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2卷 | 作者 | 顾善忠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46809113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该丛书从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和出资抢录的舞台絶本中选取了128部秦腔曲目,其中许多为甘肃的孤本,特别是明末清初所抄的一些曲目,内容纷繁,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甘肃早期秦腔剧的初级形态与舞台演出的曲目原貌,既能让人体验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触摸时代的足音,又能让人了解秦腔剧在甘肃乃至全国传播的全貌。 |
| 作者简介 | |
| 顾善忠,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已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艺术资源元数据与实例分析》。在《艺术百家》等学术刊物和《中国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多篇。 |
| 目录 | |
| 目录 |
| 编辑推荐 | |
|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整套丛书选用高品质封面和内文纸印刷,精心编排校对,值得收藏。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这套丛书的编写集结了甘肃省文化研究所许多专家、学者,如金行健、李嘉澍、扈启贤、郝相礼等,可谓是各位前辈学者的沥血之作。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这套丛书中所涉及的戏曲数量非常多,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说实话,我关注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古籍整理本,往往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查阅”和“对比”。现在的戏曲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抄本的还原和考证。这部汇编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文本基础。我曾经在其他一些零散的资料中看到过一些明清秦腔的片段,但往往因为版本残缺或者抄写错误,导致句意晦涩,甚至曲牌名都有出入。我非常想知道,这套汇编在处理这些“疑难杂症”时,采用了何种校勘原则?是倾向于保留最多的原始信息,哪怕有矛盾之处,还是根据后世的成熟版本进行了“修正”?如果能附带一份详细的校勘记,说明每一处的改动依据,那简直是锦上添花。对于戏曲史爱好者而言,文本的纯净度和可信度,比任何华丽的装帧都要重要得多,这套书的沉稳封面下,应该藏着实打实的学术功力。
评分我对出版社的选择也挺有感觉的,敦煌文艺出版社,听名字就和西北文化、特别是敦煌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似乎也暗示着这部汇编的编纂团队可能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在整理明清曲目时,地域性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俚俗的表达、方言的运用,非当地的资深研究者难以准确把握。我希望,这套书在对曲目的收集时,能体现出一种“广博”而非“偏执”的姿态,即不只局限于某一个流派或某一个文人的私藏,而是尽可能地囊括了当时不同剧社、不同地域的流传版本,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图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单单是一部曲目集,而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明清秦腔“社会史”切片,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集子刚拿到手,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振,完全是老式印刷品的味道,让人忍不住要翻开扉页。我一直对秦腔,尤其是那些失传已久的传统曲目抱有深厚的兴趣,感觉它们是中华戏曲史上一块非常重要的拼图。顾善忠先生这部汇编,从书名上看就知其分量——“明清传统曲目”,这可不是随便搜集能成的,里面必然蕴含了大量的文献考据和对早期剧本文本的梳理。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呈现那些失传的腔调和板式,是仅仅保留了文字,还是在注释中隐晦地指出了其唱法的韵味?希望编者在整理过程中,没有过多地“今人化”或“简化”那些古老的唱词结构。毕竟,明清时期的用词和句法与现在有着显著的差异,保持其原貌,对于研究者和真正的戏迷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光是看到“2卷”这个信息,就明白内容必然是海量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去细读和体味,这是一项耗时但绝对值得的文化工程。
评分我个人有一个习惯,每次接触这种大型的传统文献汇编时,都会先留意一下它的索引和目录结构设计是否清晰合理。毕竟卷帙浩繁,如果没有一个逻辑性强的导览系统,阅读起来会非常低效。我希望编者在划分和编排这些曲目时,是按照严格的体裁、曲牌名称首字排序,还是以剧目成熟的年代为线索?更进一步说,如果能按照“宫调”或者“腔体”来分类,对专业人士来说会方便得多,可以一眼看出某个时期某种腔调的盛衰情况。这部书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其“可用性”来体现。如果它是一座宝库,那么清晰的地图和便捷的入口,才是真正能让挖掘工作高效完成的关键。期待它在学术严谨之余,也能兼顾读者的使用体验,真正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评分提起秦腔,很多人会先想到关中大地热烈的舞台表演,但这部书的重点显然在于“抄本”,这就将焦点从舞台转向了案头,从表演艺术回归到了文学和文献本身。我设想,这些抄本里记录的,可能不仅仅是完整的剧本,还会有许多当时艺人私下记录的提纲、科介批注,甚至是角色行当的提示。这些细微的“手迹痕迹”,往往是研究当时戏班运作、演员排练习惯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剧本流变的关键线索。想象一下,翻阅着数百年前的文字,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如何理解和演绎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那种时空交错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这不再是冰冷的文献,而是一份份带有温度的“手稿”,承载着历史的呼吸感,是活态文化最原始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