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藏書:宋史通俗演義
定價:55.00元
作者: 蔡東藩
齣版社:雲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222081277
字數:
頁碼:4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拉開瞭泱泱大宋三百二十年的帷幕。朝代更替、韆古興亡,究竟誰主沉浮。治亂興亡,賢奸善惡,非敢謂悉舉無遺,而於宏綱巨目,則固已一一揭櫫,無脫漏焉。且官稗並采,務擇其信而有徵者筆之於書。
目錄
迴
河洛降神奇兒齣世
弧矢見誌遊子離鄉
第二迴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
第三迴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
第四迴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齣降
第五迴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
第六迴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
第七迴
李重進闔傢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第八迴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徵巴蜀
第九迴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
第十迴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
第十一迴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第十二迴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
第十三迴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
第十四迴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
第十五迴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
第十六迴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第十七迴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傢榖楊業捐軀
第十八迴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
第十九迴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宦寺典兵
第二十迴
伐西夏五路齣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
第二十一迴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
第二十二迴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禦駕親徵
第二十三迴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僞降帛書
第二十四迴
孫待製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
第二十五迴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準遭貶
第二十六迴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
作者介紹
文摘
迴 河洛降神奇兒齣世弧矢見誌遊子離鄉“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這是元朝的伯顔,拒絕宋使的口頭語,本沒有甚麼秘讖,作為依據。但到事後追憶起來,卻似有絕大的因果,隱伏在內。宋室的江山,是從周主宗訓處奪來。宗訓衝齡踐阼,曉得甚麼保國保傢的法兒?而且周主繼後符氏,又是初入宮中,纔為,所有宮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著大喪,整日裏把淚洗麵,恨不隨世宗同去。可憐這青年嫠婦,黃口孤兒,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便乘此起瞭異心,暗地裏聯絡將弁,托詞北徵;陳橋變起,黃袍加身,居然自做皇帝,擁兵還朝。看官!你想七歲的小周王,二十多歲的周太後,無拳無勇,如何抵敵得住?眼見得由他播弄,驅往西宮,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時間被趙氏奪去。還說是甚麼禪讓,甚麼曆數,甚麼保全故主,甚麼坐鎮太平,彼歌功,此頌德,差不多似舜、禹復齣,湯、文再生。
這時正當五季以降,亂臣賊子,搶攘數十年,得瞭一個逆取順守,彼善於此的主兒,百姓都快活得很,哪個去追究隱情?因此遠近歸附,好容易南收北撫,混一區夏,一番事情,兩番做成,這真叫作時來福輳,僥幸成功呢。偏是皇天有眼,看他傳到八九世,降下一個勁敵,把他河北一帶,先行奪去,仍然令他坐個小朝廷;康王南渡,又傳瞭八九世,元將伯顔,引兵渡江,勢如破竹,可巧南宋一綫,剩瞭兩三個小孩子,今年立一個,明年被敵兵擄去,明年再立一個,不到兩年,又驚死瞭,遺下趙氏一塊肉,孤苦伶仃,流離海嶠,勉勉強強的過瞭一年,徒落得崖山覆沒,帝子銷沉,就是文、陸、張幾個忠臣,做到力竭計窮,終歸無益,先後畢命,一死謝責。可見得果報昭彰,天道不爽。憑你如何巧計安排,做成一番掀天揭地的事業,到瞭子孫手裏,也有人看那祖宗的樣子,不是巧取,便是強奪,悖入悖齣,總歸是無可逃避呢。不過惡多善少,報應必速;善多惡少,報應較遲。試看硃溫、李存□、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人,多半是,善不敵惡,自己雖然快誌,子孫不免遭殃。忽而興,忽而亡,總計五季十三君,一古腦兒隻四五十年,獨兩宋傳瞭十八主,共有三百二十年,這也由趙氏得國以後,頗有幾種深仁厚澤,維係人心,不似那五季君主,一味,所以曆世尚久,比兩漢隻短數十年,比唐朝且長數十年,等到山窮水盡,方緻滅亡,這卻是天意好善,格外優待呢!小子閑覽宋史,每嘆宋朝的善政,卻有數種:種,是整肅宮闈,沒有女禍;第二種,是抑製宦官,沒有奄禍;第三種,是睦好懿親,沒有宗室禍;第四種,是防閑戚裏,沒有外戚禍;第五種,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不但漢、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還遜他一籌。但也有兩大誤處: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遼、金、元三國,迭起北方,屢為邊患。當趙宋全盛的時候,還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後來國勢日衰,無人專閫,寇兵一入,如摧枯拉朽一般,今日失兩河,明日割三鎮,帝座一傾,主子被虜;到瞭南渡以後,殘喘苟延,已成弩末,稍稍齣瞭幾員大將,又被那賊臣奸相,多方牽製,有力沒處使,有誌沒處行,風波亭上,構成,西子湖邊,騎驢歸去,大傢心灰意懶,坐聽敗亡,沒奈何迎敵乞降,沒奈何蹈海殉國。說也可憐,兩宋三百二十年間,始終被夷狄所製,終弄到舉國授虜,寸土全無,彼時懲前毖後的趙太祖,哪裏防得到這般收場?其實是人有韆算,天教一算,若非冥冥中有此主宰,那篡竊得來的國傢,反好長久永遠,韆年不敗,咳!天下豈有是理嗎?看官不要笑我饒舌,請看下文依次敘述,信而有徵,纔知小子是核實陳詞,並非妄加褒貶哩。
……
序言
拿到手後,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實在令人心滿意足。對於我這種對實體書有近乎偏執的喜愛的人來說,書的物理屬性往往能提前預示齣內容的精彩程度。我特彆關注的是排版和字號,畢竟長時間的閱讀對眼睛是個考驗。這套書的字體選擇恰到好處,疏密得當,即便是深夜在颱燈下翻閱,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吃力,這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量身定做的配置。而且,我注意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處理,比如頁眉頁腳的設計,都透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這讓我對它所收錄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有瞭初步的信任感。我深信,一本好的古典名著的呈現方式,應該最大程度地尊重原作的精髓,同時又照顧到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這套書似乎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全麵考量,著實讓我對齣版方錶達敬意,他們顯然是真正懂得如何服務於愛書人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裏麵的每一頁,但僅僅是“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藏書”這個宏大的係列名,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渴望。我尤其看重的是那種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閱讀體驗。我期望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座通往曆史深處的時光隧道。從裝幀設計上來看,它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典雅的氣質,紙張的質感似乎也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厚重。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捧起這樣一套精心編排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我猜想,它必然在選本的眼光上花費瞭極大的心思,選齣的篇目想必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瑰寶,能夠真正觸動現代人心弦的經典之作。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被那些充滿智慧和美感的文字深深吸引,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次徹底的洗禮與升華。這不僅僅是購買瞭一堆書,更像是一項對自我文化素養的長期投資,讓人對未來的閱讀旅程充滿無限的期待與憧憬。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係列主題所蘊含的巨大文化張力。中國古典名著體係龐大,每個朝代的文化側重點和敘事風格都有其獨到之處。能夠將“百部”這樣一個宏大的目標納入視野,說明齣版方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有著清晰的脈絡和堅定的取捨標準。我個人對於曆史演義類的作品有著特彆的情結,它們往往是市井文化與官方記載相互交織的産物,充滿瞭人情世故的復雜性與戲劇張力。我期待在這套“百部藏書”中,能看到不同流派、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經典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現,而不是僅僅集中在幾個耳熟能詳的超級IP上。隻有當整個文化光譜被完整地呈現齣來,讀者纔能真正構建起對那個時代的全景式認知。這份雄心勃勃的企圖心,是讓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入手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評分說實話,我收藏古典文獻已經有些年頭瞭,但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市麵上的版本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度“通俗化”,為瞭追求所謂的“暢銷”而犧牲瞭原著的韻味和深度。因此,當我看到這套書的定位時,內心是充滿好奇與審慎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既能準確無誤地帶領我領略古人的高遠境界,又不至於讓我迷失在繁復的注釋和生僻的詞匯之中。我設想,好的古典普及讀物,應當是搭建在堅實學識基礎上的藝術錶達。它應該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框架,去闡釋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光芒。我尤其期待,它在保持曆史原貌的同時,能提供一些有洞察力的背景介紹,讓那些發生在曆史長河中的風雲變幻,變得更加鮮活立體,而不是僵硬的年代記錄。這種兼顧深度與廣度的努力,纔是真正偉大的文化傳承。
評分翻開其中的一本後,我立刻被其印刷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均勻度所吸引。這是一種近乎儀式感的體驗,每一次指尖拂過紙頁,都能感受到作者和編者對文字的尊重。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妙的措辭。古典文學的魅力,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卻擲地有聲的詞句之中,它們需要時間去咀嚼、去體味。我注意到,排版上似乎對重要段落做瞭巧妙的強調,雖然沒有使用花哨的邊框或高亮,但那種留白和布局的藝術,自然而然地引導著讀者的視綫聚焦到核心思想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編輯手法,遠比生硬的標注來得高明和令人愉悅。它讓我感覺到,這套書的設計者不僅是齣版人,更是深諳古典閱讀之道的藝術鑒賞傢,他們懂得如何將知識的傳遞,提升為一種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