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九龄集校注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
:96.00元
作者:(唐)张九龄 撰,熊飞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13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它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授梓之前,学界还没有一部张九龄集的全注本。正因为如此,当熊飞先生告知《张九龄集校注》完稿,准备付印时,我有说不出的欣慰。毕竟从初听到他谈整理《曲江集》的计划,到如今成书,又是几年过去了。人生有几个几年呢?每个几年又能做多少事呢?人到中年以后,对此体会得越来越深。
熊飞先生是唐代文史专家,长年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尤其致力于文献考证,积久功深,多所创获。这部《张九龄集校注》是他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是深入研究张九龄的心得结晶。在此之前,他先完成了《张九龄年谱新编》(香港教育出版社,二○○五),将张九龄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活动作了详尽的系年,这项工作为他校注全部张九龄集奠定了基础,也使他的整理和注释工作超出现有成果,达到新的水平。
目录
序
前言
凡例
卷一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
奉和圣制幸晋阳宫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
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
奉和圣制过王浚墓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奉和圣制瑞雪篇 杂言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七言
奉和圣制温泉歌 杂言
奉和圣制烛龙斋祭 四言
奉和圣制喜雨 四言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奉和圣制次琼岳顿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奉和圣制谒(玄》元皇帝庙斋
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乐 四言乐章
奉和圣制龙池篇
南郊太尉酌献武舞作凯安之乐 乐章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补遗
备考
辨误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篇目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期阅读的一本关于古代诗歌理论的著作,名为《格律之外: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气象”与“意境》》,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诗论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诗论无非就是讲讲平仄格律和用典,但这本书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天空。作者极其精妙地探讨了“气象”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它如何从早期的哲学思辨,逐渐融入到审美判断之中,成为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书中对刘勰《文心雕龙》的解读尤其深刻,作者强调了《文心雕龙》并非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涵盖了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系统论述。此外,书中还对“意境”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指出它并非诗人主观情感的简单投射,而是客体世界、诗人学养和语言技巧三者在特定时空中达成的微妙平衡。这种跨学科、重哲思的分析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读”一首诗,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深度与厚度。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本古籍整理的力作,名字叫《唐风雅韵:唐代诗歌的流变与影响》,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唐诗的研究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唐诗的篇章,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将初唐的含蓄到盛唐的磅礴,再到中晚唐的沉郁顿挫,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意象”的剖析,比如“月”这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如何承载了不同的时代情绪和个人际遇,书中举了大量详实的例子,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全新的感悟。尤其是关于边塞诗派的兴起,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壮阔”的表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政治气候,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原本有些刻板的印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唐诗选本来回味作者的观点,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令人兴奋不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排版的疏密得当,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厚重。
评分我最近刚啃完一本关于宋词的研究专著,名叫《烟雨江南:宋代婉约词的审美世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传统文人词研究中常见的“风月之词”的窠臼,而是着重探讨了宋代城市化进程对婉约词风格的影响。作者认为,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市井生活的繁荣,催生了一种更贴近日常情感、更注重感官体验的审美趣味,而婉约词正是这种趣味的集中体现。书中对周邦彦和李清照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前者对“铺叙”手法的极致运用,后者“易安体”中那种兼具闺阁之思与家国之痛的复杂情感,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引入了社会学和艺术史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宋词中频繁出现的“香”“酒”“楼台”等意象,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更加坚实有力。虽然书中不乏专业的术语,但作者的行文极为克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理论,即便是对宋词研究不甚深入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半盏宋词的韵味,有了更具温度和画面感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技巧的书,书名是《说梦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叙事艺术探微》。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关注小说内容的主题思想,而是完全聚焦于“怎么讲故事”这件事上。作者以章回小说的结构为蓝本,细致地拆解了“悬念设置”“视角转换”“人物登场”等一系列技巧的演变历程。比如,书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分析《水浒传》中对英雄排座次这场戏的叙事节奏控制,那种层层推进、逐步揭晓的笔法,简直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令人叹为观止。又比如,作者对比了早期笔记小说中的“零散叙事”与晚期章回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之间的桥梁,指出“说书人”这一身份对小说定型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白晓畅,充满了对故事本身的热爱,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的学术味,更像是在学习一门高超的“说书”手艺,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典小说,产生了想要重新阅读并尝试分析其结构的强烈冲动。
评分手头上的这本书叫做《魏晋风度:士人精神的觉醒与困境》,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来审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时代。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友人,带着你穿梭于竹林和曲水流觞之间,去体察那些名士的言行举止。作者的笔力老辣,他并没有将魏晋士人简单地标签化为“放达”或“清谈”,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儒家传统崩塌、玄学兴起以及政治高压下的那种精神撕裂感。尤其精彩的是关于“竹林七贤”的论述,作者细致地考辨了他们各自的政治选择与文学表达之间的张力,揭示了他们的“放诞不羁”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文化抗议。书中对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评价,都带着一种现代的同理心,让我们得以理解他们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用后世的道德标准去审判。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自由意志与时代责任的深刻辩论,让人在掩卷之时,仍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