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卫”行动
定价:58.00元
作者:﹝美﹞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214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 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
★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 “现代”空战的开端——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目录
作者介绍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家,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起初,故事铺陈得相对缓慢,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能量,通过大量的背景信息和人物关系的梳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严谨的世界观。然而,一旦进入核心冲突阶段,那种快节奏的推进和不断抛出的悬念,让人根本无法放下书本。我常常在深夜里因为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强迫自己再读一章,结果往往是读到了天快亮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书。这种高潮迭起的结构设计,无疑是高明之处。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高潮部分时,并没有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动作场面与角色的情感爆发点结合起来。每一次枪响、每一次爆炸,都紧密地关联着某个角色内心的转变或重大抉择,使得动作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推动情节和人物成长的必要载体。这种“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的处理手法,让阅读体验变得既刺激又富有深度,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军事行动的部署,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乃至环境的描摹,都如同老电影的慢镜头般在我脑海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描绘关键冲突爆发前的那些紧张氛围时,那种让人屏住呼吸的压迫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前线,能闻到火药的味道,听到耳机里指挥官急促的指令声。作者似乎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决策背后的动机和挣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侧写,比如某位角色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带来的那枚旧硬币,或者在短暂休息时凝视远方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绪,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使得他们不再是冰冷的代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恐惧也有决心的鲜活个体。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原本宏大的军事叙事拥有了温暖而又沉重的底色,也让读者在为战略的巧妙而赞叹之余,更能体会到战争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战术手册,而是一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史诗。
评分从文学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尽管主题严肃,但行文间却不乏文学性的光辉。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有力,少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更多的依赖于强有力的动词和精准的名词来构建画面,这使得整个叙事基调显得沉稳且极具力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场景转换时的技巧,比如,从一个高度紧张的密室审讯场景,突然切入到主角在休假时对一片宁静湖泊的凝望,那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反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角色内心的创伤与渴望回归平静的挣扎。这种对文本张力的精细控制,证明了作者不仅是优秀的军事观察家,更是一位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触动人心的叙事大师。它读起来像是一部扎实的历史记录,却又饱含着一流小说的文学张力,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灰色地带”的深刻描摹。它没有简单地将冲突双方脸谱化为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视角,展示了在特定目标驱动下,即使是“英雄”一方也可能做出那些在道德上存在争议的行为。那些在战争机器中不得不执行的命令,那些为了达成更大胜利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都在书中得到了审视和呈现。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坦诚,使得故事的张力倍增。你很难对某个角色产生完全的爱戴或彻底的憎恶,因为你知道,他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都在巨大的压力和不完美的信息下做出了当时他们认为“最不坏”的选择。这种对道德困境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动作惊悚范畴,上升到了对权力、责任以及战争伦理的反思层面。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沉思感,正是源于作者对“对与错”界限的模糊处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边界。那些关于情报分析、后勤保障以及跨部门协调的细节描述,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专业性。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查阅和整合那些高度专业化的资料,并且成功地将这些可能枯燥的技术性内容,以一种易于理解且融入叙事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比如,书中对通信加密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限制以及应对措施的讨论,远比我之前在其他相关题材作品中读到的要细致和真实得多。这不仅满足了军事迷对于“硬核”细节的渴求,也让非专业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行动的复杂性——每一次看似简单的命令下达,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的变量和风险计算。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权威感和可信度,让人在阅读时充满了被尊重的感觉,因为作者没有将读者视为只需要简单刺激的旁观者,而是邀请我们一同参与到这场高智商的博弈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