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洪绶集
:78.00元
作者:陈洪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01121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洪绶,明末清初杰出的艺术家,书画之外,复工诗文,其作品集名为《宝纶堂集》,长期以来版本混乱,没有一个很好的整理本。陈传席校点整理的《陈洪绶集》以南开大学藏康熙刻本《宝纶堂集》为底本(简称南开本),编次一仍南开本之旧。参校以哈佛大学藏康熙刻本《宝纶堂集》(简称哈佛本),以及几个光绪刻本宝纶堂集,并补录了南开本未收的诗文。书后附《宝纶堂集》所收的陈洪绶相关材料(如传记、方志条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评五: 关于此“集”的实用性,我发现它在启发日常审美方面具有惊人的潜力。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仅仅是临摹其中的一些构图或揣摩其用色的逻辑,就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对光影的独特处理、对传统题材的颠覆性诠释,都为现代设计理念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我甚至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元素应用到我自己的日常物品设计中,效果出奇地好。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复制”,而是如何去“理解”其背后的创造精神——那种不拘泥于古法,却又深深植根于传统的矛盾统一体。这本书,与其说是供人瞻仰的古董,不如说是可供汲取灵感的活水。
评分书评三: 初读此“集”,我最大的感触是其学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那些详尽的注释和考证部分,简直是为研究者量身定做的宝库。每一个晦涩的典故,每一处模糊的落款,都有详实的出处和合理的推测,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这位大师世界的门槛,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我曾试着去查阅一些零散资料,但总感觉碎片化严重,而这本“集”,就像是一张精确绘制的地图,将所有散落的知识点清晰地串联起来。它的严谨性,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这不是简单的作品汇编,而是一项严肃的文化工程。这种幕后的艰辛工作,最终转化为我们手中的权威文本,功德无量。
评分书评四: 这本书带来的情感冲击力,超乎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或阅读文字,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灵魂深处的私密对话。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摊开书页,被其中某些篇章的孤傲或哀婉所深深触动。尤其是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个人情愫,那些对世俗的不屑,那种“我行我素”的强大内在力量,在今天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处世态度。读着那些充满个性的笔触,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与低语,感受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清醒的艰辛与骄傲。这种共鸣,是任何枯燥的学术分析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书评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内页的排版疏朗有致,那种墨香扑鼻而来的感觉,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细节的考究,比如扉页的设计,字体选择的古朴典雅,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指尖拂过纸张的触感,比电子阅读更能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尤其是当翻到一些手稿的影印件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作者的才情肃然起敬。这本书的装帧绝不是敷衍了事,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集”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极致追求。
评分书评二: 这部作品的选篇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简单地将所有遗存作品堆砌一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编排。我注意到,编者似乎在遵循一种内在的逻辑脉络,从早期的青涩笔触到中后期的炉火纯青,再到晚年心境的超脱,这种渐进式的展示,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一生的艺术轨迹和思想演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跨越不同媒介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诗词还是尺牍——被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对话。这种编排方式,远比孤立地看待某一类作品要深刻得多,它揭示了艺术家在不同艺术形式间流转的内在精神纽带。这种“集大成”的背后,是对原作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