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将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在写作体例上,将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历史专题结合起来,从纵向上勾勒了近代中国的千古变局、自强新政、辛亥风云、军阀政治、崭新取向、十年初建、抗日烽火、历史抉择等基本历史走向,突显重大事件的历时性,但又不局限于时间顺序,兼顾历史事件的共时性,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九大专题,分别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运动的高涨,晚清改革的成效与失败,共和革命与清朝的灭亡,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局与社会,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确立,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与胜利,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新中国的成立。在写作手法上,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精细化叙述,丰富了其中的近代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文字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该书既能满足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般需求,又能为非历史专业的青年学生提供课外阅读。
作者简介
马敏,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在该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马敏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教会大学史等。其代表作有《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与朱英合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马敏自选集》、《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及其社会文化事业》等。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彭南生,1963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亚联董”访问学人。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版),在境内外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共70余篇。获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次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英国使节来华
三、鸦片贸易
四、第一次鸦片战争
五、“和”“战”之争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
七、不平等条约
八、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二章 潮起潮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运动的高涨
一、洪秀全的“天国梦想”
二、马嘉理事件
三、左宗棠西征与新疆设省
四、“败固不佳,胜亦多事”——虽胜而败的中法战争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六、洋款和铁路
七、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抵制美货运动中的国民意识
第三章 自强新政:晚清改革的成效与失败
一、洋务派与洋务思潮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三、洋务民用企业与商办企业的产生
四、近代教育的开始
五、新兴社会力量
六、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挽救危机的举措
七、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八、百日维新
九、1901—1905年间的改革
十、“预备仿行宪政”
十一、立宪派与国会请愿运动
第四章 辛亥风云:共和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一、《辛丑条约》
二、中国同盟会
三、革命与改良之论战
四、保路风潮
五、武昌起义
六、创立民国
七、袁氏窃国
八、历史沉思
第五章 军阀政治: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局与社会
一、洪宪帝制
二、护国运动
三、北洋军阀的由来与派系
四、北洋军政格局
五、两次护法运动
六、俄、英制造边疆新危机
七、北京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第六章 崭新取向: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
一、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运动
三、“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四、开天辟地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
六、“打倒列强除军阀”
七、大革命失败
第七章 十年初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统一”
二、国民党一党政治的确立
三、连绵不断的内战
四、社会经济的运行
五、双重外交的施展
六、中央研究院
七、“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八、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
第八章 抗日峰火: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与胜利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二、西安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敌斗争
四、战时内迁
五、日军暴行与南京大屠杀
六、汪伪政府
七、大后方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抗日根据地建设
八、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国战区”的形成
九、抗战文化
十、抗战胜利
第九章 历史抉择: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新中国的成立
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
二、全面内战的演进(上)
三、全面内战的演进(下)
四、金圆券改革
五、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
六、三大经济纲领
七、筹建新政权
后记
精彩书摘
嘉庆帝同时又让使团带回一封给英王的国书,主要内容有(1)英王输诚恭顺,皇帝深为愉悦;(2)使臣无礼,是以遣回;(3)英国与中国相隔遥远,派遣使者,远涉重洋,不是易事,以后不必再遣来使。阿美士德被赶出北京后,清政府为了让他知道中国疆域之广阔,山川之险阻,特意让他走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然后到达广州,全程整整花了4个月。
阿美士德的访华比马戛尔尼失败得更惨,他甚至不能见到皇帝。不仅连英外交大臣交给他的使命没能完成,甚至都没有得到正式提出要求的机会。阿美士德的访华不仅没能博得清朝对英国的好感,反而增加了清朝对英国的戒备和敌视情绪。英国政府对使团的二次访华十分失望。他们感到用外交方式难以从中国获得好处,此后,他们放弃了这种外交活动。
由于双方对各自文明的自信与认识上的差异,使得这几次以访华为手段的中西交流无果而终,中英正常交往的机遇一失再失。
三、鸦片贸易
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加深了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当时英国工业产品的50%以上必须向国外销售。因此,开辟和扩大海外市场,对于英国资本家来说已越来越重要,其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正是他们追逐的商品市场。但当时的中英贸易状况却使英国资产阶级很失望。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御,英国工业品在中国一直打不开销路,而中国的丝、茶、药材等却是英国所需。
……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
评分
☆☆☆☆☆
很好啊,送货速度快,真的很不错,大品牌。
评分
☆☆☆☆☆
满意,感谢,祝福
评分
☆☆☆☆☆
比预期的好
评分
☆☆☆☆☆
3、帛书
评分
☆☆☆☆☆
评分
☆☆☆☆☆
3、帛书
评分
☆☆☆☆☆
由马敏和彭南生主编,将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在写作体例上,将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历史专题结合起来,从纵向上勾勒了近代中国的千古变局、自强新政、辛亥风云、军阀政治、崭新取向、十年初建、抗日烽火、历史抉择等基本历史走向,突显重大事件的历时性,但又不局限于时间顺序,兼顾历史事件的共时性,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九大专题,分别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运动的高涨,晚清改革的成效与失败,共和革命与清朝的灭亡,北京政府时期的政局与社会,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确立,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与胜利,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新中国的成立。在写作手法上,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精细化叙述,丰富了其中的近代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文字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这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既能满足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般需求,又能为非历史专业的青年学生提供课外阅读。
评分
☆☆☆☆☆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