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9787101127157 中华书局

正版图书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9787101127157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史
  • 南齐书
  • 点校本
  • 中华书局
  • 历史
  • 古籍
  • 南朝史
  • 正版图书
  • 9787101127157
  • 全3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157
商品编码:3018822250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定价:200.00元

作者:【梁】萧子显 撰、王仲荦 点校、景蜀慧 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7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流传至今的记录南朝齐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2. 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南齐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内容提要


  《南齐书》是记载南朝齐王朝二十四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入梁的南齐皇族萧子显。该书初名《齐书》,北宋曾巩等校定诸史,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始以《南齐书》之名通行后世。原书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是流传至今的唯yi一部南北朝时期所撰南齐史书。

  萧子显《南齐书》主要依据齐史官所修国史,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据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和《廿二史札记》的说法,萧子显《南齐书》应是沿用了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国史条例,而对其所立诸志与类传则有调整修改。全书含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一般认为原有《序录》一卷,现已失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南齐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1972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同时亦参校《宋书》各志、《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周星诒、张元济和张森楷的三种《南齐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点校本比较广泛地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标点、分段、校勘订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为目前zui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订以原点校本为基础,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纠正原点校本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者则予以删除。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记以及少数失校之处,酌情补加校勘记。

  《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756条。修订本删去旧校勘记340条,新增校勘记近1000条,修订本校记增加到了2400余条。此外,改写旧校66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660余条。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此次修订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为底本,此本系百衲本《南齐书》的底本。选择此本为底本,既弥补了百衲本因修润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较好地保持了与点校本的一致性。通校本则另选与底本系统不同,且版本较早、卷目较完整的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以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递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为参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关文献资源,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记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校本误字,一般不予列出;底本及各通校本、参校本皆误者,保留底本原貌,于校勘记中说明。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齐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目录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校本《南齐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南齐书》修订凡例

南齐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作者介绍


原点校者: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南齐书》修订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历史系,1999年晋升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师从文史专家缪钺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学,并得到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指导,继承业师文史并重风格,力求通过潜心读书,精核史实而深入探赜历史的本质和文化的真义。近年来较多致力于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学术、中古疾病医药史及南朝史籍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合撰,第yi作者)《魏晋诗人与政治》(修订本)等。

文摘


序言



《史记》:中国史学巨著的千古风华 《史记》,一部由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传世巨著,以其卓越的史料价值、精湛的叙事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奠定了中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辉煌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集传记、纪事、论文于一体的文学与史学交织的杰作,照亮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漫漫长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宏大的史诗格局,包罗万象的史料 《史记》的叙事宏大,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作者司马迁以其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口述史料、实物证据,力求真实、全面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脉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体例严谨,结构清晰,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十二本纪: 记载帝王的世系和重要事迹,犹如一部帝王谱系,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从黄帝、尧、舜,到商周诸王,再到秦汉帝国的建立者和统治者,本纪中的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司马迁在叙述帝王兴衰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博弈,以及统治者的雄才大略与昏庸残暴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十表: 以表格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信息,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这些表格是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重要事件的重要辅助工具,体现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组织能力。 八书: 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地理、封禅、河渠、平准等。这些“书”部分,是《史记》最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之处。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背景铺垫,更是司马迁对古代社会运行规律、自然科学认知以及国家治理思想的深刻总结。例如,《礼书》展现了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石,《律书》揭示了法律制度的演变,《天文书》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 三十世家: 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展现了早期封建制度下诸侯争霸、国家兴衰的复杂图景。通过对各国君主及其家族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外交策略以及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 七十列传: 这是《史记》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受后人推崇的部分。它打破了以帝王为中心的传统史学模式,将笔触伸向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包括诸侯、卿大夫、谋臣、将士、游侠、刺客、商人、隐士、方士、滑稽、佞幸、酷吏、刺客等等。司马迁以写人为主,通过对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广阔画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屈原的忠贞与忧愤,项羽的勇猛与刚愎,刘邦的豁达与权谋,张良的智慧与隐忍,李斯、赵高之流的阴险与篡权,以及无数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有着独特命运的个体。列传部分,更是《史记》文学价值的集中体现,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成为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精湛的叙事艺术,生动的人物刻画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史记》的叙事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典型。无论是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他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 “如见其人”的传记手法: 司马迁在撰写列传时,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情感变化,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为”人传记,力求让后人能够“如见其人”。例如,对项羽的描写,他既展现了他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也刻画了他的“妇人之仁”,最终使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春秋笔法”的运用: 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春秋笔法,善于通过简练的文字,暗示褒贬,寓褒贬于叙述之中。他往往不直接评判,而是让事实说话,让人物的言行自然流露其品格,从而达到“文不甚深,而论自可见”的效果。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史记》具有了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思想深度。 议论与叙事的结合: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常常穿插自己的见解和评论,即史论。这些史论部分,往往是作者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对人物功过的评判,对治国方略的建议,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洞察。 深邃的思想内涵,永恒的价值追求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蕴含着司马迁深刻的思想和不屈的精神。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抱负: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初衷,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试图探寻天地之间的奥秘,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史学体系。这种宏大的抱负,贯穿于整部《史记》的字里行间。 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 司马迁以其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对历史上的君主、权臣、贤臣、奸臣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他敢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同情受压迫者的命运,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即使在遭受宫刑的巨大屈辱之后,他依然坚持完成《史记》,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 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 司马迁通过对大量历史史实的梳理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可循。他关注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基础的作用、民心向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史记》中对众多普通人物命运的刻画,体现了司马迁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他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也是被塑造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从游侠的侠肝义胆,到刺客的慷慨赴死,再到商人的精明能干,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价值。 《史记》的深远影响 《史记》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史学、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学典范: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楷模。唐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无不受到《史记》的启发和影响。 文学鼻祖: 《史记》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叙事手法,为后世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古今第一史书”,也是“古今第一散文”。 思想宝库: 《史记》中蕴含的治国理念、人生智慧、哲学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探究历史规律、反思人生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文化符号: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史记》是一部永不落幕的伟大史书。它以其宏大的视野、精湛的艺术、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中国。阅读《史记》,就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沟通,在汲取智慧、启迪心灵的同时,更能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根脉与文脉,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千古绝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习惯在睡前阅读一些需要集中精神的内容,这套书的重量和质感,正好能给我带来一种仪式感。它让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沉浸到那个充满刀光剑影和文人墨客的时代。相比于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这种正典的、经过严格考证的文献,更能给予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每一次合上书页,都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对于真心想了解南齐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绝对是市面上最值得信赖和收藏的版本之一,其价值远超其本身的价格。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任何一个朝代,都必须抓住它的核心矛盾点。南齐虽然短暂,但它承载了宋末的余韵和梁朝的开端,是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逻辑的关键环节。这套书的史料翔实程度令人称赞,它不仅仅记录了帝王的功过,更深入到当时的经济制度、礼乐变迁以及社会风气。例如,书中对南齐士族对子弟教育和门第维护的描绘,让我对“士”阶层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影响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审视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与时代的悲剧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厚重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纸张的质量也无可挑剔,触感温润,油墨印制清晰,即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也能让阅读体验保持在极高的水准上。尤其要提的是,中华书局这个版本,看得出在校勘和注释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地方的注解详实而精准,对于理解南齐那段复杂诡谲的历史背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能拥有一套如此精良的古籍整理本,无疑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第一册看完,光是跟着那些细碎的脚注和篇章注释,就足以领略到古人治史的严谨与不易。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力斗争,那种士族门阀与寒门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直是现实政治的活化石。这本《南齐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抓人,尤其是对萧道成、萧鸾父子代际更迭的描写,简直是一部血淋淋的宫廷政治教科书。作者沈约的笔法,虽然继承了史书的客观性,但在描绘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时,又显得异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我特别喜欢看那些大臣们在朝堂上的辩论和尔虞我诈,每一次抉择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比其他史料,才能真正体会到当时局势的微妙和不可逆转。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套书时,我有点担心自己的古文功底能不能应付。毕竟,即便是点校本,也保留了古代史书的某些特有语汇和句式。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修订本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合理,加上精心的校勘,使得阅读起来比我想象中要顺畅得多。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作为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阅读的连贯性和舒适度。它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压迫感,反而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娓娓道来一段遥远而重要的往事。特别是对一些官职和地名的解释,放在页脚或侧栏的注释非常到位,避免了频繁翻阅的麻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