沙聲,都像是曆史在耳邊低語,訴說著那些關於物資調度、工程驗收的繁瑣細節,即便是旁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嚴肅性。
評分這部古籍的裝幀和紙張的質感,首先就讓人愛不釋手。那種曆經數百年風霜卻依然保持著溫潤的觸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翻開書頁,那泛黃的紙張上,墨色深沉而古樸,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莊嚴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滄桑感。雖然我並非專攻明代官修製度的學者,但光是看著這些古老的文字,便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齣土的文物,散發著曆史的幽光。印刷的工藝,雖然不如後世精細,卻有著一種獨特的拙樸之美,每一點筆畫的起承轉閤,都凝聚著當時匠人的心血。我尤其留意瞭捲首和捲尾的題跋和印章,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跡,無聲地訴說著此書流傳的艱辛與珍貴。能夠親手接觸到這樣一個萬曆年間的刻本,對我而言,簡直是一場奇遇,那種近距離感受古代官方文獻的體驗,是任何影印本或電子版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體現瞭明代官方文書的嚴謹與規範,但同時又流露齣一絲不為人察覺的“人味兒”。內頁的頁碼標記、頁眉的校勘記,都顯示齣編纂者在校對上的細緻,盡管如此,偶爾還是能捕捉到一些似乎是筆誤的小瑕疵,這反而更讓人覺得真實可信,仿佛能想象到當時抄書和刻闆時的場景——案牘勞形,燈下伏案,墨汁的氣味彌漫在書房裏。作為一名對古代檔案管理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常常會沉浸於對這些細節的揣摩之中。那些規整的欄綫,雖然隻是簡單的刻畫,卻為繁復的條文劃分齣瞭清晰的脈絡。它不是為瞭美觀而設計,而是純粹為瞭信息的高效傳遞,這種純粹的實用主義,在今天的齣版設計中已不多見瞭。每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遙遠的工部官員們進行無聲的交流。
評分拿到這本古籍時,最大的感受是那種難以言喻的“沉甸甸的曆史感”。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消遣讀物,而是一件需要懷著敬畏之心去對待的載體。書頁中偶爾齣現的自然斑點和黴暈,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是“瑕疵”,但在我看來,卻是歲月留下的獨特印記,是它能存活至今的證明。這種殘缺美,恰恰是現代批量生産的印刷品所缺乏的溫度和故事性。它以一種近乎原始的姿態,嚮我們展示瞭明代萬曆年間,國傢機構是如何依靠這些刻印的文本來指導日常運作的。觸摸著那些凸起的字跡,仿佛能感受到雕刻刀的力度,這種直接的物理接觸,遠比閱讀關於它的研究論文來得震撼人心。它以其材質本身,完成瞭對曆史的最好注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