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暗店街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暗店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作 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王文融 译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1
ISBN:9787532155361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4-1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价:25.00元
法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我不由自主地从衣兜里掏出本想给弗雷迪看的我们的照片,其中有盖·奥尔洛夫还是小姑娘时拍的那一张。我一直没有注意到她在哭泣。从她蹙起的眉头看可以猜到她在哭。一刹那间,思绪把我带到远离这片礁湖的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南方的一个海水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媒体评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可以说,莫迪亚诺就是当代的马塞尔·普鲁斯特。
--彼得·恩隆德,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精致而巧妙……莫迪亚诺的策略是静静地靠近具有神秘和恐怖气质的主题,就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指出一瓶盛着毒药的瓶子……他给阳光照耀的现在打开了通向过去的黑暗之门。
--约翰·斯特罗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部分章节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我等着雨停下来,这场大雨是于特离开我时开始下的。
几小时前,我们在事务所见了一次面。于特像往常一样坐在笨重的办公桌后面,但穿着大衣,让人觉着他真要走了。我坐在他对面那张供主顾坐的皮扶手椅里。乳白玻璃灯光线很强,晃得我眼睛睁不开。
"好吧,居依……结束了……。"于特叹了口气说。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卷宗。可能是那个目光惊愕、面部浮肿、棕色头发的小个子男人的卷宗,他委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每天下午,她去与保尔-杜梅林荫大道相邻的维塔尔街一家备有家具的旅馆,和另一个棕色头发、面部浮肿的小个子男人会面。
于特若有所思地抚摸着胡子,一把短短的、盖没了双颊的花白胡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办公桌左边是我工作时坐的柳条椅。
身后,一排深色木书架占去了半面墙,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近五十年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于特常对我说这些是他永不离开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书,这些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构成宝贵、动人的书库,因为它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见证。
"你怎么处理所有这些社交人名录呢?"我手臂一挥指着书架问于特道。
"居依,我把它们留在这儿。我没有退套房的租约。"
他迅速环顾四周。通向邻室的双扉门开着,看得见里面那张绒面磨旧了的长沙发、壁炉、映出一排排电话簿和社交人名录,以及于特脸部的镜子。我们的主顾经常在这间屋子里等候。地板上铺着一块波斯地毯,靠近窗户的墙上挂着一幅圣像。
"居依,你在想什么?"
"没想什么。这么说,你保留了租约?"
"对。我不时会回到巴黎来,事务所就是我落脚的地方了。"
他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觉得保留事务所的原状心里会好受些。"
我们在一道工作已八年有余。1947 年他创办了这家私人侦探事务所,在我之前与许多人共过事。我们的任务是向主顾提供于特所说的社交情报。他很乐意地一再说,一切都发生在上流社会人士之间。
"你认为你能在尼斯生活吗?"
"能呀。"
"你不会厌烦吗?"
他吹散了他的香烟冒出白烟。
"居依,总有得退休的。"
他身子笨重地站了起来。于特大概体重有一百多公斤,身高1 米95。
"我的火车20 点55 分开。我们还有时间喝一杯。"
他在我前面顺着过道走到衣帽间。这衣帽间奇怪地呈椭圆形,浅灰褐色的墙壁已褪了色。一个装得太满合不上的黑色皮包放在地上。于特拿起皮包,用一只手托着它。
"你没有行李吗?"
"我提前寄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上衣帽间的灯。在楼梯口,于特迟疑片刻,然后关上了门。听到这金属的咔嗒声,我的心缩紧了。这声音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漫长时期的结束。
"这叫人情绪低落,是吧,居依?"于特对我说,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方大手帕,用它擦了擦额角。
那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牌子依然在门上,牌子上用饰以闪光片的金色字母刻着:
C. M. 于特
私人侦查所
"我留下它。"于特对我说。
然后他锁了门。
我们沿着尼耶尔林荫道一直走到珀雷尔广场。天黑了下来,尽管已进入冬季,空气还很暖和。我们在珀雷尔广场绣球花咖啡馆的露天座上坐了下来。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因为它的椅子和以前一样饰有凹槽。
"你呢,居依,你有什么打算?"他喝了一口加水白兰地,然后问我道。
"我吗?我找到了一条线索。"
"一条线索?"
"对。有关我过去的一条线索……"
我用故作庄重的语气讲了这句话,他听了微微一笑。
"我一直相信总有你将寻回你的过去。"
这一次他是郑重其事的,这使我很感动。
"可是你看,居依,我在考虑是否真值得这样做……"
他沉默了。他在想什么?他本人的过去?
"我给你一把事务所的钥匙。你可以不时去一趟。这样我会高兴的。"
他递给我一把钥匙,我把它塞进裤兜里。
"往尼斯给我打电话吧。告诉我……你过去的事……"
他站起来和我握手。
"要不要我陪你上火车?"
"哦!不,不……这太叫人伤心了……"
他一大步就跨出了咖啡馆,免得再回头,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个人对我恩重如山。十年前,当我突然患了遗忘症,在迷雾中摸索时,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的病情感动了他,他甚至依靠众多的关系为我搞了一个身份。
"拿着,"他一边对我说,一边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有张身份证和一本护照。"现在你叫居依·罗朗了。"
我是来向这位侦探讨教,请他施展才干为我的过去寻找见证人和蛛丝马迹的。他补充说:
"爱的居依·罗朗,从现在起,不要再朝后看了,想想和未来吧。我建议你和我一道工作……"
他之所以同情我,是因为--事后我听说--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踪迹,他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间好似石沉大海,没有留下任何指引路径的导线,任何把他与过去联系起来的纽带。我目送这位身着旧大衣、手提黑色大公文包的筋疲力尽的老人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在他和过去的网球运动员、英俊的金发波罗的海男爵康斯坦丁·冯·于特之间,哪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
..........
最让我心神不宁的,是书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作者仿佛是一位善于挖掘内心深处隐秘角落的心理学家,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忧郁,一种对过去的回溯,一种对当下现实的疏离。他们的每一次回忆,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在拼凑一个已经破碎的完整,却又始终无法完全还原。我发现自己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人物与我生命中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人,一些事联系起来。那种模糊的界限,那种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又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本书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的力量在于一种缓慢的渗透,一种不动声色的情绪感染。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如此平淡的笔触,却勾勒出如此深刻的人类情感。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魅力,它不依赖于外部的刺激,而是直接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心探索。
评分这几天被一本名字听起来就有些忧郁的书给迷住了,它像是一张陈年的老照片,色彩斑驳,却又勾勒出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故事的开端,总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模糊不清,仿佛作者有意为之,将读者置于一个雾气缭绕的境地。人物的身份、过往的经历,都像是拼图碎片,零散地散落在文字之间,需要读者一点一点去拾捡,去拼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比如街角一家即将关闭的店铺,或者一次偶然的街头偶遇,都能被赋予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这些描绘,试图从中找到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索。这本书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喘不过气的作品,它的力量在于一种缓慢的渗透,一种不动声色的共鸣。它让我想起了一些自己生命中模糊的片段,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瞬间,在书中的映照下,似乎有了新的解读。这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如同在黑夜中摸索,偶尔会因为一点微弱的光芒而心生暖意,又因为光芒的熄灭而倍感惆怅。我还在努力地理解,试图捕捉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感受,那种关于时间流逝,关于记忆的变迁,关于人生的无常,那种仿佛被注定却又难以名状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一种仿佛在人群中却又被全世界抛弃的孤寂。作者笔下的人物,总带着一种疏离的气质,他们似乎总是在寻找着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他们的过去如同被一层薄雾笼罩,难以捉摸,他们的现在也显得飘忽不定,仿佛随时都会消失。我曾经试图去梳理清楚他们的关系,去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但往往在投入了大量精力之后,却发现自己仍然站在原地,更加困惑。这种阅读的“挑战性”,反而让我更加着迷。它不是那种会给你明确答案的书,而是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诘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多情感,都是无法用清晰的逻辑去解释的。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某些选择,之所以会经历某些事情,也许并没有明确的“原因”,只是命运的偶然,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驱动。这种关于“无因之果”的描绘,让我感到既荒谬又真实,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片段。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然而,它却像一条细密的丝线,缓缓地缠绕住我的心,让我无法自拔。故事的开端,总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一个迷宫,人物的关系扑朔迷离,他们的过去如同被风吹散的落叶,零散而难以追寻。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试图去梳理清楚那些人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但最终,我发现自己似乎永远都无法触及到那个核心的答案。这并非是作者的笔力不足,反而是他刻意为之的留白,让读者在不断的探索和猜测中,体会到一种关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看着窗外,思考着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对故事的理解,不如说是一种对命运的沉思,一种对时间流逝下,个人存在的渺小与孤寂的深刻体会。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都充满了无法解释的偶然,和无法回避的必然。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一绝,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年代的巴黎,阴雨绵绵,路灯昏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在描绘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每一帧都充满了故事感,却又刻意留白,让你自己去想象那些未曾言说的过去。我尤其着迷于那些人物的对话,它们很少直白地表达情感,更多的是一种试探,一种试探性的回忆,一种欲说还休的姿态。仿佛每一个角色都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秘密,又渴望被他人理解。读到某些段落,我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仔细品味每一个词语,去感受字里行间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其说是情节上的震撼,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的决定,那些错失的机会,那些遗忘的过往,它们究竟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这种思考并非源于书中的具体情节,而是由书中所传递的那种普遍性的情感所引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充满谜团的世界,去感受那些关于存在、关于身份、关于时间洪流的种种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