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定價:79.80元
作者:李湖光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8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火器這種頗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開國時便大顯身手,為明朝開疆拓土做齣瞭不可否認的貢獻,為明朝永宣強盛之世的到來奠定瞭軍事上的基礎,而在明代中後期抵禦外敵時,火器在軍中更是厥功至偉。但自古以來兵器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敵人所掌握,必定會帶來不測的後果,火器從另一角度上也間接加速瞭明王朝的滅亡。火器與明朝的盛衰息息相關,從中可以對風雲激蕩的明代軍事史起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書角度新穎,明代戰爭同樣可以齣現類似現代戰爭那樣的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場麵。
內容提要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明帝國的建立與存續都始終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軍力強盛的明帝國在史上數次北伐濛古,南平雲南、安南之地,於東南沿海蕩平抗倭,後又於山海關外抗擊女真,其中誓死捍衛國傢興亡的北京保衛戰、萬曆三大徵、明清戰爭更是波瀾壯闊。而在這些後人耳熟能詳的戰役中,火器為首的新技術開始在戰爭中顯現齣應有的威力,明帝國依靠火器所賦予的強大威力,結閤日益更新的作戰技術數次平定內憂外患,做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後,火器的影響也並沒有隨著明王朝的滅亡而銷聲匿跡,而是仍舊在清朝、鄭明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戰鬥中發光。可以說火器在明帝國的內外徵戰中立下瞭汗馬功勞,甚至起到瞭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作用。
本書通過講述火器在明朝曆次重大內外戰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發揮的應有作用,以及中西方關於火器、攻城守備技術的碰撞、交流等,從明朝火器的誕生及運用、改良、對戰爭形勢乃至整個帝國走嚮的影響等方麵,以一個個生動的戰爭故事描繪齣大明帝國軍事從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曆史畫捲。
目錄
引子 利器
章 建功立業
一 連續射擊
二 北方陣營
三 神機銃炮
四 塞上風雲
五 南疆烽火
第二章 盛極而衰
六 土木之變
七 保衛首都
八 韃靼叩關
九 新式火器
第三章 保境安民
十 沿海倭患
十一 兵強將勇
十二 除惡務盡
十三 整頓軍備
第四章 萬曆武功
十四 寜夏平叛
十五 抗日援朝
十六 時移勢易
十七 攻堅硬仗
十八 水上奇兵
十九 平定播州
第五章 關外硝煙
二十 後金崛起
二十一 戰守之爭
二十二 軍事科技
二十三 精良器械
二十四 能力
二十五 紅衣大炮
二十六 後來居上
第六章 改朝換代
二十七 逐鹿中原
二十八 天下興亡
二十九 海外孤忠
三十 麯摺發展
參考書目
附錄:古代與世界接軌的築城體係——明末雛形棱堡初探
後記
作者介紹
湖光,自由撰稿人,筆名“大好河山”,多年來一直緻力於曆史研究與寫作,已齣版《霸者逐鹿?明濛戰爭》等多部專著,發錶字數過百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開篇導論部分,如果寫得精彩,往往能定下全文的基調。我希望它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即明代的技術發展並非是停滯不前的,而是在特定的內外壓力下,經曆瞭一係列關鍵性的、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突破”或“轉型”。一個好的開篇應該能立刻抓住讀者的心,讓人産生強烈的探究欲,想要立刻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撥開曆史的迷霧。我擔心的是,有些關於技術史的書籍,可能會過於沉溺於器物的描述,而忽略瞭技術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土壤。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平衡技術細節的描述與宏大曆史背景的勾勒,使兩者形成相互印證的關係,那麼它無疑就是一部佳作。這種平衡的難度極高,需要作者具備跨學科的視野和深厚的曆史洞察力,能夠將冰冷的機械原理與鮮活的戰爭場景、帝國決策聯係起來,讓人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充實感,又不失故事的感染力。
評分從整體的裝幀設計上來看,齣版社的選擇也透露齣一種專業性和對曆史題材的尊重。不同於一些暢銷書追求浮誇的亮色和復雜的插圖,這本書選擇瞭一種內斂而有力的風格,這讓我感覺自己拿到的不是一本單純的“曆史故事集”,而更像是一部學術專著的普及版。這種風格非常對我的胃口,因為它避免瞭將嚴肅的曆史題材娛樂化的傾嚮。我希望它在論證過程中,能做到引證詳實,能夠清晰地指齣哪些是確鑿的史料記載,哪些是基於現有證據的閤理推測。曆史的魅力就在於其復雜性和多解性,如果作者能夠適當地提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並用堅實的證據支撐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普及知識,更在於啓發思考。我特彆期待它對一些經典戰役,如早期的衛所製度下的軍事行動,或後期的戚繼光改革中的技術要素,能提供一種技術維度的全新解讀,這往往能揭示齣傳統敘事中被忽略的底層驅動力。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對比瞭其他幾本我正在閱讀的明史資料,發現它在某些特定的技術細節描述上,確實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細緻和權威性。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我欣賞的正是這種“咬文嚼字”的嚴謹態度——例如,對於特定類型火銃的射程、裝填速度、以及不同地區工坊的生産標準差異的描述,都做得非常到位。這錶明作者並非是坐在書齋裏憑空想象,而是真正深入到技術史料中進行過細緻的發掘和交叉驗證。曆史敘事有時會顯得過於扁平化,而技術的引入,就像是給曆史的二維畫麵增加瞭一個立體的維度,讓過去的決策者、士兵、工匠的行為動機變得更加可理解、更具邏輯性。我希望接下來的章節能繼續保持這種深度,尤其是在描述明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在軍事技術上的互動與競爭時,能展現齣高水平的分析能力,揭示齣技術迭代在決定性戰役中的隱形作用。這本書的氣質,讓我感覺它會成為我書架上被頻繁翻閱的那一類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厚重且充滿曆史感的衝擊力。那種深沉的色調,仿佛是從泛黃的古籍中直接提取齣來的,搭配上那略顯硬朗的字體,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明代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著迷於那個時代在技術和軍事上的發展與局限性。市麵上很多曆史讀物往往側重於政治權謀或宮廷秘史,但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探討——技術革新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塑造瞭帝國的命運和戰爭的形態。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火器、造船術乃至後勤組織等方麵的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第一眼的感覺是,這絕非一本輕鬆愉快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坐下來,帶著思考去研讀的嚴肅著作。它散發齣的那種“乾貨滿滿”的氣息,讓我相信作者在史料的考據上下瞭極大的功夫,不是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空洞形容詞的“水書”。希望它能填補我在這一特定曆史研究領域的一些知識空白,提供一個全新的、技術驅動的視角來看待那個波瀾壯闊的王朝。
評分當我翻開內頁,那種閱讀的質感也相當令人愉悅。紙張的選取恰到好處,既不會反光刺眼,又能很好地承載油墨的厚度,使得那些復雜圖錶或曆史地圖的呈現效果非常清晰。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作者對整體內容的把控也是極其嚴謹的。我特彆留意瞭它的目錄結構,看起來脈絡分明,從基礎技術儲備的梳理,到具體戰例中的技術應用分析,再到技術對國傢戰略層麵的影響,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一個好的曆史論著,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解釋曆史事件的“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將“新技術”這個相對現代化的概念,恰當地嵌入到明代的語境中,而不顯得生硬或穿鑿附會。如果能看到對當時工匠階層的生存狀態、技術傳承的體製性障礙等社會層麵的探討,那就更棒瞭。這本書的排版也相當講究,留白適度,閱讀起來沒有壓迫感,讓我在沉浸於復雜曆史敘事的同時,也能保持思維的清晰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