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九齡集校注全三冊中國古典文學
:96.00元
作者:(唐)張九齡 撰,熊飛 校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13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12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九齡是盛唐前期的作傢,也是繼張說之後主持風雅的文壇盟主,他在唐代文學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創作似乎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他的著作既沒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論著也遠不及盛唐其它名傢之多。在熊飛先生的《張九齡集校注》授梓之前,學界還沒有一部張九齡集的全注本。正因為如此,當熊飛先生告知《張九齡集校注》完稿,準備付印時,我有說不齣的欣慰。畢竟從初聽到他談整理《麯江集》的計劃,到如今成書,又是幾年過去瞭。人生有幾個幾年呢?每個幾年又能做多少事呢?人到中年以後,對此體會得越來越深。
熊飛先生是唐代文史專傢,長年從事唐代文史研究,尤其緻力於文獻考證,積久功深,多所創獲。這部《張九齡集校注》是他潛心研究、厚積薄發的成果,也是深入研究張九齡的心得結晶。在此之前,他先完成瞭《張九齡年譜新編》(香港教育齣版社,二○○五),將張九齡的生平經曆和創作活動作瞭詳盡的係年,這項工作為他校注全部張九齡集奠定瞭基礎,也使他的整理和注釋工作超齣現有成果,達到新的水平。
目錄
序
前言
凡例
捲一
奉和聖製南郊禮畢酺宴
奉和聖製早渡蒲津關
奉和聖製幸晉陽宮
奉和聖製同二相南齣雀鼠榖
奉和聖製次成皋先聖擒建德之所
奉和聖製過王浚墓
奉和聖製經孔子舊宅
奉和聖製經河上公廟
奉和聖製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
奉和聖製瑞雪篇 雜言
奉和聖製早發三鄉山行 七言
奉和聖製溫泉歌 雜言
奉和聖製燭龍齋祭 四言
奉和聖製喜雨 四言
奉和聖製送十道采訪使及朝集使
奉和聖製次瓊嶽頓
奉和聖製送李尚書入蜀
奉和聖製初齣洛城
奉和聖製謁(玄》元皇帝廟齋
南郊文武齣入舒和之樂 四言樂章
奉和聖製龍池篇
南郊太尉酌獻武舞作凱安之樂 樂章
奉和聖製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奉和聖製途經華山
……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捲十七
捲十八
捲十九
捲二十
補遺
備考
辨誤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篇目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手頭上的這本書叫做《魏晉風度:士人精神的覺醒與睏境》,它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視角來審視那個動蕩而又充滿創造力的時代。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友人,帶著你穿梭於竹林和麯水流觴之間,去體察那些名士的言行舉止。作者的筆力老辣,他並沒有將魏晉士人簡單地標簽化為“放達”或“清談”,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儒傢傳統崩塌、玄學興起以及政治高壓下的那種精神撕裂感。尤其精彩的是關於“竹林七賢”的論述,作者細緻地考辨瞭他們各自的政治選擇與文學錶達之間的張力,揭示瞭他們的“放誕不羈”背後隱藏的深刻的文化抗議。書中對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評價,都帶著一種現代的同理心,讓我們得以理解他們行為的閤理性,而不是簡單地用後世的道德標準去審判。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關於自由意誌與時代責任的深刻辯論,讓人在掩捲之時,仍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技巧的書,書名是《說夢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中的敘事藝術探微》。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不關注小說內容的主題思想,而是完全聚焦於“怎麼講故事”這件事上。作者以章迴小說的結構為藍本,細緻地拆解瞭“懸念設置”“視角轉換”“人物登場”等一係列技巧的演變曆程。比如,書中專門用瞭一章的篇幅來分析《水滸傳》中對英雄排座次這場戲的敘事節奏控製,那種層層推進、逐步揭曉的筆法,簡直如同精密的機械裝置,令人嘆為觀止。又比如,作者對比瞭早期筆記小說中的“零散敘事”與晚期章迴小說中的“宏大敘事”之間的橋梁,指齣“說書人”這一身份對小說定型的關鍵作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直白曉暢,充滿瞭對故事本身的熱愛,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的學術味,更像是在學習一門高超的“說書”手藝,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古典小說,産生瞭想要重新閱讀並嘗試分析其結構的強烈衝動。
評分近期閱讀的一本關於古代詩歌理論的著作,名為《格律之外:中國古典詩論中的“氣象”與“意境》》,可以說徹底顛覆瞭我對古代詩論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為詩論無非就是講講平仄格律和用典,但這本書展現瞭一個更為廣闊的理論天空。作者極其精妙地探討瞭“氣象”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它如何從早期的哲學思辨,逐漸融入到審美判斷之中,成為衡量作品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書中對劉勰《文心雕龍》的解讀尤其深刻,作者強調瞭《文心雕龍》並非僅是文學批評,更是一種涵蓋瞭宇宙觀和人生哲學的係統論述。此外,書中還對“意境”的形成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摹,指齣它並非詩人主觀情感的簡單投射,而是客體世界、詩人學養和語言技巧三者在特定時空中達成的微妙平衡。這種跨學科、重哲思的分析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愉悅,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一首詩,而不僅僅是“讀”一首詩,真正理解瞭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的深度與厚度。
評分我最近剛啃完一本關於宋詞的研究專著,名叫《煙雨江南:宋代婉約詞的審美世界》。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落入傳統文人詞研究中常見的“風月之詞”的窠臼,而是著重探討瞭宋代城市化進程對婉約詞風格的影響。作者認為,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市井生活的繁榮,催生瞭一種更貼近日常情感、更注重感官體驗的審美趣味,而婉約詞正是這種趣味的集中體現。書中對周邦彥和李清照的比較分析尤其精彩,前者對“鋪敘”手法的極緻運用,後者“易安體”中那種兼具閨閣之思與傢國之痛的復雜情感,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條。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引入瞭社會學和藝術史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宋詞中頻繁齣現的“香”“酒”“樓颱”等意象,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體係更加堅實有力。雖然書中不乏專業的術語,但作者的行文極為剋製,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理論,即便是對宋詞研究不甚深入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精妙之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半盞宋詞的韻味,有瞭更具溫度和畫麵感的理解。
評分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發現瞭一本古籍整理的力作,名字叫《唐風雅韻:唐代詩歌的流變與影響》,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在唐詩的研究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唐詩的篇章,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將初唐的含蓄到盛唐的磅礴,再到中晚唐的沉鬱頓挫,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串聯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意象”的剖析,比如“月”這個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如何承載瞭不同的時代情緒和個人際遇,書中舉瞭大量詳實的例子,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全新的感悟。尤其是關於邊塞詩派的興起,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壯闊”的錶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政治氣候,這種深層次的解讀,讓原本有些刻闆的印象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唐詩選本來迴味作者的觀點,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考古發掘,每一個新的發現都令人興奮不已。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字體排版的疏密得當,讓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完全配得上其內容的厚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