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适文存(第二集)
定价:73.00元
作者:胡适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63820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胡适文存》是胡适自选文集,*能体现胡适思想和学识的代表性著作,民国时期*畅销的胡适著作。80年代有人送给胡耀邦的就是这四册《胡适文存》。
《胡适文存》作为胡适思想的精华,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青年——从大学者梁实秋、钱锺书,到作家张爱玲,直到当代的李敖,都把《胡适文存》列为对自己影响**的书。
胡适在《胡适文存》中有言:“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今天我们重读《胡适文存》,不难从中感受到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及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的胡适的一代学者风范。
内容提要
1924年11月,收录的文章大都写于1922年1月到1924年9月之间;这些文章当时大都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作为序跋收入已出书籍。
目录
卷一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发起《读书杂志》的缘起
王莽
记李觏的学说
费经虞与费密
读《楚辞》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一个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附录一《清华周刊》记者来书
附录二答书胡适
附录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
梁任公《墨经校释》序
附录一梁任公先生来书梁启超
附录二答书胡适
论墨学
《章实斋年谱》自序
《淮南鸿烈集解》序
卷二
《科学与人生观》序
附录一陈独秀先生序陈独秀
附录二答陈独秀先生胡适
附录三答适之陈独秀
孙行者与张君劢
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附录一梁漱溟先生次来书梁漱溟
附录二答书胡适
附录三第二次来书梁漱溟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附录日本译《中国五十年来之文学》序胡适
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
卷三
十七年的回顾
祝《白话晚报》
黄梨洲论
《政治概论》序
《天乎帝乎》序
我们的政治主张
附录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
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
附录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陈独秀
一个平庸的提议
一年半的回顾
与一涵等四位的信
这一周
卷四
吴敬梓年谱
《西游记》考证
附录《读〈西游记〉考证》董作宾
《镜花缘》的引论
跋《红楼梦考证》
附录《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蔡元培
《水浒续集两种》序
《三国志演义》序
高元《国音学》序
赵元任《国语留声片》序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中古文学概论》序
评新诗集
《尝试集》四版自序
《蕙的风》序
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
北京的平民文学
附录谈北京的歌谣常惠
《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卷头言
读王国维先生的《曲录》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作为文学革命的提倡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之一,胡适兴趣广泛,著述宏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等。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人来说,能够系统地研读胡适先生的文集,简直是一种学术上的享受。这第二辑的收录,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编排的,脉络清晰,使得读者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到他思想的腹地。我特别欣赏他对“建设”二字的重视,无论是文学的建设、思想的建设还是社会的建设,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他的文字中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动声色地批判着不公,不动声色地倡导着进步。对比现在网络上许多情绪化的表达,胡适先生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辩方式,简直是典范。每次读完一篇长文,我都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教会了我如何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表达一个复杂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上。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文存》时,我还略带一丝对“旧文”的敬畏和距离感,担心内容过于陈旧晦涩,但翻开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胡适先生的文字功底自然不必多说,流畅、清晰,逻辑严密,即便是谈论一些相对宏大的哲学或社会议题,也让人读得明白。我特别留意了他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想的阐述,那种植根于西方启蒙精神又不失中国本土关怀的论述,显得尤为难得。在那些探讨教育、学术自由的篇章里,我看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殷切期盼和不懈努力。他不是一个空谈家,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实践的意图和建设性的思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给自己的思维做一次深度“排毒”,清除那些被现代信息洪流裹挟带来的浮躁和偏见,重新回归到对“独立思考”本身的尊重。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是极好的精神“健身房”。
评分这套文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篇都像是与胡适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那温文尔雅却又洞察世事的笔触,总能轻易地触及时代的核心议题。读到他探讨白话文运动的那几篇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的脉搏。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落后观念的勇敢挑战,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尤其欣赏他那种理性的思辨,不偏激,不盲从,总是在层层剖析后得出自己审慎的结论。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结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句子,感叹于他广博的学识和超前的眼光。对于想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变革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文存》,都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夹杂着油墨香和旧书页味道的知识气息。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于“阅读”本身,它更像是一份来自前辈学者的“精神遗嘱”。在某些篇章中,他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困惑和探索过程,这种真诚让人倍感亲切,也更容易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我尤其喜欢他探讨学术研究方法的部分,那种严谨细致,对材料的珍视和对论证过程的负责任态度,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都应秉持的圭臬。翻阅这些文字,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更像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作者一同在思想的旷野中探寻。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纸张的重量,而是来自于其思想深度的份量,是沉甸甸的,耐得住时间考验的佳作。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排版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经典的尊重。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包装,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内在的“魂”。这第二集里收录的文章,很多都展现了胡适先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那种“问题导向”的智慧。他从不回避社会热点和前沿思潮,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用他那支“笔”作为武器。我读到他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那几篇文章时,深感震撼,因为他所描摹的许多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有着惊人的共鸣。这说明,真正深刻的思想是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的。他的文章不像某些时下的流行读物那样追求一时的轰动,而是追求恒久的价值。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沉静而有力量的,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层次和微妙的语境变化,绝对值得反复玩味和对照时代背景去重新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