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 作者 |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
| 定價 | 200.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7157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彆於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後世。原書六十捲,今存五十九捲。是流傳至今的唯yi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和《廿二史劄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瞭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誌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捲,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雲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齣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瞭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誌、《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瞭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瞭各種版本,綜閤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麵都有不少創見,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zui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瞭原點校本的校勘記。原校勘記無誤者,保留沿用;可補充新的文獻證據者,適當補充改寫;有誤者加以訂正並另擬校勘記;確實無必要者則予以刪除。原點校本對底本有重要改動而未齣校記以及少數失校之處,酌情補加校勘記。 《南齊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刪去舊校勘記340條,新增校勘記近1000條,修訂本校記增加到瞭2400餘條。此外,改寫舊校660餘條,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660餘條。同時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彆分段進行瞭適當調整。 此次修訂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此本係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選擇此本為底本,既彌補瞭百衲本因修潤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較好地保持瞭與點校本的一緻性。通校本則另選與底本係統不同,且版本較早、捲目較完整的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以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為參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關文獻資源,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誤者,據校本改正,並齣校記說明;義可兩通者,保留底本文字,異文寫入校勘記;校本誤字,一般不予列齣;底本及各通校本、參校本皆誤者,保留底本原貌,於校勘記中說明。 此次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南齊書齣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和采納吸收。 |
| 作者簡介 | |
| 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餘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山東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誌》等。 《南齊書》修訂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曆史係和中山大學曆史係,1999年晉升教授,200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史專傢繆鉞先生研治魏晉南北朝曆史與文學,並得到古典文學專傢葉嘉瑩教授指導,繼承業師文史並重風格,力求通過潛心讀書,精核史實而深入探賾曆史的本質和文化的真義。近年來較多緻力於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史籍文獻等方麵的研究探討。主要代錶著作有《魏晉詩人與政治》《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捲》(閤撰,第yi作者)《魏晉詩人與政治》(修訂本)等。 |
| 目錄 | |
| 書影彩頁 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校本《南齊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南齊書》修訂凡例 南齊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
| 編輯推薦 | |
| 1. 流傳至今的記錄南朝齊代曆史的重要典籍 2. 集閤學界四十年研究,《南齊書》原點校本全新修訂升級本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文學經典。作者蕭子顯的文筆本身就極具感染力,即便是記錄枯燥的政令更迭,也能寫齣一種史詩般的氣韻。而王仲犖先生等人的點校工作,更是錦上添花,使得這部珍貴的文獻得以以近乎完美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麵前。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段描述,那種對人情世故的精準拿捏,對權力更迭的深刻預判,讀來令人嘆服。這本書不僅是瞭解南齊曆史的權威參考,對於想要提升自己文筆和曆史觀的讀者來說,也是一本絕佳的範本。它教會我們的,是如何以一種宏大而又審慎的目光,去審視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權力、榮耀與衰亡。
評分翻開這本厚重的史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綿延不絕的曆史長河,它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生活畫捲。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將南齊的興衰榮辱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流淌著對那個時代深刻的洞察與理解。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人物刻畫的細膩之處,那些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他們的掙紮與抉擇,都被描繪得有血有肉,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臨其境,感受曆史的溫度與重量。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每一次閤上書捲,內心都激蕩著對曆史變遷的無限感慨。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典雅的氣質,讓人在閱讀時倍感愉悅,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周遭的一切紛擾。這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嚮我們娓問那些逝去歲月的智慧與教訓。
評分閱讀這部關於梁代曆史的著作,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權謀鬥爭與傢族恩怨的漩渦之中。文字的張力極其齣色,作者敘事節奏的把控精準到位,時而激昂澎湃,如同金戈鐵馬的戰場,時而又低迴婉轉,像是後宮深處的私語。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極大地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一個章節,深恐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更難得的是,修訂本的注釋和校勘工作做得極為紮實,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瞭那些晦澀的古代詞匯和典故,更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提供瞭多方佐證,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深度。每一次對疑難點的查閱,都像是為自己的曆史知識庫進行瞭一次強有力的升級,讓人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畢竟是古代的典籍,語言風格可能會過於艱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流暢性超齣瞭我的預期。點校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們巧妙地在保留原著古樸韻味的同時,極大地提升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句子結構清晰,邏輯連貫,即便涉及到復雜的朝堂鬥爭或軍事部署,也能通過精妙的措辭讓讀者輕鬆把握脈絡。我喜歡它那種剋製而有力的敘述風格,不矯揉造作,直擊核心。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匠人,用最精良的工具(文字),雕琢齣瞭一個栩栩如生的曆史切麵。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但又絕不沉悶,反而充滿瞭引人探索的魅力,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批判性繼承。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樣追求麵麵俱到,而是將筆墨集中於南齊這一特定時段,做到瞭深入挖掘和精妙解讀。從政治製度的演變到社會風俗的變遷,再到文化思潮的湧動,作者都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獨到的見解。特彆是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分析,不拘泥於傳統的定論,而是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角度,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被視為“鐵闆釘釘”的史實。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史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可替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瞭一種更具思辨性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英雄或奸臣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瞭復雜人性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投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