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 9787502052966

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 97875020529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梶山浩司 著
图书标签:
  • 日式点心
  • 和菓子
  • 甜点
  • 烘焙
  • 日式料理
  • 美食
  • 烹饪
  • 教材
  • 食谱
  • 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2966
商品编码:300906222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

定价:46.00元

售价:27.6元,便宜18.4元,折扣60

作者:(日)梶山浩司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20529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东京制果学校校长梶山浩司的正宗和果子的制作经验大分享,60款四季和果子与不常见和果子款款精美得如同艺术品!2、全步骤、全图解,更直接、更直观的学习和果子制作技巧,让正宗和果子走进寻常百姓家!

内容提要


《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是东京制果学校校长梶山浩司为所有喜爱和果子的人们编写的一本家庭和果子教程,是一本利用家庭常用厨具制作正宗和果子的教科书。《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对和果子的由来、历史以及日本东京制果学校独特的制作技巧进行了详解,并以四季食材为章节,介绍了60款与季节相符的和果子制作方法和窍门!

目录


前言

制作和果子的工具

制作面馅、面团的工具

加工工具

关于材料

面馅

葛粉、蕨粉、寒天

粉类

基本面馅的制作方法

制作粒馅

制作豆沙馅

制作求肥、雪平

专栏1 和果子的分类

专栏2 上等生果子中常用的生果子分类

专栏3 和果子与日本的年事记

春季和果子

油菜花(金团)

引千切(草裹衣)

草饼(上新粉)

紫藤花(练切)

樱饼(小麦粉)

调布(小麦粉)

富贵草(练切)

柏饼(上新粉)

黄味牡丹(黄味馅)

樱馒头(薯蓣馒头)

樱饼(道明寺)

御手洗丸子(上新粉)

夏季和果子

花(半锦玉羹)

栗子(红豆沙)

葛馒头(葛粉)

栗子金团(白豆沙馅)

道明寺羹(道明寺)

秋色(半雪平)

枇杷(外郎)

红叶(练切)

水羊羹(红豆馅)

栗子蒸羊羹(红豆馅)

白玉善哉( 水磨糯米粉)

秋姿(红豆馅)

秋季和果子

蕨菜糕(蕨粉)

萩饼(糯米)

凉粉(红藻类)

地瓜豆沙糕(甘薯)

残月(小麦粉)

黄米糕(糯粟米)

牵牛花(雪平)

山茶花(雪平)

水无月(外郎)

故乡饼(小麦粉)

水果啫喱(琼脂)

香甜薯泥(甘薯)

冬季和果子

寒红梅(练切)

栗馒头(小麦粉)

花瓣饼(半雪平)

栗大福(求肥)

荞麦饼(荞麦粉)

石衣(干果子类)

仙鹤(雪平)

桃山(白色豆沙馅)

莺饼(求肥)

铜锣烧(小麦粉)

驯鹿(薯蓣馒头)

红豆松风(小麦粉)

万两(黄味馅)

圆松饼(小麦粉)

吹雪馒头(薯蓣馒头)

艳袱纱(小麦粉)

银杉(金团)

葛粉汤(葛粉)

水仙(外郎)

月饼(小麦粉)

椿饼(道明寺)

味噌馒头(馒头)

柚子馒头(馒头)

作者介绍


梶山浩司,出生于长崎县,毕业于中央大学和东京制果学校,之后进入釜人钵之木(东京阿佐谷)工作。随后又转到满月(东京龟户)担任厂长,并担任母校“东京制果学校”的教师,2013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日本果子协会“东和会”的运营部长,活跃于全国果子研究机构联合会及相关活动、国际亲善协会中,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果子。

文摘


序言



日本传统菓子制作的深度探索:不含《详尽的日式点心教科书》内容的新视角 本书致力于为所有对日本传统和菓子制作怀有浓厚兴趣的制作者、烘焙师以及美食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材料。我们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教程所忽略的、更具历史深度和地域特色的和菓子制作技艺,旨在将读者从基础的原料认知,引导至复杂形态的艺术化呈现。 第一章:和菓子的历史脉络与地域风土的交织 本章将追溯和菓子的起源,探讨其如何从奈良时代的“唐菓子”演变,历经平安时代的“饼”与“糕”,至江户时代因应茶道兴盛而发展出“上生菓子”的黄金时期。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年代划分,而是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如幕府更迭或特定文化运动如何影响了和菓子的形态、口味与季节性表达。 重点内容: 茶道美学与和菓子的共生关系: 详细解析“主菓子”与“干菓子”在茶事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旬”的概念如何指导季节性素材的选择与配比。 地域性原料的地理学考察: 聚焦于关东、关西以及特定岛屿(如北海道的红豆、九州的芋头、冲绳的黑糖)所特有的原料特性及其在地方和菓子中的独特应用。例如,探究不同产地红豆(如丹波大纳言与十胜产)在煮制工艺和最终口感上的细微差异。 从“朴素”到“精致”的工艺演变: 讨论江户时期,特别是京都与大阪两地匠人之间在和菓子造型艺术上的风格分野与技艺传承。 第二章:核心原料的精深解析与现代改良 和菓子的灵魂在于其原料的纯粹性与处理的精细度。本章将超越简单的原料列表,深入探讨原料的化学性质、最佳储存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优化传统原料的表现力。 重点内容: 米类与淀粉的科学运用: 深入研究不同品种的粳米、糯米以及米粉(如白玉粉、上新粉、道明寺粉)在吸水性、粘性与熟成状态上的差异。重点讲解“蒸制”与“炊煮”工艺对最终质地的影响。 豆类处理的“温度曲线”: 详细记录制作“炼切”与“羊羹”过程中,豆沙(馅料)从煮沸、脱水到“炒馅”的关键温度控制点。讨论使用高压锅或传统砂锅制作馅料时,时间与火力的精确配比。 天然着色与风味提取: 系统梳理使用植物(如抹茶、艾草、紫苏、樱叶)进行天然着色的传统方法,并对比现代食品级天然色素在保持色泽稳定性和风味纯净度方面的优劣。讲解如何提取柑橘皮(如柚子、蜜柑)的油脂和香气,而不引入苦涩味。 糖类的选择与结构影响: 不仅介绍白砂糖,更深入分析“和三盆糖”、“黑糖”和“麦芽糖”在和菓子中所起到的保湿、结构支撑和风味层次构建的作用。 第三章:传统技艺的解构与重塑 本章将把和菓子的制作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量化的、可重复的精确操作。我们将针对几种标志性的和菓子,进行从零开始的深度技术剖析。 重点内容: 羊羹(Yōkan)的晶体控制: 深入探讨羊羹制作中,糖分浓度与凝胶剂(琼脂或寒天)比例对最终切面光滑度及咀嚼感的影响。区分“棹物羊羹”与“炼羊羹”的工艺侧重点,并教授如何避免“出汗”现象。 求肥(Gyūhi)的延展性极限: 专门讲解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糯米粉的糊化程度,制作出具有极高延展性、不易回硬的求肥皮,适用于包裹重馅料或制作立体的装饰件。 干菓子(Higashi)的压制与干燥艺术: 重点介绍“落雁”和“金平糖”的模具选择、粉体的混合均匀度控制,以及烘干过程中的温湿度管理,以确保成品酥松或晶莹剔透的质地。 炼切的塑形基础与工具解析: 详细介绍各种传统和果子刀、竹签、以及“へら”(铲子)的使用技巧。展示如何通过“切嵌”、“押し物”和“絞り”等基础手法,将基础豆沙转化为具象的自然形态。 第四章:季节变换与主题创作的进阶表达 和菓子是时间的艺术。本章指导制作者如何超越食谱的限制,将季节、诗意和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 重点内容: “侘寂”美学在造型中的体现: 探讨如何通过不对称、留白和对不完美(如枯叶的纹理)的模仿,来表达日本美学中的“侘寂”精神。 十二个月的味觉日历: 为每个月份提供至少两种以上的,基于传统节气(如芒种、立秋、冬至)的造型灵感来源和风味搭配建议,确保作品不仅视觉应季,味觉上亦能精准呼应。 外皮与馅料的“对话”: 教授如何通过对比(例如,用清淡的葛粉皮包裹浓郁的抹茶馅,或用深色豆沙搭配浅色米粉外衣)来增强整体的层次感和惊喜度。 陈列与器皿的搭配: 讲解和菓子在“高足(Takatsuki)”和传统漆器上的陈列方式,以增强作品的整体展示效果和文化气息。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渴望超越基础操作指南,深入理解和菓子制作背后的科学、历史与哲学思考的实践者。通过本书的学习,制作者将能掌握独立设计、调整和创新日式点心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独运的考究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食谱,而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典籍。特别是色彩的运用,那种柔和的米白和深沉的墨绿搭配起来,既古典又现代,完美地烘托出了日式点心那种精致、内敛的美学。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排版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文字和图片的布局疏密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日式点心的读者,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感,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已经被带到了一个宁静的日式茶室,准备开始一场味觉与视觉的盛宴。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那些关于季节更迭在点心中的体现的插图,用手绘的线条勾勒出来,细腻得让人惊叹,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绝对是那种可以作为礼品馈赠友人的高品质书籍。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层次感。它没有傲慢地只展示最高级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作品,而是非常体贴地为不同水平的读者设计了进阶路径。初级部分,那些基础的、使用常见食材制作的“入门级”点心,制作起来快手又有趣,非常适合想要快速体验成就感的家庭制作者。而当翻到中高级章节,你会发现一些运用了季节限定食材、需要长时间准备的复杂点心,它们的配方严谨到令人发指,但同时,作者也提供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合理妥协”的替代方案说明,这体现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学态度,没有把读者逼入绝境。这种从浅入深,兼顾实操与理论的编排,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极强,它能陪伴我度过从新手到进阶的整个学习周期。

评分

这本书的创新性并非体现在发明了全新的点心种类,而是它在“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没有墨守成规,将传统的日式点心固化在刻板印象中,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现代的思维方式,比如如何更好地保持新鲜度,或者如何在不牺牲风味的前提下稍微减轻甜度以适应现代人口味。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小故事”,讲述某个经典点心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改良和演变的,这让冰冷的配方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性。这种在尊重历史根基的同时,又不惧怕进行微调的开放心态,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让人感觉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被积极地继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博物馆展品。

评分

排版和图解的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专业烘焙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图文分离,要么是文字描述复杂难懂,要么是图片步骤跳跃性太大,让人无从下手。然而,这本书的每一步骤都配有非常精准且角度独特的特写照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精细手法的环节,比如如何将馅料捏成特定的形状,或者如何处理糯米的粘度,摄影师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关键的技巧点,都会用醒目的标注或小框来提醒,避免了初学者走弯路。我试着做了其中一个需要复杂折叠的糕点,按照书上的图示,即便是我这种动手能力一般的“厨房小白”,也成功地做出了外观上足以乱真的作品,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这种可视化教学的力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那种“跟着做”的菜谱书,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日式点心哲学和历史的学术著作,但语言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对于原材料的执着与考究,简直是令人肃然起敬。比如,在讲述“和三盆糖”的使用时,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用多少克,而是详细解释了不同产地的风味差异,以及它在口感上如何影响最终成品的“入口即化”的境界。这种对细节的刨根问底,让制作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步骤复制,而变成了一种对传统工艺的致敬和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职人精神”的探讨,那种对完美永不妥协的态度,渗透在了每一个配方的讲解之中,这对于真正想要精进技艺的人来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好吃”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甜美,而是开始追求那种源于自然和时间沉淀的味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