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首版时间最早、版次高的认知心理学教材之一
心理学大师索尔所教授的传世之作
作为认知心理学教材的开路先锋,索尔所对这门学科可谓居功至伟,后来的教材几乎都遵循他建立的体系。
索尔所的《认知心理学》内容涵盖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意识、知识表征、概念形成、推理、决策、问题解决、创造、人类智力、语言、认知的毕生发展以及人王智能等。书中不仅介绍了大量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而且对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表述,注重从宏观上叙述和思考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实验以及实际应用。
——邵志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内容简介
《认知心理学(英文版·原书第8版)》是一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教材,涵盖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意识、知识表征、概念形成、推理、决策、问题解决、创造、人类智力、语言、认知以及人工智能等知识概念。其主要的特点是,注重从宏观上叙述和思考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实验以及实际应用,并在许多地方提出了所述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很值得读者细心玩味。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前言
术语表
第1章 导言与研究方法
1.1 何为认知心理学
1.2 认知心理学简史
1.3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信息加工的学问
1.4 认知隐喻,认知模型、理论与观点
1.5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
1.6 研究方法
1.7 致学生
第2章 认知神经科学
2.7 对脑的探索:最近的前沿
2.2 工作日志:21世纪——脑科学
2.3 中枢神经系统
2.4 发现皮层功能
2.5 双半球记
2.6 认知神经科学
2.7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2.8 神经科学工具箱
第3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3.1 计算式大脑
3.2 感觉与知觉
3.3 知觉广度
3.4 视像存储
3.5 声像存储
3.6 感觉存储的功能
3.7 注意
3.8 加工容量与选择性注意
3.9 听觉信号
3.10 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3.11 视觉注意
3.12 自动加工
3.13 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
第4章 模式识别
4.1 知觉理论
4.2 视觉模式识别
4.3 格式塔理论
4.4 典型视角
4.5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4.6 模板匹配
4.7 特征分析
4.8 原型匹配
4.9 专家的模式识别
4.10 模式识别——知觉者的角色
第5章 记忆模型与短时记忆
5.1 记忆的二元模型
5.2 短时记忆
第6章 记忆理论与长时记忆
6.1 长时记忆的局部定位与整体分布
6.2 长时记忆的容量
6.3 长时记忆的保持
6.4 长时记忆的储存
6.5 记忆的类型
6.6 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
第7章 遗忘与识记
7.1 历史的回顾
7.2 遗忘理论
7.3 记忆错误
7.4 识记
7.5 增强记忆的因素
7.6 超凡记忆
第8章 意识
8.1 意识的历史
8.2 意识的框架:AWAREness理论
8.3 意识的功能
8.4 意识状态
8.5 意识的模型
8.6 自动加工
第9章 知识的言语表征
9.1 语言与知识
9.2 联想主义理论
9.3 知识的语义组织
9.4 命题网络
9.5 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
9.6 联结主义与知识的表征
第10章 知识的视觉表征
10.1 历史的回顾
10.2 关于知识的视觉表征的理论
10.3 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
10.4 认知地图
10.5 联觉:颜色的声音
第11章 语言
11.1 单词及其含义
11.2 语言学层级
11.3 转换语法
11.4 心理语言学
11.5 语言与神经学
11.6 阅读
11.7 词汇决策任务
11.8 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
11.9 理解
11.10 一个有关文本理解的模型
第12章 认知的毕生发展
12.1 认知发展
12.2 认知神经发展
12.3 认知能力的发展
12.4 认知与老化
12.5 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
第13章 概念形成、逻辑和决策
13.1 概念形成
13.2 逻辑
13.3 决策
13.4 决策和理性
第14章 问题解决,创造力和人类智力
14.1 问题解决
14.2 创造
14.3 智力
第15章 人工智能
15.1 历史的回顾
15.2 思考的机器
15.3 知觉和人工智能
15.4 语言和人工智能
15.5 问题解决、玩游戏和人工智能
15.6 人工智能和艺术
15.7 机器人
15.8 人工智能的未来
15.9 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An alternative to template matching and feature analysis as a means of recognizing ob-jects is prototype matching. It seems likely that, rather than form specific templates oreven features for the numerous different patterns we are called upon to recognize, somekind of abstraction of patterns is stored in memory and that abstraction serves as a pro-totype. A pattern would then be checked against the prototype and, if a resemblancewere found, the pattern would be recognized. Prototype matching in humans seems tobe more compatible with neurological economy and memory search processes than tem-plate matching, and it also allows for recognition of patterns that are "unusual" but insome way related to the prototype. In this system, we may, for example, form a proto-type of the letter S, against which all other Ss a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how closely theyfit the prototype. Where the degree of mismatch is great, as in the case of letters otherthan S, we recognize the lack of a match and reject the letter as an S; we may then searchfor a prototype that fits the letter better.
Evidence for prototype matching is all around us, and it has a strong intuitive cred-ibility. For example, we recognize a Volkswagen, even though it may be of a different coloror shape or have a lot of fancy doodads that are at odds with the prototype in our head.A prototype in this sense is not only an abstraction of a set of stimuli, but it is also theepitome or the "best"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ttern.
前言/序言
致读者
欢迎阅读《认知心理学》!无论您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邂逅本书的读者,我们都希望您能够欣赏本书,并从中了解心智与大脑如何工作的诸多信息。
30多年前,罗伯特。索尔所正在撰写这本书的第1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除了现在被奉为经典的摩尔(More,1939)和奈瑟(Neisser,1967)的书,以及当时能够查到的上百篇文章和专题报告以外,那时别无样例可循。罗伯特于1974年在斯坦福大学聆听了埃德.史密斯的认知课程,受到很大的影响。埃德熔铸写作材料的风格在现在这本书中仍有体现,尽管多年来有了不少改变,但这种风格仍影响着当今认知心理学的数十本教材,影响着全美国和全世界的学生和教师。本书已经被译成俄语、土耳其语以及汉语。除了现在这个版本,本书还出了一个国际版。
您也许知道,罗伯特已于2005年1月去世。为他送行的那天,刚好是情人节——非常符合他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笔耕不辍的为人。我们很自豪能够成为他的博士生,并无数次和他探讨认知心理学,探讨将我们的科学传播给他人的真实意义。我们深感幸运,能够秉承罗伯特30多年前开创的传统,继续本书的出版。在这个版本的修改中,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持了罗伯特书写教材时的眼光,它荣耀着认知心理学的过去和未来。
认知心理学:探索思维的奥秘 本书是一部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权威著作,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从知觉、注意、记忆,到语言、思维和决策,本书全面覆盖了认知科学的核心领域。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案例研究,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理解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做出判断。 第一部分:认知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 在开始探索人类思维的复杂性之前,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理解后续章节中提出的各种理论和研究发现。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如何获取、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科学。它关注的是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内部心理过程,比如我们如何识别一张脸、如何理解一句对话、如何解决一道数学题。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怎么样”,即这些心智过程是如何运作的。 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演进: 本书将追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从早期对意识的哲学思辨,到行为主义的短暂统治,再到认知革命的兴起。我们将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对行为主义“黑箱”方法的挑战,它重新强调了研究内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认知心理学当前的研究范式和核心议题。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包括: 信息加工模型: 将心智比作一台计算机,研究信息是如何被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 联结主义模型: 强调神经网络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认为心智功能是大量简单神经单元相互连接和激活的结果。 具身认知: 认为认知过程与身体和环境密切相关,身体的运动、感觉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共同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进化认知: 从进化的视角解释认知能力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和繁衍环境而形成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离不开严谨的研究方法。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 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是认知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实验设计,如简单实验、准实验等,以及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反应时测量: 测量被试完成某个认知任务所需的时间,是推断认知过程的重要指标。例如,识别一个单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反映出其在记忆中的存储强度。 眼动追踪: 记录被试在阅读、观察等任务中的眼球运动轨迹,揭示信息加工的顺序和注意力分布。 脑成像技术: 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可以直接测量大脑的活动,为认知过程提供神经生理学证据。 计算模型: 利用计算机模拟来重现和解释认知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理解复杂认知过程的机制。 案例研究: 对特定个体(如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特定区域与特定认知功能的关系。 第二部分:感知与注意:我们如何接收和过滤信息 我们的认知世界始于感知。感知是将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表征的过程。而注意则是我们如何选择性地处理这些信息,忽略其他干扰的关键机制。 感觉与感知: 本书将区分感觉(即感官接收到的原始信息,如光、声、触觉)和感知(即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解释和组织,使其具有意义)。我们将探讨不同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视觉感知: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 视觉通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信息传递过程。 物体识别: 我们如何识别不同的物体,如人脸、字母、几何图形。这里会涉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以及模板匹配、特征分析、原型理论等多种识别模型。 深度感知: 我们如何感知三维空间,包括单眼线索(如相对大小、遮挡、纹理梯度)和双眼线索(如视差)。 颜色感知: 色觉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如三色理论和对立过程理论。 运动感知: 我们如何感知物体的运动,以及可能出现的视觉错觉。 听觉感知: 我们将探讨: 声音的物理特性: 响度、音调、音色。 听觉通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从耳蜗到听觉皮层的信息处理。 言语感知: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的语音信息,以及语音知觉的特殊性。 音乐感知: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如何被我们感知和理解。 其他感官: 尽管视觉和听觉占据主导地位,但触觉、嗅觉和味觉同样重要。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感官的感知过程,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注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探讨: 注意的本质: 注意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选择性分配。 过滤理论: 早期的过滤模型认为,我们会在早期阶段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而晚期模型则认为过滤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后期。 衰减理论: 认为不被注意的信息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其强度会衰减。 多因素理论: 认为注意力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任务的性质、刺激的特点以及个体的意图。 并行加工与串行加工: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信息(并行加工),而在其他情况下,信息必须按顺序处理(串行加工)。 容量模型: 将注意力比作一个有限的容量,我们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当前的认知任务。 自动化与控制性加工: 某些任务(如熟练驾驶)可以自动化进行,几乎不需要注意力;而另一些任务(如学习新知识)则需要大量的控制性注意。 注意力的选择性与分散性: 我们如何选择性地关注某个目标,以及在执行多项任务时注意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三部分:记忆:信息的存储、提取与遗忘 记忆是我们学习、经验积累和身份认同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记住过去,指导现在,并规划未来。 记忆的模型: 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记忆模型: 多存储模型: 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不同的存储系统,每个系统在容量、持续时间和编码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感觉记忆: 储存极短时间内(如闪光记忆)的感觉信息,为后续的加工提供缓冲。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容量有限,负责暂时储存和加工当前正在使用的信息。我们将详细探讨工作记忆的结构(如中央执行器、语音循环、视觉空间画板)及其功能。 长时记忆: 容量几乎无限,储存着我们一生中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层次模型: 认为记忆不是独立的存储库,而是信息在不同层次进行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长时记忆的分类: 长时记忆本身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显性记忆):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情景记忆: 关于个人生活经历的记忆,具有时间和地点信息,如“我昨天吃了什么”。 语义记忆: 关于世界通用知识、概念和事实的记忆,如“巴黎是法国的首都”。 程序性记忆(隐性记忆): 那些我们能够执行,但却难以明确表达的记忆,如骑自行车、弹奏乐器。 记忆的编码: 信息是如何被转化为可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形式的?我们将探讨: 深度加工: 信息的加工深度与其在长时记忆中的保留程度密切相关。语义加工(理解意义)比音韵加工(听起来像什么)和结构加工(字母结构)更能促进记忆。 组织与提取线索: 有组织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并且提供有效的提取线索。 精细化复述: 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编码。 具身化编码: 身体的参与和感觉体验对记忆的编码也有重要影响。 记忆的提取: 将存储的信息检索出来是记忆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将探讨: 提取线索: 强有力的提取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检索信息。 情境依赖性: 在与编码时相同的情境下提取信息通常更容易。 情绪依赖性: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信息的提取。 回忆与再认: 回忆是开放式检索,而再认是判断某个信息是否之前接触过。 遗忘: 遗忘是记忆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我们将探讨遗忘的可能原因: 衰退理论: 存储的痕迹会随着时间而衰退。 干扰理论: 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或旧信息干扰新信息的编码。 前摄抑制: 旧信息干扰新信息的学习。 倒摄抑制: 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 提取失败: 信息并非真正丢失,而是我们暂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提取线索。 动机性遗忘: 有时候我们会“选择性地”遗忘不愉快或有威胁性的记忆。 记忆的扭曲与重构: 记忆并非像录像机一样精确复制。我们将探讨: 记忆的重构性: 每次提取记忆时,我们都在对其进行重构,并可能受到当前信念、情绪和新信息的影响。 虚假记忆: 错误信息或暗示可能会导致我们形成虚假的记忆。 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 探讨目击者证词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提高其准确性。 第四部分:语言:沟通与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我们进行交流、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核心工具。它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和复杂性。 语言的本质与构成: 本书将分析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语音: 语言的声音单位,如音素。 形态: 词语的内部结构,如词缀。 词汇: 构成语言的单词。 语法: 词语组合成句子的规则。 语用: 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规则和含义。 语言的理解: 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说的话或写的字的? 语音感知与识别: 如何将连续的声音流分解成离散的语音单位。 词语识别: 如何快速识别我们遇到的单词。 句法分析: 如何解析句子的结构,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语义理解: 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 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语境如何帮助我们消歧义、理解隐含意义。 语言的产生: 我们如何组织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连贯的语言? 概念形成: 将思想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意图。 句子生成: 组织词语和语法结构来形成句子。 发音/书写: 将句子转化为声音或文字。 语言习得: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 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 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关键期假说: 语言习得是否存在一个最佳时期? 阶段性发展: 婴儿如何从发出咿呀学语声到掌握完整的语法结构。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否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 不同的语言是否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的语言化: 许多思维过程似乎都依赖于内部言语。 第五部分:思维与问题解决: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 思维是我们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核心认知活动。 概念与范畴化: 我们如何组织和理解世界? 概念的形成: 如何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概念。 范畴的层次性: 概念是如何组织成不同层级的(如动物-狗-金毛)。 原型理论与范例理论: 解释我们如何将新的事物归入已有的范畴。 推理: 我们如何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的结论? 演绎推理: 从一般原则推导出具体结论,如“所有人都必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必死。” 归纳推理: 从具体观察推导出一般性结论,如“我看到的麻雀都会飞,所以所有麻雀都会飞。” 逻辑推理的错误: 常见的逻辑谬误。 问题解决: 我们如何克服障碍,达成目标? 问题解决的组成部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 保证能找到解决方案的步骤。 启发法: 经验法则,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但不保证最优。 手段-目的分析: 识别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并采取措施缩小差距。 类比推理: 将当前问题与已知问题进行类比。 工作逆序: 从目标状态开始反向推理。 问题解决的障碍: 固定化思维: 难以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 功能固着: 认为物体只能用于其传统功能。 信息过载: 难以有效处理大量信息。 决策: 我们如何权衡选项,做出选择? 决策的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 认为人们会选择最大化期望效用的选项。 前景理论: 描述了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下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如损失厌恶。 决策中的启发法和偏见: 代表性启发法: 倾向于根据事物与典型样本的相似程度来判断概率。 可得性启发法: 倾向于根据信息的可回忆程度来判断事件的频率或可能性。 锚定效应: 倾向于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作为判断的起点。 确认偏误: 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第六部分:高级认知功能与应用 在掌握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更复杂的认知功能,并审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执行功能: 这是一组高级的认知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启动、抑制、监控和灵活性。它们对我们完成目标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创造力: 创造力是产生新颖、有用想法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创造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 情绪与认知: 情绪对我们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以及反之亦然。 社会认知: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互动?这将涉及归因理论、态度形成、社会判断等。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育: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 为开发更智能的机器提供理论基础。 人机交互: 设计更易用、更高效的界面和系统。 临床心理学: 诊断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法律: 提高法庭证据的可靠性,如目击者证词。 市场营销: 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结语 本书的旅程将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心智的广阔天地。通过对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决策等核心认知过程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揭示着人类潜能的无限可能,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知工具。希望本书能激发您对思维奥秘的持续探索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