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清末報刊載海軍史料匯編
定價:98元
作者:吳峰敏,門貴臣 馬駿傑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419533
字數:
頁碼:5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馬駿傑、吳峰敏、門貴臣編著的《清末報刊載海軍史料匯編》是清末報刊載海軍史料的整理、匯編。其文字原散見於自民國以來的各種報紙、雜誌、會議記錄等各類刊物或文件。作者加以整理、編校、注釋、匯編。本書力求在大程度上保證其完整性與可靠性,使其成為海軍史研究的手資料。
內容提要
本書是清末報刊載海軍史料的整理、匯編。其文字原散見於自民國以來的各種報紙、雜誌、會議記錄等各類刊物或文件。作者加以整理、編校、注釋、匯編。力求在*大程度上保證其完整性與可靠性,使其成為海軍史研究的**手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馬駿傑,山東膠州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全軍教師。長期從事軍事曆史與軍事思想教學與研究,發錶論文60餘篇,著有《中國海軍長江抗戰紀實》、《檔案裏的中國海軍曆史》,編有《民國時期中國海軍論集》、《民國時期外國海軍論集》等。門貴臣,山東蓬萊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人文社科係副主任、副教授,長期從事軍事曆史教學與研究,編有《人民軍隊曆史與優良傳統》等教材,發錶軍史論文二十餘篇。吳峰敏,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軍事文化和軍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等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文摘
序言
我對這份匯編的期待,更多是基於其“匯編”二字的潛力。海軍史的研究,往往被聚焦於甲午戰爭這樣的重大節點,但真正的曆史深度,往往隱藏在日常的、持續的記錄之中。我設想,通過對數十年間報刊的梳理,我們或許能構建齣一幅晚清海軍“興衰周期”的視覺圖景:從船政的初創紅火,到中法戰爭後的短暫冷寂,再到北洋水師的建立與鼎盛,最後到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下的新軍備競賽嘗試。報紙的商業屬性也決定瞭它們會關注海軍的經濟成本和效益,那些關於軍費開支的爭議、對洋貨采購的內幕披露,都可能揭示齣清末財政體係與軍事現代化的深層矛盾。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些篇幅不大的地方性報紙中,是否還能找到關於水師衙門內部權力鬥爭、派係傾軋的側麵反映,畢竟任何龐大的近代化事業,都離不開對人事的刻畫。
評分這份《清末報刊載海軍史料匯編》對我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因為它提供瞭一種“自下而上”觀察國傢機器運行的視角。傳統史學往往依賴政府檔案,那些文件自然是權威的,但同時也經過瞭層層修飾。相比之下,報紙上的討論更具煙火氣和公共辯論的性質。我特彆期待看到,在甲午戰敗前夜,民間輿論對於海軍的“民辦公助”倡議、對募捐活動的報道,以及對“江南製造局”等地的參觀見聞。這些記錄能反映齣,在中央權力衰弱之際,社會精英階層是如何嘗試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補救國傢安全短闆的。如果能有一部分篇幅專門收錄那些涉及海軍日常管理、士兵生活待遇、甚至傢屬救助的報道,那就太好瞭,因為正是這些“小事”,構成瞭支撐起一支現代軍隊的真正基石,也最容易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被忽略。
評分這部關於晚清報刊中海軍史料的匯編,光是標題就足以讓人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將宏大敘事與鮮活細節結閤起來的史料,而這份匯編似乎正是我的理想之選。想象一下,那些泛黃的舊報紙,字裏行間流淌著一個古老帝國試圖擁抱現代海權時的掙紮與雄心。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地域、不同立場的報刊對同一事件——比如某次海戰的報道,或者新式軍艦下水的慶祝——所呈現齣的截然不同的敘事口徑。這不僅僅是史料的簡單堆砌,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當時社會輿論的復雜性。我希望編者在整理時,不僅關注官方或主流媒體的聲音,更能挖掘那些民間、地方性刊物中關於海軍建設的討論,哪怕是那些看似瑣碎的軼聞或對官僚腐敗的批評,它們往往纔是曆史真實麵貌的肌理。如果能配上詳盡的索引和對重要術語的注釋,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清末的許多艦船名稱和技術術語,對於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存在門檻。
評分作為一個對社會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希望這份史料集能超越純粹的軍事技術範疇。海軍建設不僅僅是買船、造船,它更是一種國傢形象的投射和對外部世界的宣言。報刊對外國海軍演習、列強艦船到訪的描摹,無疑是研究中國“他者”認知的絕佳材料。那些對英法德意等國海軍的“技術崇拜”與“文明模仿”心理是如何在字裏行間體現的?而當他們描述本國軍艦的威武雄壯時,那種夾雜著自我安慰和強行鼓勁的語調,又是何種復雜的情感混閤體?這份匯編如果能夠係統地展示這些內容,就不僅僅是海軍史的資料庫,更是一部晚清國民心態的編年史。我期望看到不同媒體在報道海軍醜聞或失敗時,其措辭的謹慎程度和使用的修辭手法,因為這直接反映瞭當時言論管製的鬆緊度與社會對軍事改革的耐心極限。
評分初翻開這本厚重的典籍,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滄桑感便攫住瞭我。它不像那種高屋建瓴的通史敘述,而是將我們直接拋入瞭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通過報紙這種“即時性”極強的媒介,去感知曆史的脈搏。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海軍人纔培養的記錄。船堅炮利固然重要,但沒有懂得駕駛和維護這些“鐵甲巨獸”的人,一切都是空談。那些關於留學生歸國、船政學堂招生的零星報道,是否能勾勒齣中國近代海軍教育體係從無到有的艱難曆程?此外,報刊往往是社會情緒的晴雨錶,我對那些夾雜在嚴肅報道中的、關於“洋人艦船的威懾力”的民間驚恐或是民族自尊心的膨脹與受挫的記載,抱有極大的興趣。這些情緒化的錶達,比冰冷的官方文件更能體現齣當時國人麵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真實心理狀態。這份匯編若能細緻地標注齣每條史料的齣處報刊名稱、日期和版麵,無疑會大大提升其作為學術參考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