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是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主题教学”和“问题链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总结,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一本更具实用性的教学详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大学之道”“理想之道”“信仰之道”“家国之道”等十个大主题,以此来整合提炼出大学生成长中重要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误解和困惑的主要问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丛书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
平装: 28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236667
条形码: 9787300236667
商品尺寸: 22.2 x 16.8 x 1.6 cm
商品重量: 422 g
编辑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十个大主题转化为相应的大问题,例如,“大学之道”转化为“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理想之道”转化为“如何补好精神的‘钙'?”等。之后,又将每一个大问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子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大问题的分解和细化、子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中,将教学引向深入,让教学既引人入胜,又彰显深度,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难题。
作者简介
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曾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
目录
专题一大学之道——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如何认识和适应大学?
二、大学阶段应确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
三、大学阶段如何确立人生发展的价值指南和参照?
拓展课堂
专题二理想之道——如何补好精神的“钙”?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除了个人理想,我们还需要社会理想吗?
二、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拓展课堂
专题三信仰之道——如何拧紧人生的“总开关”?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二、到底什么样的信仰才是好的呢?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共产主义信仰?
拓展课堂
专题四家国之道——如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国家精神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在中国现实中如何践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拓展课堂
专题五成我之道——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
二、人为什么活着?
三、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四、如何学会与人生环境相处?
拓展课堂
专题六传承之道——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为什么说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二、如何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三、如何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
拓展课堂
专题七明德之道——如何创造崇德向善的道德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二、如何看待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拓展课堂
专题八德法之道——如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道德与法律如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起于何处?如何化解?
三、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拓展课堂
专题九法治之道——如何与法治中国共成长?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在人类发展史上,法律扮演什么角色?
二、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我为什么需要法律?
三、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
四、如何在法治社会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拓展课堂
专题十守法之道——如何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什么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我国公民拥有哪些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拓展课堂
文摘
(2)破旧立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3)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维新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知识分子以启迪和希冀,走俄国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是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中国精神的升华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着时代精华的独特精神。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继承革命年代精神的同时,培育了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面对困难、面对重大事件,培育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继往开来,中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继续高扬中国精神旗帜,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几个字,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学术上的分量和严谨性。我因此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很高的期待。我个人一直对“思想道德修养”这个话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教条,难以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剖析思想道德修养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个体成长、社会和谐之间的深刻联系。比如,它是否会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对于“法律基础”的部分,我也希望能看到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法条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法律的价值根源,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法律并非只是约束,更是权利的保障,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试图搭建起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书名中的“家国之道”和“理想之道”便足以勾勒出一种面向人生和社会的高度,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关于家国情怀、人生价值和远大抱负的深刻探讨。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土壤中,将这些抽象的“道”具象化,使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够指导个体行为、塑造社会风尚的鲜活力量。作为一名读者,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历史上那些为家国大义献身的先贤,他们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做出抉择的?又或者,在当今社会,年轻人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家国之道”?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理清那些模糊的概念,看到在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之间,那条微妙而重要的平衡线?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道”的探索之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家国之道”和“理想之道”,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至于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而是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为这个时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这份力量微不足道,也能感受到那份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意义。
评分我注意到书名中“家国之道”和“理想之道”的表述,这让我联想到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个体层面上的修养,更是将个体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维度中来考量。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家国”的宏大叙事与“理想”的个人追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否会提出,个人的理想,如何才能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或者,如何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忘肩负起对家国的责任?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家国情怀的切实建议,让我们理解,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同时,我也对“理想之道”的探讨充满期待。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树立和坚守自己的理想?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厘清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找到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理想? 我想,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引领读者在思考“我是谁”、“我该去向何方”这些根本性问题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并最终能够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问题链”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理论,而是会抛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逐步深入地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领域。我很好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是怎样的?它们是否能够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认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和法律条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谈论“思想道德修养”时,它是否会提出诸如“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面对诱惑时,我们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这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层层追问,引领我们找到解决之道?又或者,在讲解“法律基础”时,它是否会设置一些与个人权益息息相关的情境,比如“在遭遇不公时,我们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了解法律的边界,对于我们规避风险有何意义?”我期待的是一种真正能够激发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阅读体验。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起清晰的认知框架,做出明智的判断。
评分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现代人非常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律。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比如,在谈论“思想道德修养”时,它是否会分析当代社会中,我们普遍面临的道德困境?例如,网络时代的匿名性对道德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我们该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又或者,在“法律基础”的部分,它是否会通过一些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案例,来讲解法律条文的意义?例如,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如何识别和防范消费陷阱?在交通出行中,我们又该注意哪些法律规定,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接地气”的读物,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清晰的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法律的公民,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