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9787550243668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97875502436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 刘勰,高文方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诗词
  • 文论
  • 中华文化
  • 经典
  • 文心雕龙
  • 古代文学
  • 传统文化
  • 精粹
  • 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68
商品编码:301169662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售价:7.2元,便宜4.8元,折扣60

作者:(南朝梁)刘勰,高文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68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

★《文心雕龙》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情采——为情而造文。

★神思——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知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论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风骨——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练字——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
★熔裁——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文学理论批评专注。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原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书进行了内容精选,将纲领性的文字提取出来。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摘


原道



文①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②色杂,方圆③体分;日月叠璧④,以垂丽⑤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⑥,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注释】
①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如颜色、形状、文采等。
②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
③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代指天地。
④璧:圆形的玉。
⑤垂:显示、表现。丽:附着,指日月附着在天上。
⑥吐曜(yào):发出光彩。指天文景象。

【语译】
文章的属性是非常广博而普遍的,它与天地一起产生,怎样去诠释它更为合适呢?有了天地就有蔚蓝色和黄色的区别,圆与方的不同;日月像重叠的玉璧,来显示天空的无端变幻;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了吧。抬头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头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确定之后,天地也就产生了。而天地之间的人与二者互相匹配,成就了天下万物生灵,这也就是道家“三才”。人,是万物的灵长,也是天地的本心。天地之间的心灵产生后,语言也就会随心而定,语言确定之后,就会有文章记录语言,这也就是自然之间的规律所在。



傍及万品①,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②呈瑞,虎豹以炳蔚③凝姿;云霞雕色,有逾④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⑤,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⑥: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①傍:普遍。万品:万物。
②藻绘:美丽的外貌。
③炳蔚: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
④逾:超过。
⑤贲(bì):装饰。华:花。
⑥球:玉磬。锽:象声词,指钟声。

【语译】
将文章的理念推广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龙凤以其美丽的外形来呈现祥瑞,虎豹以其身上的花纹来呈现英姿;云霞的色彩,胜过无数画工的佳作;草木开花,不需要工匠为其编织神奇。这一切又仅仅只是外在的美感,都是自然的文章罢了。还有就是树林摇曳发出的声音,如同琴瑟和鸣一般动听;泉水激石的韵律,又好像击打钟磬一般悦耳。所以,形体确立之后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了,声音就是文章的词句。就连这些没有心智的事物都有文采,何况是那些有心智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出现呢?

序言


《文心雕龙》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完成的经典作品。其原文共十卷,五十篇,本书精选其中指导性相对较强的三十二篇,以全书的纲起始,继而讲述创作文章的“论文序笔”,对各个文体、作家、文章做出品评,然后针对文章创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做出指导和帮助,后有对文学鉴赏理论和整体文学史的论述。全书内容详略得当,涉猎广博,对了解中国文章历史和文章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一书对中国的文学史观体现颇为。其中指出,时代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是影响文学发展的根本因素,时势不仅仅创造英雄,同样也创造文学作品。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对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文心雕龙》中提出“继承与变通”,即每一个时代的文章不可能完全脱离先前文章的结构风格,但会根据所处时代的政局、人文、风俗等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继承与变通”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时代的作家都要有大胆的创新,这样文章才能丰富并发展,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然而,在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弃经典,否则这样的变,就会变成“脱离”,一旦脱离了文章根本的意义,“变”就会演化成“乱”,而不是“通”,正所谓“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另一方面,《文心雕龙》注重自然文学观。文中写道,日月、山河、星宿、花草、动物皆可入文,其本身即是天地自然之文章,也就是说文章其实与天地同生,其德行与天地共行。人们用文章反映政局和人性,通常无法像反映自然景观一般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文章记录自然,其实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大道自然,文章之道亦自然。
综合而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部集理论、文史、文艺、批判、点评为一身的文学著作,也是部以严密系统进行文学批评的作品。其书全面分析了文章写作上的问题,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可谓字字珠玑,是研习中国文章历史的必读著作。相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在了解中国文章衍变的同时,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身写作技巧和水平亦将因此而有显著提升。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文学评论的鼻祖”,其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词文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学本体、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批评方法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生之间关系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刘勰。刘勰(约466年—522年),字彦和,出身寒微,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曾长期在佛教寺院中从事抄写经书的工作,这一经历使他接触了大量的古籍,也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同时,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观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勰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北对峙,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思想文化却呈现出繁荣活跃的景象。在文学领域,汉魏以来的辞赋、诗歌、骈文等逐渐走向成熟,文体日趋多样,创作思潮也日益活跃。但与此同时,文学评论却显得零散、不够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着手编撰《文心雕龙》,旨在“总括文体,兼综论道”,为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文心雕龙》的结构与内容: 《文心雕龙》全书共二十卷,分为上、下两部分,共计五十篇。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每一篇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上篇(论文): 上篇主要探讨文学的发生、发展、本质、功用以及创作的内在规律。 《原道》: 刘勰开篇即以“道”为文学的本体,认为文学源于天地之道,表现自然之理,是“文以载道”的根本。他从“形器”与“神思”两个层面论述了文学的起源,强调了自然规律和人的精神活动在文学创作中的双重作用。 《宗经》: 强调儒家经典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圣人之言,皆为经国之大业”,文学创作应以经典为根基,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创作灵感。 《正纬》: 探讨文学创作的“纬”——即文学的辅助性、技巧性要素,如格律、音韵、对仗等,强调这些要素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内容,不能喧宾夺主。 《辨骚》: 专门论述屈原及其《离骚》,高度评价了屈原的文学成就,肯定了《离骚》的艺术价值,并借此阐述了文学创作中“情”、“志”表达的重要性。 《定势》: 探讨文学创作的“势”,即文章的气势、风格和动态。刘勰认为,势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情感、思想和人格的集中体现。 《明辨》: 强调文学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反对主观臆断和偏见,主张通过深入分析来辨别文章的优劣。 《才略》: 论述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才华和策略,包括作者的“才”(天赋)和“学”(学识),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知音》: 强调知音的重要性,即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契合。一个好的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评价作品。 《识才》: 探讨如何识别和评价文学人才,强调要从作品的质量、作者的品格、创作的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怨诗》: 探讨“怨”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认为“怨”是人生失意、愤懑不平的自然流露,也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 《诠赋》: 专门论述汉代以来赋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赋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技巧。 《封禅》: 探讨封禅文的特点和创作要求,分析了这类文体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祝盟》: 论述祝盟文的性质、功能和创作要领,这类文体常用于国家大事和重要仪式。 《兆告》: 探讨兆告文,即用于祭祀、占卜时的告诫之辞,分析其艺术特点。 《律箴》: 探讨律箴文,即用于训诫、警戒的格言式文章,分析其警示作用。 《铭诔》: 论述铭文和诔文的特点,铭文多用于器物,诔文则用于悼念。 《颂赞》: 探讨颂文和赞文,颂文多用于歌颂,赞文则用于赞美。 《论说》: 探讨论说文,即议论文,强调其逻辑性、说服力和思想深度。 《檄移》: 论述檄文和移文,檄文用于号召或讨伐,移文用于外交或通知。 《封书》: 探讨封书,即书信,分析书信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祭义》: 探讨祭祀类文章中的礼仪和情感表达,强调祭祀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议论》: 强调议论在文学中的重要性,认为一切文章都离不开议论,并且议论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下篇(论文): 下篇则专注于各种文体的源流、特征、创作方法和历史演变,对具体的文学体裁进行分类和评述。 《文篇》: 作为一个总纲,对各类文体进行概括性评价,强调文学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诗赋》: 论述诗歌和赋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创作技巧。 《诔诔》: 详细论述诔文的艺术特点、创作方法和情感表达。 《碑志》: 探讨碑文和志文,分析其历史记载和文学价值。 《颂赞》: 再次提及,深入分析颂文和赞文的创作要领。 《论说》: 再次提及,侧重于论说文的技巧和应用。 《檄移》: 再次提及,强调檄文和移文的实际功用。 《封书》: 再次提及,深入探讨书信的情感传达。 《杂文》: 探讨一些不便归类的零散文体,展现文学的多样性。 《情采》: 强调文学创作中“情”与“采”的结合,即情感的真挚与辞藻的华美。 《声律》: 论述诗歌的声律,强调音乐美在诗歌中的作用。 《形心》: 探讨文学创作中“形”(形式)与“心”(内容)的辩证关系,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 《镕裁》: 探讨文学创作中的“镕裁”,即取舍、提炼和加工,强调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文约》: 强调文学创作要简洁明了,避免繁琐冗余。 《时序》: 论述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强调文学要反映时代的面貌。 《预约》: 强调文学创作的准备和积累,以及对读者心理的把握。 《提要》: 论述文学批评的关键在于提炼作品的要旨。 《应璩》: 探讨应璩及其作品,作为具体的文学批评案例。 《序志》: 探讨序文和志文的写作,分析其功能。 《史传》: 论述史传的文学性和历史性,以及叙事技巧。 《论序》: 探讨论序,即对论的解释和阐述。 《决疑》: 探讨文学评论中容易产生的疑问,并加以解答。 《总术》: 总结文学创作的总体技法和原则。 《能文》: 探讨“能文”的含义,即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体叙》: 论述文学作品的体例和叙事方式。 《养气》: 强调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养气”的重要性,即积蓄充沛的情感和精力。 《风骨》: 论述文章的“风骨”,即文章的精神气质和内在力量。 《骨气》: 进一步阐述“骨气”,强调文章的正直、刚健和独立品格。 《镕裁》: 再次提及,强调提炼和加工的必要性。 《磨砺》: 强调文学创作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锤炼。 《虚实》: 论述文学创作中“虚”与“实”的结合,即想象与现实的融合。 《巧艺》: 探讨文学创作的技艺和巧妙之处。 《通变》: 强调文学创作要“通”乎古今,“变”乎体式,即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知篇》: 总结全书,强调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文心雕龙》的价值与影响: 《文心雕龙》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深刻性和原创性。 系统性: 它首次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文学的本体、创作、批评、文体等各个方面,为后世的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刻性: 刘勰以哲学的高度审视文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文以载道”、“情采”、“风骨”、“通变”等,这些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创性: 《文心雕龙》的许多理论都是刘勰的原创,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宝库。 《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品文,再到近现代文学,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和评论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文心雕龙》的影响。它的理论体系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主流,其倡导的文学理念也渗透到中国文学的血脉之中。 本书的意义: 本书《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作为一部精粹本,旨在将刘勰的这部巨著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广大读者,让读者能够快速地领略其思想的精髓,掌握诗词文论的核心要旨。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的绝佳读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获得启迪,提升自身的文字表达和审美能力。 本书的选编,兼顾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炼性,力求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刘勰的思想世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智慧光芒,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醉心国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个“诗词文论必读本”的名头去的,因为我的主要兴趣点在唐诗宋词的创作技法上,而《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之一,其对“辞采”、“意象”等概念的早期界定,对我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力很有帮助。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涉及具体文体分析的章节时,尤其出色。它并没有把刘勰的论述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理论框架应用到后世的文学实例上进行侧面印证。比如,在讲解如何评价“藻饰”的运用时,它穿插引用了一些唐代韩愈、柳宗元散文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非常具象化和可操作。这种“以古证今”的编排思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我这种不打算走专业研究路线,只想提升个人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这种接地气的阐释方式至关重要。它让你感到,这些几百年前的理论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即时拿来作为鉴赏工具的“利器”。这本书无疑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典理论与现代审美的桥梁,让我在重读一些经典诗篇时,能从一个更深、更专业的视角去品味其结构之美和意蕴之深。

评分

我购买这类经典著作,通常会重点考察其译注的质量,因为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好的注释比华丽的装帧更重要。坦白说,一开始我对“精粹”这个词有些疑虑,担心内容会被删减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著的骨架和血肉。然而,实际阅读后,这种顾虑被大大打消了。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刘勰所有的文学理论,而是精准地提炼出了构成其文学批评体系的核心脉络。比如在论述“神思”和“风骨”时,注释部分提供了大量与魏晋玄学思潮的关联性文本佐证,这比单纯解释字面意思要高明得多。它似乎在悄悄地引导读者,让你明白《文心雕龙》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技巧手册,更是一部融汇了哲学、历史观照的文学总论。我尤其喜欢它在对比不同文体时的处理手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优劣,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体在时代语境下的功能性转变,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让我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其中几章,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信息密度高,但消化起来又不像听讲座那样容易走神,因为它让你随时可以停下来,去回味和思考。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文心雕龙》的整体印象,那大概是“得体”。它没有过度市场化地去迎合那些只想要“白话版”的读者,也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只有专业学者才能看懂的艰深读物。它恰如其分地找到了那个甜蜜点。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刘勰原著中那些充满比兴意味的文学评价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智慧。比如,当刘勰用“如杂锦之相参,如丰鱼之错落”来形容某种文风时,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没有给出过于武断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种比喻在当时语境下所蕴含的审美取向,并提供了几个可以参照的古代评论家对此的解读角度。这种开放性的引导,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比直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要高明得多,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习惯。总的来说,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同时又珍视阅读体验的文化爱好者而言,这本精粹版绝对是近些年来值得购入的佳作之一,它让艰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却又不失其应有的学术厚度。

评分

这本《文心雕龙》的精装版本,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质感惊艳到了。纸张的厚实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国学经典”这四个字的敬畏。我个人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但一直苦于原著的晦涩难懂,很多术语和背景知识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理解一二。这次抱着尝试的心态入手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版本,主要是看中了它宣称的“诗词文论必读本”的定位,希望能有一个既能保留原文精髓,又能在现代读者理解上有所助益的导读。阅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阅读古籍上的“老学究”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虽然不是逐字逐句的详尽批注,但其提供的背景知识补充和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思考,确实有效地帮助我跨越了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时代鸿沟。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和普及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也没有因为追求深奥而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让我想起了那些手捧线装古籍,在灯下细细研读的慢时光。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细节来看,出版社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本《文心雕龙》的制作水准,完全配得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个系列名称所代表的价值定位。我观察到,在涉及到原著中大量使用的古代官职、历史典故或人名时,注释部分的处理非常得体,它们通常会以脚注的形式简洁明了地给出解释,既不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这和我以前阅读的一些版本形成鲜明对比,那些版本常常将所有注释都堆在书末,导致读者必须频繁地翻页,阅读体验极差。这本书的这种细心设计,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连贯的沉浸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内文的文字校对似乎也经过了严格把关,至少在我阅读的几个章节中,没有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或断句错误,这在古籍整理本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其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准确性,更在于它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阅读的“摩擦力”,让读者能够心无旁骛地与古代思想家对话。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提供了一种高效且愉悦的阅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