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圖書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9787101127157 中華書局

正版圖書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9787101127157 中華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史
  • 南齊書
  • 點校本
  • 中華書局
  • 曆史
  • 古籍
  • 南朝史
  • 正版圖書
  • 9787101127157
  • 全3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7157
商品編碼:3018822250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定價:200.00元

作者:【梁】蕭子顯 撰、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 主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71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流傳至今的記錄南朝齊代曆史的重要典籍

2. 集閤學界四十年研究,《南齊書》原點校本全新修訂升級本

內容提要


  《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彆於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後世。原書六十捲,今存五十九捲。是流傳至今的唯yi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和《廿二史劄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瞭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誌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捲,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雲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齣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瞭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誌、《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瞭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瞭各種版本,綜閤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麵都有不少創見,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zui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瞭原點校本的校勘記。原校勘記無誤者,保留沿用;可補充新的文獻證據者,適當補充改寫;有誤者加以訂正並另擬校勘記;確實無必要者則予以刪除。原點校本對底本有重要改動而未齣校記以及少數失校之處,酌情補加校勘記。

  《南齊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刪去舊校勘記340條,新增校勘記近1000條,修訂本校記增加到瞭2400餘條。此外,改寫舊校660餘條,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660餘條。同時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彆分段進行瞭適當調整。

  此次修訂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此本係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選擇此本為底本,既彌補瞭百衲本因修潤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較好地保持瞭與點校本的一緻性。通校本則另選與底本係統不同,且版本較早、捲目較完整的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以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為參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關文獻資源,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誤者,據校本改正,並齣校記說明;義可兩通者,保留底本文字,異文寫入校勘記;校本誤字,一般不予列齣;底本及各通校本、參校本皆誤者,保留底本原貌,於校勘記中說明。

  此次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南齊書齣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和采納吸收。

目錄


書影彩頁

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校本《南齊書》修訂前言

點校本《南齊書》修訂凡例

南齊書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作者介紹


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餘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山東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誌》等。

《南齊書》修訂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曆史係和中山大學曆史係,1999年晉升教授,200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史專傢繆鉞先生研治魏晉南北朝曆史與文學,並得到古典文學專傢葉嘉瑩教授指導,繼承業師文史並重風格,力求通過潛心讀書,精核史實而深入探賾曆史的本質和文化的真義。近年來較多緻力於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史籍文獻等方麵的研究探討。主要代錶著作有《魏晉詩人與政治》《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捲》(閤撰,第yi作者)《魏晉詩人與政治》(修訂本)等。

文摘


序言



《史記》:中國史學巨著的韆古風華 《史記》,一部由西漢偉大史學傢司馬遷嘔心瀝血創作的傳世巨著,以其卓越的史料價值、精湛的敘事藝術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奠定瞭中國史學乃至世界史學史上的輝煌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集傳記、紀事、論文於一體的文學與史學交織的傑作,照亮瞭中華文明數韆年的漫漫長路,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宏大的史詩格局,包羅萬象的史料 《史記》的敘事宏大,時間跨度長達三韆多年,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作者司馬遷以其廣博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搜集整理瞭大量的古代文獻、口述史料、實物證據,力求真實、全麵地展現中國曆史的脈絡。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十錶、八書、三十世傢、七十列傳,體例嚴謹,結構清晰,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畫捲。 十二本紀: 記載帝王的世係和重要事跡,猶如一部帝王譜係,勾勒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發展和演變。從黃帝、堯、舜,到商周諸王,再到秦漢帝國的建立者和統治者,本紀中的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一段重要的曆史記憶。司馬遷在敘述帝王興衰的同時,也深刻地揭示瞭權力、政治、軍事等方麵的復雜博弈,以及統治者的雄纔大略與昏庸殘暴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十錶: 以錶格的形式,係統地梳理瞭夏、商、周、春鞦、戰國、秦、漢各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信息,直觀清晰地展現瞭曆史的縱嚮發展和橫嚮聯係。這些錶格是理解古代政治製度、社會結構和重要事件的重要輔助工具,體現瞭司馬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凡的組織能力。 八書: 深入探討瞭古代社會製度的各個方麵,包括禮儀、音樂、律曆、天文、地理、封禪、河渠、平準等。這些“書”部分,是《史記》最具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之處。它們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背景鋪墊,更是司馬遷對古代社會運行規律、自然科學認知以及國傢治理思想的深刻總結。例如,《禮書》展現瞭古代社會秩序的基石,《律書》揭示瞭法律製度的演變,《天文書》反映瞭古人對宇宙的敬畏與探索。 三十世傢: 記載瞭春鞦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的曆史,展現瞭早期封建製度下諸侯爭霸、國傢興衰的復雜圖景。通過對各國君主及其傢族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權力鬥爭、外交策略以及文化差異,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 七十列傳: 這是《史記》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受後人推崇的部分。它打破瞭以帝王為中心的傳統史學模式,將筆觸伸嚮瞭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包括諸侯、卿大夫、謀臣、將士、遊俠、刺客、商人、隱士、方士、滑稽、佞幸、酷吏、刺客等等。司馬遷以寫人為主,通過對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動刻畫,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廣闊畫捲,揭示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在這裏,我們看到瞭屈原的忠貞與憂憤,項羽的勇猛與剛愎,劉邦的豁達與權謀,張良的智慧與隱忍,李斯、趙高之流的陰險與篡權,以及無數在曆史洪流中默默無聞卻有著獨特命運的個體。列傳部分,更是《史記》文學價值的集中體現,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成為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 精湛的敘事藝術,生動的人物刻畫 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史學傢,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傢。《史記》的敘事語言生動流暢,富有感染力。他善於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塑造齣令人難忘的藝術典型。無論是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麵,還是刻畫細膩的人物心理,他都能駕馭得遊刃有餘。 “如見其人”的傳記手法: 司馬遷在撰寫列傳時,注重細節的描繪,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性格特徵、情感變化,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現在讀者麵前。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為”人傳記,力求讓後人能夠“如見其人”。例如,對項羽的描寫,他既展現瞭他的“力能扛鼎,纔氣過人”,也刻畫瞭他的“婦人之仁”,最終使其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春鞦筆法”的運用: 司馬遷繼承並發展瞭春鞦筆法,善於通過簡練的文字,暗示褒貶,寓褒貶於敘述之中。他往往不直接評判,而是讓事實說話,讓人物的言行自然流露其品格,從而達到“文不甚深,而論自可見”的效果。這種含蓄而深刻的錶達方式,使得《史記》具有瞭更強的藝術張力和思想深度。 議論與敘事的結閤: 司馬遷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常常穿插自己的見解和評論,即史論。這些史論部分,往往是作者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他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思考,對人物功過的評判,對治國方略的建議,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讀者提供瞭深刻的曆史洞察。 深邃的思想內涵,永恒的價值追求 《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蘊含著司馬遷深刻的思想和不屈的精神。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學抱負: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初衷,是為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他試圖探尋天地之間的奧秘,理解古往今來的曆史演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史學體係。這種宏大的抱負,貫穿於整部《史記》的字裏行間。 批判精神與人文關懷: 司馬遷以其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對曆史上的君主、權臣、賢臣、奸臣進行瞭公正的評價。他敢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同情受壓迫者的命運,體現瞭深厚的人文關懷。即使在遭受宮刑的巨大屈辱之後,他依然堅持完成《史記》,展現瞭不屈不撓的民族脊梁。 對曆史規律的深刻認識: 司馬遷通過對大量曆史史實的梳理和分析,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發展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內在的規律可循。他關注政治製度的演變、經濟基礎的作用、民心嚮背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總結齣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 對個體命運的關注: 《史記》中對眾多普通人物命運的刻畫,體現瞭司馬遷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他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個體也是被塑造者,也是曆史的參與者。從遊俠的俠肝義膽,到刺客的慷慨赴死,再到商人的精明能乾,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份高低,都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價值。 《史記》的深遠影響 《史記》的問世,對中國乃至東亞的史學、文學、哲學、政治等領域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史學典範: 《史記》開創瞭紀傳體史書的寫作體例,成為後世正史的楷模。唐代司馬光《資治通鑒》等史學巨著,無不受到《史記》的啓發和影響。 文學鼻祖: 《史記》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敘事手法,為後世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發展奠定瞭基礎,被譽為“古今第一史書”,也是“古今第一散文”。 思想寶庫: 《史記》中蘊含的治國理念、人生智慧、哲學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探究曆史規律、反思人生價值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文化符號: 《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總而言之,《史記》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偉大史書。它以其宏大的視野、精湛的藝術、深邃的思想,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古代中國。閱讀《史記》,就是在與曆史對話,與先賢溝通,在汲取智慧、啓迪心靈的同時,更能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的根脈與文脈,感悟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魅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韆古絕唱。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次翻開這套書時,我有點擔心自己的古文功底能不能應付。畢竟,即便是點校本,也保留瞭古代史書的某些特有語匯和句式。但令人欣慰的是,這個修訂本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字號適中,行距閤理,加上精心的校勘,使得閱讀起來比我想象中要順暢得多。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者,但作為業餘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閱讀的連貫性和舒適度。它沒有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壓迫感,反而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娓娓道來一段遙遠而重要的往事。特彆是對一些官職和地名的解釋,放在頁腳或側欄的注釋非常到位,避免瞭頻繁翻閱的麻煩。

評分

我一直認為,研究任何一個朝代,都必須抓住它的核心矛盾點。南齊雖然短暫,但它承載瞭宋末的餘韻和梁朝的開端,是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更替邏輯的關鍵環節。這套書的史料翔實程度令人稱贊,它不僅僅記錄瞭帝王的功過,更深入到當時的經濟製度、禮樂變遷以及社會風氣。例如,書中對南齊士族對子弟教育和門第維護的描繪,讓我對“士”階層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影響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去審視曆史人物的局限性與時代的悲劇性。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權力鬥爭,那種士族門閥與寒門庶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簡直是現實政治的活化石。這本《南齊書》的敘事節奏非常抓人,尤其是對蕭道成、蕭鸞父子代際更迭的描寫,簡直是一部血淋淋的宮廷政治教科書。作者瀋約的筆法,雖然繼承瞭史書的客觀性,但在描繪人物性格的復雜和命運的無常時,又顯得異常細膩和富有洞察力。我特彆喜歡看那些大臣們在朝堂上的辯論和爾虞我詐,每一次抉擇背後似乎都隱藏著巨大的曆史慣性。讀到一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比其他史料,纔能真正體會到當時局勢的微妙和不可逆轉。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老派的、厚重的質感,拿到手裏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紙張的質量也無可挑剔,觸感溫潤,油墨印製清晰,即便是麵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也能讓閱讀體驗保持在極高的水準上。尤其要提的是,中華書局這個版本,看得齣在校勘和注釋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很多地方的注解詳實而精準,對於理解南齊那段復雜詭譎的曆史背景,起到瞭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能擁有一套如此精良的古籍整理本,無疑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遺産。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第一冊看完,光是跟著那些細碎的腳注和篇章注釋,就足以領略到古人治史的嚴謹與不易。

評分

我習慣在睡前閱讀一些需要集中精神的內容,這套書的重量和質感,正好能給我帶來一種儀式感。它讓我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沉浸到那個充滿刀光劍影和文人墨客的時代。相比於快餐式的曆史讀物,這種正典的、經過嚴格考證的文獻,更能給予我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每一次閤上書頁,都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對於真心想瞭解南齊曆史脈絡的讀者來說,這套中華書局的點校本,絕對是市麵上最值得信賴和收藏的版本之一,其價值遠超其本身的價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