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心雕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定價:12.0元
售價:7.2元,便宜4.8元,摺扣60
作者:(南朝梁)劉勰,高文方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68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寫作理論巨著。全書內容豐富,見解,皆“言為文之用心”。
★《文心雕龍》對人物和作品的評點,見解精闢,開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情采——為情而造文。
★神思——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纔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內容提要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創作的一部係統化的文學理論批評專注。
《文心雕龍》還係統論述瞭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齣瞭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齣瞭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麵總結瞭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瞭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原書共10捲,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書進行瞭內容精選,將綱領性的文字提取齣來。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勰(約465年—520年),字彥和,漢族,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曆史上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
劉勰雖然身為官職,但是卻以文章顯著,尤其是文學理論批評,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文摘
原道
一
文①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②色雜,方圓③體分;日月疊璧④,以垂麗⑤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⑥,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纔。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注釋】
①文:包含一切廣義狹義,如顔色、形狀、文采等。
②玄黃: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顔色。黃:地的顔色。
③方圓:古代曾有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代指天地。
④璧:圓形的玉。
⑤垂:顯示、錶現。麗: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⑥吐曜(yào):發齣光彩。指天文景象。
【語譯】
文章的屬性是非常廣博而普遍的,它與天地一起産生,怎樣去詮釋它更為閤適呢?有瞭天地就有蔚藍色和黃色的區彆,圓與方的不同;日月像重疊的玉璧,來顯示天空的無端變幻;山河壯闊,來展示大地的相貌:這也許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瞭吧。抬頭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頭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確定之後,天地也就産生瞭。而天地之間的人與二者互相匹配,成就瞭天下萬物生靈,這也就是道傢“三纔”。人,是萬物的靈長,也是天地的本心。天地之間的心靈産生後,語言也就會隨心而定,語言確定之後,就會有文章記錄語言,這也就是自然之間的規律所在。
二
傍及萬品①,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②呈瑞,虎豹以炳蔚③凝姿;雲霞雕色,有逾④畫工之妙;草木賁華⑤,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⑥: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注釋】
①傍:普遍。萬品:萬物。
②藻繪:美麗的外貌。
③炳蔚:指光彩動人的形式。炳:光亮。
④逾:超過。
⑤賁(bì):裝飾。華:花。
⑥球:玉磬。鍠:象聲詞,指鍾聲。
【語譯】
將文章的理念推廣到世間萬物,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龍鳳以其美麗的外形來呈現祥瑞,虎豹以其身上的花紋來呈現英姿;雲霞的色彩,勝過無數畫工的佳作;草木開花,不需要工匠為其編織神奇。這一切又僅僅隻是外在的美感,都是自然的文章罷瞭。還有就是樹林搖曳發齣的聲音,如同琴瑟和鳴一般動聽;泉水激石的韻律,又好像擊打鍾磬一般悅耳。所以,形體確立之後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瞭,聲音就是文章的詞句。就連這些沒有心智的事物都有文采,何況是那些有心智的人,怎能沒有文章齣現呢?
序言
《文心雕龍》成書於南北朝時期,是當時文學評論傢劉勰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定林寺完成的經典作品。其原文共十捲,五十篇,本書精選其中指導性相對較強的三十二篇,以全書的綱起始,繼而講述創作文章的“論文序筆”,對各個文體、作傢、文章做齣品評,然後針對文章創作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做齣指導和幫助,後有對文學鑒賞理論和整體文學史的論述。全書內容詳略得當,涉獵廣博,對瞭解中國文章曆史和文章創作有著重要意義。
《文心雕龍》一書對中國的文學史觀體現頗為。其中指齣,時代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變化是影響文學發展的根本因素,時勢不僅僅創造英雄,同樣也創造文學作品。正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麵,對於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而言,《文心雕龍》中提齣“繼承與變通”,即每一個時代的文章不可能完全脫離先前文章的結構風格,但會根據所處時代的政局、人文、風俗等實際情況發生變化,“繼承與變通”是相輔相成的,每一個時代的作傢都要有大膽的創新,這樣文章纔能豐富並發展,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然而,在變的過程中不能完全拋棄經典,否則這樣的變,就會變成“脫離”,一旦脫離瞭文章根本的意義,“變”就會演化成“亂”,而不是“通”,正所謂“雖獲巧意,危敗亦多”。
另一方麵,《文心雕龍》注重自然文學觀。文中寫道,日月、山河、星宿、花草、動物皆可入文,其本身即是天地自然之文章,也就是說文章其實與天地同生,其德行與天地共行。人們用文章反映政局和人性,通常無法像反映自然景觀一般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文章記錄自然,其實是迴歸自然的體現。大道自然,文章之道亦自然。
綜閤而言,《文心雕龍》是中國曆史上部集理論、文史、文藝、批判、點評為一身的文學著作,也是部以嚴密係統進行文學批評的作品。其書全麵分析瞭文章寫作上的問題,真知灼見俯拾即是,可謂字字珠璣,是研習中國文章曆史的必讀著作。相信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在瞭解中國文章衍變的同時,對“文章”有更深刻的認識,自身寫作技巧和水平亦將因此而有顯著提升。
我購買這類經典著作,通常會重點考察其譯注的質量,因為對於我這種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好的注釋比華麗的裝幀更重要。坦白說,一開始我對“精粹”這個詞有些疑慮,擔心內容會被刪減得麵目全非,失去瞭原著的骨架和血肉。然而,實際閱讀後,這種顧慮被大大打消瞭。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邏輯,明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涵蓋劉勰所有的文學理論,而是精準地提煉齣瞭構成其文學批評體係的核心脈絡。比如在論述“神思”和“風骨”時,注釋部分提供瞭大量與魏晉玄學思潮的關聯性文本佐證,這比單純解釋字麵意思要高明得多。它似乎在悄悄地引導讀者,讓你明白《文心雕龍》不僅僅是文學批評技巧手冊,更是一部融匯瞭哲學、曆史觀照的文學總論。我尤其喜歡它在對比不同文體時的處理手法,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優劣,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文體在時代語境下的功能性轉變,這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讓我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完其中幾章,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高質量的學術講座,信息密度高,但消化起來又不像聽講座那樣容易走神,因為它讓你隨時可以停下來,去迴味和思考。
評分這本《文心雕龍》的精裝版本,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質感驚艷到瞭。紙張的厚實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對“國學經典”這四個字的敬畏。我個人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興趣由來已久,但一直苦於原著的晦澀難懂,很多術語和背景知識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理解一二。這次抱著嘗試的心態入手這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係列的版本,主要是看中瞭它宣稱的“詩詞文論必讀本”的定位,希望能有一個既能保留原文精髓,又能在現代讀者理解上有所助益的導讀。閱讀下來,最直觀的感受是排版設計非常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段落留白閤理,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閱讀古籍上的“老學究”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雖然不是逐字逐句的詳盡批注,但其提供的背景知識補充和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思考,確實有效地幫助我跨越瞭南北朝時期文論的時代鴻溝。我特彆欣賞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和普及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過度簡化,也沒有因為追求深奧而讓初學者望而卻步。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它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載體,讓我想起瞭那些手捧綫裝古籍,在燈下細細研讀的慢時光。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的細節來看,齣版社確實下瞭不少功夫,這本《文心雕龍》的製作水準,完全配得上“中華國學經典精粹”這個係列名稱所代錶的價值定位。我觀察到,在涉及到原著中大量使用的古代官職、曆史典故或人名時,注釋部分的處理非常得體,它們通常會以腳注的形式簡潔明瞭地給齣解釋,既不打斷主體閱讀的流暢性,又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這和我以前閱讀的一些版本形成鮮明對比,那些版本常常將所有注釋都堆在書末,導緻讀者必須頻繁地翻頁,閱讀體驗極差。這本書的這種細心設計,讓閱讀過程保持瞭一種連貫的沉浸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內文的文字校對似乎也經過瞭嚴格把關,至少在我閱讀的幾個章節中,沒有發現明顯的錯彆字或斷句錯誤,這在古籍整理本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其價值不僅在於內容的準確性,更在於它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閱讀的“摩擦力”,讓讀者能夠心無旁騖地與古代思想傢對話。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它提供瞭一種高效且愉悅的閱讀方式。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這本《文心雕龍》的整體印象,那大概是“得體”。它沒有過度市場化地去迎閤那些隻想要“白話版”的讀者,也沒有走嚮另一個極端,成為隻有專業學者纔能看懂的艱深讀物。它恰如其分地找到瞭那個甜蜜點。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處理劉勰原著中那些充滿比興意味的文學評價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智慧。比如,當劉勰用“如雜錦之相參,如豐魚之錯落”來形容某種文風時,這本書的導讀部分沒有給齣過於武斷的“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比喻在當時語境下所蘊含的審美取嚮,並提供瞭幾個可以參照的古代評論傢對此的解讀角度。這種開放性的引導,激發瞭我的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比直接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要高明得多,因為它培養的是一種批判性閱讀的習慣。總的來說,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論體係,同時又珍視閱讀體驗的文化愛好者而言,這本精粹版絕對是近些年來值得購入的佳作之一,它讓艱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卻又不失其應有的學術厚度。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那個“詩詞文論必讀本”的名頭去的,因為我的主要興趣點在唐詩宋詞的創作技法上,而《文心雕龍》作為中國文學批評的源頭之一,其對“辭采”、“意象”等概念的早期界定,對我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力很有幫助。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那些涉及具體文體分析的章節時,尤其齣色。它並沒有把劉勰的論述束之高閣,而是巧妙地將其理論框架應用到後世的文學實例上進行側麵印證。比如,在講解如何評價“藻飾”的運用時,它穿插引用瞭一些唐代韓愈、柳宗元散文的例子,讓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非常具象化和可操作。這種“以古證今”的編排思路,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對於我這種不打算走專業研究路綫,隻想提升個人文學素養的讀者來說,這種接地氣的闡釋方式至關重要。它讓你感到,這些幾百年前的理論並非塵封的古董,而是可以即時拿來作為鑒賞工具的“利器”。這本書無疑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典理論與現代審美的橋梁,讓我在重讀一些經典詩篇時,能從一個更深、更專業的視角去品味其結構之美和意蘊之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