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家批注论语(插图本)
定价:20.80元
作者: 朱熹, 何晏 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807594628
字数: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丛书推荐人——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以及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今天依旧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给读者以启示。
开篇题解提纲挈领,文章阅读随性自由。
名家注疏与原文相应,忠实原文,彰显不朽价值。
生僻字、古今异音字注音,使读者诵读酣畅淋漓。
版画插图展现场景,提升趣味性和欣赏性。
内容提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论语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附:历代名家谈儒学
程颐读论语孟子法
梁启超谈儒学
章太炎讲国学
朱自清讲国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程颐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渎书。
——钱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冯友兰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
一个人如果没有读过孔子,就不能说他真正受过教育。
——庞德
这本书的批注体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感觉就像是请了几位不同领域的大家在旁边同步为你解惑。我发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不同的观点,而是非常有层次地构建了一个对话场。比如,在解释“仁”这个核心概念时,有的批注侧重于其社会伦理的构建,强调其外在的行为规范;而紧接着的另一位名家批注可能就深入到个体的道德自觉和内心修养,那种由表及里的阐释,让我对“仁”的理解从一个静态的定义,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可以不断实践和体悟的过程。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原文的感知深度,避免了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章节,批注的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有的行文简练直击要害,有的则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偏好来选择吸收哪一种“声音”。这不仅仅是一本论语读本,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会。
评分这本《名家批注论语(插图本)》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尤其喜欢它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摸起来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实而珍贵的历史感。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股古典韵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处的插图处理得非常巧妙,那些图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本意境的恰当烘托和补充,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描绘,就能瞬间拉近你与两千多年前先哲的距离。我过去读一些古籍时,常常因为排版过于密集或插图粗糙而感到枯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在保持经典原貌的同时,通过现代的装帧工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尊重传统又适合当代人阅读的氛围,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而不是仅仅把书束之高阁作为摆设。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儒家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持续学习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把批注和原文割裂开来,而是采取了一种“即时反馈”的结构。每当孔子或弟子的某句话刚说完,紧随其后的就是名家的深度解析,这种紧密的衔接方式,使得学习的节奏感非常强,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吸收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些批注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解释上,它们更多地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场景进行巧妙的关联。比如,在论述“学而时习之”时,书中引用的案例能让人联想到当代职场中知识更新的速度和深度学习的必要性,这让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古代教诲,一下子变得鲜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巧妙地搭建了古今之间的桥梁,让“活的经典”走进了我的日常生活。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方面的表现,这对于严肃的传统文化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这是一本“插图本”,面向大众读者,但其引用的批注来源和对文本的考证是相当扎实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章节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回避分歧,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学派或不同时代对同一段文字的不同侧重和理解脉络,甚至会适当地引用一些早期文献的注释作为佐证。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标准答案”。对于那些希望在学习之余,还能对经文流变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架构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学术起点和参考价值。
评分从一个纯粹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陪伴感非常温暖。我通常习惯在睡前阅读,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拿在手中感觉很舒服,不会有那种笨重的压迫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部分段落后面留下了空白页,这看起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于喜欢在阅读时做笔记、写下自己感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可以在批注和原文的缝隙之间,快速地记录下自己突然冒出的想法,或者对某个观点的反驳与延展。这种设计,将“被动阅读”升级成了“主动互动”,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真正属于我个人的、不断成长的阅读伙伴,记录着我每一次与经典的对话痕迹。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变成了一种私密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