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南怀瑾作品 | 作者 | 南怀瑾 |
| 定价 | 66.0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73202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共讲,约万字。南先生认为《瑜伽师地论》依次涵盖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修证,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资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够得上修菩萨道,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
| 作者简介 | |
|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
| 目录 | |
| 出版说明 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修行人需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维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贪欲○五遍行的潜力○作意有很多种○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以止为主修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你得了轻安吗○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以苦为师般舟三昧○声闻众的多种作意○独觉及菩萨的作意○修行也要资本○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依色身作意作意影响色身○修行是什么睡眠烦恼随○良药——贤善定相○入定住定出定○什么是增减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得定的四种力○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钝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进退方法有抉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再进步修定○熏修得了定解脱未得果○未了还须偿宿债○爱味下堕乐有差别解脱有八○ 八解脱之○八解脱之二至八○工夫到达时的能力○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也是不动心○无愿无相的修法○见了道证了果习气未断○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出定的行状相○为什么出定○修行地方五条件○修定要有威仪○身心都舍才能修行○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内住等住○真正的无记业可怕的无记果○安住近住更要调顺○寂静再寂静○什么是失念○专注等持任运○六种力达到心住○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种方法修观○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三纲中的六件事○义、事、相、品、时、理○善知识说法听者语义觉○再说白骨观不净观○如何修慈悲喜舍○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你为什么那样愚痴○界合相界差别○如何修数息观○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修慧修加行○个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时观相观时○如何举何时舍○头脑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碍的加行○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白骨烧化吹散○四大的转化○先修风大观○修气修神通○修风修呼吸躲过了死亡○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气充满心喜乐作意成功○ 得定后的身心变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死亡时的特殊现象○中阴身的时光○再投胎为人○人为什么要修道○要离开欲先了解欲○欲的各种现象○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七日七夜为什么○无寻无伺入二禅○三禅以上的舍和乐○禅定与三灾八难○什么是真正的虚空○有心定与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空界想身心符顺○得了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修成了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么人会生天界○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修禅定的苦与乐○转苦为乐○圣人境界之乐○段食思食识食○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神通的变化修道的变化○结语 |
| 编辑推荐 | |
| 《瑜伽师地论》是学佛修持者首要必读的典籍,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过程和修持方法。机缘因遇之下,南怀瑾先生于1980年在台湾十方书院讲解了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相关阅读: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精装本)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精装版)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精装) 论语别裁(上下)(精装版) 庄子諵譁(精装版) 孟子旁通(精装版)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精装本) 原本大学微言(精装本)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精装版) 列子臆说(精装版)(全三册) 孟子与尽心篇(精装版) 他说(初续合集)(精装版)(全二册)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全二册)(精装版) 我说《参同契》(精装版)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精装)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精装) 南怀瑾著作精选(精装19册)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生命的困境与转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我执”的解构和对“缘起性空”的阐释,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个体经验的深层分析。它帮助我跳脱出日常琐碎的烦恼中心,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很多原本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在这样的视角下,似乎都找到了其短暂和无常的本质。这种认知上的突破,带来的不是虚无感,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释然与安宁,它为我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心智工具,去面对未来生活中必然出现的挑战与变迁,无疑是一本可以长期陪伴和反复参阅的宝典。
评分从文字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独特笔调。它的论述逻辑链条严密,引经据典之处无懈可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基础和对文本的精准掌握。然而,与一些纯粹的学术著作不同,这本书在关键转折点或总结陈词时,却能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种饱含慈悲与洞察的文字力量,这种力量是具有穿透性的,能够直抵人心深处。它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宣讲,而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作者的“声音”在字里行间清晰可闻,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议题,也变得引人入胜,让人愿意一遍遍回味那些措辞精妙之处。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导入部分,发现作者在引导读者进入复杂概念时,采取了一种极为平易近人却又毫不敷衍的叙述方式。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框架,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将原本高深的理论巧妙地“接地气”。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望而却步的初学者也能鼓起勇气去探索。每一次深入一个新章节,都感觉像是有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耐心指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精准的提点,使得原本缠绕不清的逻辑脉络豁然开朗。这种教学相长的设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探索欲,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它很好地传达了内容的深度和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知识殿堂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内页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无论是页眉的标注还是章节的划分,都极为清晰合理,这对于学习和查阅资料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阅读体验的提升往往来自于这些细微之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下心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它更像是一部活化的修行指南。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心法实践与日常行持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修行者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那些微妙的心理偏差和实际障碍,并给出既符合古老教义又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起心动念的细致观察与矫正。当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起居和工作状态中时,确实感受到了内心某种旧有模式的松动和转化。这让整部著作的阅读过程,从单纯的知识吸收,转化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内在重塑的旅程,其提供的实用指导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