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汇编
定价:98元
作者:吴峰敏,门贵臣 马骏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419533
字数:
页码:5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骏杰、吴峰敏、门贵臣编著的《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汇编》是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的整理、汇编。其文字原散见于自民国以来的各种报纸、杂志、会议记录等各类刊物或文件。作者加以整理、编校、注释、汇编。本书力求在大程度上保证其完整性与可靠性,使其成为海军史研究的手资料。
内容提要
本书是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的整理、汇编。其文字原散见于自民国以来的各种报纸、杂志、会议记录等各类刊物或文件。作者加以整理、编校、注释、汇编。力求在*大程度上保证其完整性与可靠性,使其成为海军史研究的**手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马骏杰,山东胶州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全军教师。长期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编有《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等。门贵臣,山东蓬莱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军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编有《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等教材,发表军史论文二十余篇。吴峰敏,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军事文化和军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文摘
序言
这部关于晚清报刊中海军史料的汇编,光是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宏大叙事与鲜活细节结合起来的史料,而这份汇编似乎正是我的理想之选。想象一下,那些泛黄的旧报纸,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古老帝国试图拥抱现代海权时的挣扎与雄心。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地域、不同立场的报刊对同一事件——比如某次海战的报道,或者新式军舰下水的庆祝——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叙事口径。这不仅仅是史料的简单堆砌,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时社会舆论的复杂性。我希望编者在整理时,不仅关注官方或主流媒体的声音,更能挖掘那些民间、地方性刊物中关于海军建设的讨论,哪怕是那些看似琐碎的轶闻或对官僚腐败的批评,它们往往才是历史真实面貌的肌理。如果能配上详尽的索引和对重要术语的注释,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清末的许多舰船名称和技术术语,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门槛。
评分这份《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汇编》对我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观察国家机器运行的视角。传统史学往往依赖政府档案,那些文件自然是权威的,但同时也经过了层层修饰。相比之下,报纸上的讨论更具烟火气和公共辩论的性质。我特别期待看到,在甲午战败前夜,民间舆论对于海军的“民办公助”倡议、对募捐活动的报道,以及对“江南制造局”等地的参观见闻。这些记录能反映出,在中央权力衰弱之际,社会精英阶层是如何尝试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补救国家安全短板的。如果能有一部分篇幅专门收录那些涉及海军日常管理、士兵生活待遇、甚至家属救助的报道,那就太好了,因为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支撑起一支现代军队的真正基石,也最容易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忽略。
评分初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便攫住了我。它不像那种高屋建瓴的通史叙述,而是将我们直接抛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通过报纸这种“即时性”极强的媒介,去感知历史的脉搏。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海军人才培养的记录。船坚炮利固然重要,但没有懂得驾驶和维护这些“铁甲巨兽”的人,一切都是空谈。那些关于留学生归国、船政学堂招生的零星报道,是否能勾勒出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此外,报刊往往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我对那些夹杂在严肃报道中的、关于“洋人舰船的威慑力”的民间惊恐或是民族自尊心的膨胀与受挫的记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比冰冷的官方文件更能体现出当时国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真实心理状态。这份汇编若能细致地标注出每条史料的出处报刊名称、日期和版面,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作为学术参考的价值。
评分我对这份汇编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其“汇编”二字的潜力。海军史的研究,往往被聚焦于甲午战争这样的重大节点,但真正的历史深度,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持续的记录之中。我设想,通过对数十年间报刊的梳理,我们或许能构建出一幅晚清海军“兴衰周期”的视觉图景:从船政的初创红火,到中法战争后的短暂冷寂,再到北洋水师的建立与鼎盛,最后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下的新军备竞赛尝试。报纸的商业属性也决定了它们会关注海军的经济成本和效益,那些关于军费开支的争议、对洋货采购的内幕披露,都可能揭示出清末财政体系与军事现代化的深层矛盾。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些篇幅不大的地方性报纸中,是否还能找到关于水师衙门内部权力斗争、派系倾轧的侧面反映,毕竟任何庞大的近代化事业,都离不开对人事的刻画。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这份史料集能超越纯粹的军事技术范畴。海军建设不仅仅是买船、造船,它更是一种国家形象的投射和对外部世界的宣言。报刊对外国海军演习、列强舰船到访的描摹,无疑是研究中国“他者”认知的绝佳材料。那些对英法德意等国海军的“技术崇拜”与“文明模仿”心理是如何在字里行间体现的?而当他们描述本国军舰的威武雄壮时,那种夹杂着自我安慰和强行鼓劲的语调,又是何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这份汇编如果能够系统地展示这些内容,就不仅仅是海军史的资料库,更是一部晚清国民心态的编年史。我期望看到不同媒体在报道海军丑闻或失败时,其措辞的谨慎程度和使用的修辞手法,因为这直接反映了当时言论管制的松紧度与社会对军事改革的耐心极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