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陈献章集 王阳明集 王廷相集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7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8”选录了陈献章的《白沙子全集》、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和王廷相的《王氏家藏集》。陈献章一生致力于授徒讲学,弟子遍天下。为表彰其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1585年(明朝于万历十三年)将陈从祀孔庙,追谥文恭。其平生著述,后编为《白沙子全集》传世。《王阳明集》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王廷相集》是一部研究王廷相思想及明代中期政治历史及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目录
陈献章集
导读 / 002
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 003
书 / 005
复张东白内翰 / 005
遗言湛民泽 / 006
与林郡博书 / 007
与林时矩书 / 009
与林缉熙书 / 009
与林缉熙书 / 010
与陈进士时周 / 011
与袁进士书 / 012
复林府尊 / 012
与黄太守 / 013
与张太守克修 / 013
与丘苏州 / 013
与钟地曹 / 014
与林春官 / 015
与吴惠州绎思 / 016
与汪提举 / 016
与顾别驾止建白沙嘉会楼 / 017
与余通守 / 018
复胡推府 / 019
与左知县 / 019
与顺德吴明府 / 020
与赵明府 / 021
答阳江柯明府 / 021
与任明府 / 022
与曹知县 / 022
与梁知县 / 023
与邝知县兄弟 / 023
与林郡博 / 023
复梁二教伯鸿 / 026
与湛民泽 / 027
回祝主簿 / 028
与宝安诸友 / 028
与邓胜之 / 029
复李世卿 / 030
与贺谘 / 030
答陈宗汤 / 030
与周文都 / 031
与梁贞 / 031
与罗冕 / 032
与郑文吉 / 032
与黎潜萧伦 / 033
与赵日新 / 033
与太虚 / 033
与郑举人 / 034
与邓球 / 034
与赵寿卿 / 035
与周用中兄弟 / 035
与李孔修 / 035
与范规 / 036
与赵汝夔 / 036
与董子仁 / 036
与张声远 / 037
与谭有莲 / 038
与陈德祯 / 038
复陈冕 / 038
与旧生陈魁 / 039
与容一之 / 039
与马贞 / 040
与陈秉常 / 040
与崔楫 / 041
与伍光宇 / 041
与陈德雍 / 042
与李德孚 / 043
与潘徐二生 / 044
与伍伯饶 / 044
与林蒙庵 / 044
与时矩 / 045
与谢伯钦 / 046
与潘舜弦 / 047
与庠中诸友 / 047
与僧文定 / 048
慰马默齐丧子 / 048
慰钟五 / 048
与林时表 / 049
王阳明集
导读 / 052
语录
卷一传习录上 / 053
卷二传习录中 / 089
答顾东桥书 / 090
启问道通书 / 104
答陆原静书 / 108
答欧阳崇一 / 117
答罗整庵少宰书 / 120
答聂文蔚 / 124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31
教约 / 132
卷三传习录下 / 134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 169
答黄直卿书 / 170
答吕子约 / 171
答何叔京 / 171
答潘叔昌 / 172
答潘叔度 / 172
与吕子约 / 172
与周叔谨 / 173
答陆象山 / 173
答符复仲 / 173
答吕子约 / 174
与吴茂实 / 174
答张敬夫 / 174
答吕伯恭 / 175
答周纯仁 / 175
答窦文卿 / 176
答吕子约 / 176
答林择之 / 176
答梁文叔 / 177
答潘叔恭 / 177
答林充之 / 178
答何叔景 / 178
答林择之 / 179
答杨子直 / 179
与田侍郎子真 / 180
答陈才卿 / 180
与刘子澄 / 180
与林择之 / 181
答吕子约 / 181
答吴德夫 / 182
答或人 / 182
答刘子澄 / 183
文录
卷一文 / 185
大学问 / 185
教条示龙场诸生 / 190
五经亿说十三条 / 192
山东乡试录 / 199
卷二说 / 227
梁仲用默斋说 / 227
悔斋说 / 228
约斋说 / 228
示弟立志说 / 229
见斋说 / 231
矫亭说 / 232
谨斋说 / 232
夜气说 / 233
白说字贞夫说 / 234
刘氏三子字说 / 235
修道说 / 235
自得斋说 / 236
博约说 / 237
惜阴说 / 238
南冈说 / 238
卷三序 / 241
罗履素诗集序 / 241
两浙观风诗序 / 242
别三子序 / 243
气候图序 / 245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 246
重刊文章轨范序 / 247
赠林以吉归省序 / 248
送宗伯乔白岩序 / 249
赠王尧卿序 / 250
别张常甫序 / 250
别方叔贤序 / 251
别王纯甫序 / 251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 252
别湛甘泉序 / 253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 254
寿汤云谷序 / 255
文山别集序 / 256
赠周莹归省序 / 257
赠林典卿归省序 / 258
赠陆清伯归省序 / 259
赠周以善归省序 / 259
赠郭善甫归省序 / 260
赠郑德夫归省序 / 261
书院集序 / 262
金坛县志序 / 263
别梁日孚序 / 264
大学古本序 / 265
礼记纂言序 / 266
象山文集序 / 267
送南元善入觐序 / 268
送闻人邦允序 / 270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 270
高平县志序 / 271
送李柳州序 / 273
送吕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 274
卷四记 / 276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 276
新建预备仓记 / 278
平山书院记 / 279
何陋轩记 / 280
君子亭记 / 281
远俗亭记 / 282
宾阳堂记 / 283
玩易窝记 / 283
东林书院记 / 284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 285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 286
观德亭记 / 288
重修文山祠记 / 288
亲民堂记 / 290
万松书院记 / 291
重修浙江贡院记 / 293
浚河记 / 294
提牢厅壁题名记 / 295
重修提牢厅司狱司记 / 296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 297
重修山阴县学记 / 299
从吾道人记 / 301
王廷相集
导读 / 306
慎言
序 / 307
道体篇 / 308
乾运篇 / 313
作圣篇 / 317
问成性篇 / 322
见闻篇 / 326
潜心篇 / 331
御民篇 / 337
小宗篇 / 343
保傅篇 / 347
五行篇 / 357
君子篇 / 363
文王篇 / 369
鲁两生篇 / 374
雅述
序 / 380
上篇 / 381
下篇 / 405
家藏集
刻齐民要术序 / 435
华阳稿序 / 437
近海集序 / 438
石龙集序 / 439
与薛君采 / 441
与范师舜 / 443
答许廷纶 / 444
答何粹夫 / 445
与王孔昭 / 448
答吴宿威太守 / 450
与徐都阃溥 / 451
答何粹夫论五行书 / 452
与彭宪长论学书 / 454
答薛君采论性书 / 457
与郭价夫论寒暑第二书 / 461
策问 / 464
太极辩 / 466
五行辩 / 468
汉儒河图洛书辩 / 471
横渠理气辩 / 473
阳月阴月辩 / 475
石龙书院学辩 / 477
先天图辩 / 479
性辩 / 481
五行配四时辩 / 483
数辩 / 485
玄浑考 / 487
风水 / 490
答孟望之论慎言 / 492
答顾华玉杂论 / 496
答天问 / 499
内台集
答何柏斋造化论 / 520
送刘伯山之广灵令序 / 533
送半洲蔡先生巡抚山东序 / 535
栗应宏道甫字说 / 537
杜研冈集序 / 539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最初抱有很高的期望,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确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是在初次接触这些深奥的哲学体系时,阅读体验的门槛略高。这并非指内容晦涩难懂,而是指其内在的体系性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我必须经常停下来,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促使我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但坦白说,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睡前读物”,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高度的专注力。
评分当我开始真正进入文本的研读阶段时,那种震撼感是文字难以尽述的。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经过现代编者的细致梳理和考证,展现出一种清晰而有力的逻辑脉络。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欣赏编者在注释和校勘部分所下的苦功,那些繁复的引文出处和异文辨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它不像某些选集那样只是零散地摘抄碎片,而是力求还原思想家的完整体系和辩证过程。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反复咀嚼其中的精妙之处,思考它对当下社会和个人修养的启示意义。那种思辨的乐趣,远超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拓展。
评分从纯粹的收藏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填补了市面上一些重要文献难以获取的空白,让更多有志于深入研究的人能够接触到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定价虽然偏高,但考虑到其装帧的精良、校勘的严谨性以及文献的稀缺性,我认为是物有所值的。我已经计划将它放置在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作为研究参考,更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每当看到它,都会提醒我要保持求知的谦卑和对历史深邃性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触摸起来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排版,简约而不失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寻常的普及读物,而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学术精品。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也极为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沉浸在古籍世界里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仪式,仿佛能闻到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扉页的防伪水印,无不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白手套来翻阅,生怕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会损伤到它。这种对实体书的敬畏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这次的阅读经历,让我对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立体、更具层次的认识。不同于以往对某位大儒的刻板印象,通过集子的呈现,我看到了他们思想的演变、相互间的辩驳与影响,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伏案疾书时的神态,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古人,也映照出了我们现代人在精神追求上的缺失与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