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著
主编:林少华
装订方式:平装
版次:1版
印次:1次
字数:540千字
印张:30
页码:480
开本:16
定价:45.00元
ISBN:978-7-5407-8267-2
中图分类号和汉语词表主题词:Ⅰ. ①东… Ⅱ. ①冯… ②林… Ⅲ. ①章回小说-中
国-明代 Ⅳ. ①I242.4
读者对象:社会大众
上架建议:古典名著 历史小说
出版时间:2017.9
《东周列国志》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其中所叙述的历史,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所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它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长,人物多的一部小说。
这本关于古代社会风俗和礼仪变迁的专著,阅读体验非常具有考古学意义。它不谈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专注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细节。作者像是带领我们穿越回了数千年前的市井街巷,去观察人们的起居方式和行为准则。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服饰形制演变的考据,结合当时经济水平和等级制度的变动,非常细致到位。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作者对古代的“礼数”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了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是如何维系古代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通过阅读,我逐渐明白,理解古人的行为逻辑,就必须先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规范和仪式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由无数微小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构筑而成的真实世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生活的立体认知。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部关于古代哲学的译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对理解“仁”“义”“礼”“智”等概念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驳与融合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构建能力。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格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情境再现和人物对话,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对于“名实之辩”的阐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稷下学宫辩论场景,让我一下子抓住了“名”与“实”之间张力的核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巧妙地结合了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对照分析,使得这些流传千古的思想,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读完之后,感觉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加辩证和深入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我最近开始接触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是通过一本收录了历代重要诗词评论的选集。这本书的编选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词本身的赏析,而是着重展示了不同时代评论家们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功用、美学标准以及创作心法的。比如,魏晋时期对“风骨”的推崇,与唐代盛行的“格律”规范之间的张力,在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阅读到一些关于“意境”的论述时,那种试图用文字去捕捉瞬间灵感的努力,本身就极富魅力。这些古代文人对艺术的执着和审美品味,通过他们的文字传递给我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我意识到,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感受情感,更是理解一种高妙的审美体系。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典美学殿堂的另一扇门,让我开始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瞬间起,我就被它典雅厚重的气息所吸引。封面采用的材质很有质感,纹理细腻,即便是隔着书套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字体和排版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古朴而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既保留了传统经典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内页的纸张,白度适中,没有那种刺眼的漂白感,墨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书脊牢固,内页摊开平整,即便是翻到最中间的部分,书籍也能保持很好的服帖性,没有出现松散或掉页的现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品味。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套关于古代战争史的通俗读物,主要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间的军事博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手法,它完全摒弃了传统史书那种按部就班的流水账记录,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著名的战役背后的谋略与人性博弈上。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高明的棋手,带着读者去剖析每一次决策的利弊得失:是进是退,是攻是守,每一步都牵动着数万将士的命运。书中对地形的描述细致入微,结合当时的兵力部署和将领的性格特点,使得那些历史上的经典战例,比如长勺之战、崤之战,不再是书本上的几个地名和结果,而是充满了紧张感和戏剧张力的现场还原。我甚至能想象出沙场上旌旗猎猎、鼓声震天的情景。这种将历史事件“剧场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那个铁血时代的兴趣,让我深刻体会到智谋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