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将为知识型读者呈现一个*端纷繁复杂又充满无数历史趣味的日本。
抛却历史本身的冗长与沉闷,《日本.军鉴》以日剧、日漫、游戏、旅游、热门事件的视点,对日本各时期之社会风貌、政治风云、人物悲欢进行了精彩解读,寻求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精妙平衡。
内容提要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作者介绍
指文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手资料。
FourthForce,的卫国战争*深爱好者,主要研究二战苏军及其对手的战史、战法、军制,曾在《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施展,上海人,1996年生,擅长苏俄题材的历史军事题材写作,曾在诸多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逾百万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日俄百年博弈的史学著作,视角独特,切入点颇为新颖。作者似乎并没有将叙事局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冲突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双方在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民族性格层面的微妙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描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迅速学习西方并将其应用于对抗沙俄的篇章时,那种紧张的竞争氛围几乎要穿透纸面。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通过一系列关键事件的串联,展现出双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误判与精准布局。比如,对于甲午战争后双方在朝鲜半岛的角力分析,作者采用了多方资料互证的方式,使得结论既有说服力,又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外交辞令时所展现出的语言功力,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让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脉络。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对那段波诡云谲的远东历史进行深度反思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局外人”视角的巧妙运用。在叙述日俄的冲突时,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东方或西方的单一叙事中,而是常常拉远镜头,审视英、美等列强是如何在幕后推波助澜,利用甚至煽动这场冲突来达成自身战略目的的。这种多极视角有效地避免了历史的片面性,揭示了百年博弈中那些隐藏在双边关系下的复杂棋局。特别是对美国在日俄战争中扮演的调停者和最终受益者的角色分析,角度相当犀利,直指权力政治的核心。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坐在高处的观察者,清晰地看到了各个势力集团如何根据利益的潮汐而调整航向。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这段历史不再是简单的两国恩怨,而是一出关乎全球秩序重塑的宏大戏剧。风格上,它兼具了严谨的学术探讨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是那种让你想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开始向朋友推荐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相对超脱的宏观视角,试图将日俄间的冲突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没有简单地将日本塑造成“亚洲的胜利者”或是沙俄沦为“落后的牺牲品”,而是着重分析了两次近代化进程中,各自的内在矛盾是如何影响其外交政策的走向。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经济因素的分析部分,作者似乎认为,支撑两国军事行动背后的财政逻辑和资源分配模式,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这为传统上偏重政治和军事的叙事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补充维度。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促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强权政治”的本质。对于希望从经济和结构层面理解国际关系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参考。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的文献功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从装帧的质感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而翻开内页,更是惊喜不断。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二手资料的简单堆砌,作者明显下足了功夫去搜集和比对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口述史料,使得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细节。比如,在关于《朴茨茅斯和约》谈判的细节描述中,那种唇枪舌剑、步步紧逼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每一个外交家的微妙表情和每一个字斟句酌的措辞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还原。这种对“细节真实性”的极致追求,让整个叙事充满了力量感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对于资深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珍藏,因为它在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同时,也树立了一个考据严谨的学术标杆。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像极了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电影。作者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把握堪称精准,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对具体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个人意志如何被时代裹挟,又如何试图逆流而上的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描述日俄战争前夕,双方决策者内心的忐忑与豪赌,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比如引用一些私信、日记中的只言片语,使得历史人物瞬间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这种细腻的笔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同时,作者在对军事战略进行分析时,也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历史学家的军事素养,他对技术代差、后勤保障乃至战场心理学的论述,都显得专业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对那段“百年博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理画像,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