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瞭解西方曆史和傳統的經典之作,海峽兩岸著名學者許倬雲、秦暉等鼎力推薦!現代人應該知道的西方曆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風俗文化!
歐洲版原名:《教育——人所應該知道的一切》瞭解歐洲,瞭解世界的另一半。
推薦團:德國前總統羅曼·赫爾佐剋,德國《明鏡周刊》《世界日報》等,許倬雲(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學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孫鬱(魯迅博物館館長),劉蘇裏(北方萬聖書園總經理)。
《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範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曆史、文學與科學。他所關心的智識範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本書作者列舉的書單,代錶瞭西方文明的精華。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的實用,卻忽略瞭有教養者的博雅。
——許倬雲
在我們這個天然資源欠缺的國傢,“教育”就是最大的資産。
——德國前總統羅曼·赫爾佐剋
一趟穿越曆史與文學、藝術與世界觀的“閃電之旅”,一部饒富興味的鴻篇巨帙。施萬尼茨的文字獨具特色,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明鏡周刊》
一部熱情洋溢、文字詼諧、妙趣橫生的文化精粹。施萬尼茨滿足瞭現代人追溯曆史與傳統的強烈欲望。閱讀這本書,不僅是一種超級享受,更能在作者的大膽“挑釁”下恍然大悟,獲益匪淺。��
——《時代周報》
施萬尼茨獻給世人的是一部極具震撼力、極具現實意義的教育寶典。
——《焦點周刊》
施萬尼茨以幽默的文字、精到的解說,讓我們知道瞭所有關於文明必須知道的事。
——《世界日報》
這是一部歐洲人寫給歐洲人看的人文知識通典,全書實際上是在迴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知識和修養?比如在社交生活中,為什麼必須知道莎士比亞和梵高,卻不必知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人文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它也許並不能立竿見影地改善你的生活,但一定可以讓你的視野更開闊、讓內心更豐富、讓你的人際交往更愉快。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範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曆史、文學與科學。他所關心的智識範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社交規則ABC。它從整個文化入手,超過三分之二的章節都在闡述歐洲文化及其來龍去脈。因為,隻有當你瞭解瞭一個東西,你纔會真正地接受它、喜歡它。這樣,你和西方人打交道時纔會有更多的默契,纔會擁有更多的成功與喜悅!
內容簡介
《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齣發點是針對學校教育的僵硬和枯燥,而提供一個更生動、更全麵的通識教育的範本,全書實際上是在迴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應該擁有什麼樣的人文知識和基本修養?作者一方麵通過頗具個性魅力的文字,把知識變得更生動,來調動讀者瞭解和學習自身文明的曆史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麵強調瞭知識應該內化為每個人的修養,教育應該是成就每個人的教養的橋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中國的讀者來說,這既是一部西方曆史與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更是一份很好的人文修養清單。
作者簡介
迪特裏希·施萬尼茨(Dietrich Schwanitz,1940-2004),德國著名學者、英語文學教授、暢銷書作傢。
55歲之前,他是嚴肅的學者、大學校園裏普通的教授;56歲開始,他齣版小說和戲劇作品,成為暢銷書作傢,小說並被拍成瞭電影。在電視媒體上,施萬尼茨談笑風生、幽默詼諧,積極呼籲國民通識教育,提倡青少年要多瞭解歐洲的曆史和傳統文化。晚年施萬尼茨並創立瞭自己的工作室,著力於培養文學領域的新生代。
譯者簡介
劉銳,劉雨生,齣生於颱灣,姐妹二人閤力翻譯此書。劉銳,汽車工程學士,經濟學碩士,現於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劉雨生,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範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曆史、文學與科學。他所關心的智識範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本書作者列舉的書單,代錶瞭西方文明的精華。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的實用,卻忽略瞭有教養者的博雅。
——許倬雲
目錄
修訂版自序
編輯導讀
第一篇 知識
1.歐洲曆史
兩種文化、兩個民族、兩本經文
希臘人、奧林匹斯和文藝作品中的英雄
希臘城邦
奧林匹剋運動會
特爾菲神殿
眾神的起源
宙斯的反叛
雅典娜
與宙斯通奸的女人——忒彌斯、勒達和塞墨勒
赫爾墨斯
阿芙羅狄蒂
阿耳忒彌斯
狄奧尼索斯
普羅米修斯與潘多拉之盒
歐羅巴
俄狄浦斯
安菲特律翁
海格立斯
迷宮
忒修斯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帕裏斯和美麗的海倫
希臘人到特洛伊的遠徵
阿喀琉斯的憤怒
特洛伊木馬和拉奧孔
悲劇小插麯——俄瑞斯忒斯和
伊萊剋特拉
《奧德賽》——奧德修斯的曆險
奧德修斯的返鄉之旅
聖經
上帝
創世紀和原罪
上帝的律法
亞伯拉罕
雅各·又名以色列
約瑟在埃及
摩西
齣埃及
摩西十誡
上帝與他的選民
約伯
猶太人和基督徒
古典時期——文化和曆史
希臘
雅典
希臘思想
藝術
悲劇
詩歌
哲學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裏士多德
其他的哲學學派
羅馬曆史
史前
憲法
布匿戰爭
巨大的政治危機以及到帝製的過渡
龐培和愷撒
安東尼和剋麗奧佩特拉
奧古斯都
帝國時代:尼祿及其他
衰落
羅馬變成基督教的天下
羅馬教皇
基督教
耶穌
神跡
門徒和彌賽亞
法利賽人
聖餐的創立
齣賣
審判
殉難十字架
復活
保羅為非猶太人打開基督教之門
中世紀
四百年的混亂
地中海流域的分裂
法蘭剋人和阿拉伯人
民族大遷移
日耳曼人
哥特人和汪達爾人
《尼伯龍根之歌》
法蘭剋人和盎格魯撒剋遜人
法蘭剋王國
封建主義的産生
封建主義的原則
歐洲的建立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留給德意誌人的遺産:
皇冠
查理曼大帝留給歐洲的遺産:
封建主義
對德國和德意誌民族主義的剖析
德意誌種族
德語的發展
羅曼語係的發展
中世紀的社會及生活方式
教會成為集體經濟的銀行
十字軍東徵
修道院
騎士階層
城市
大教堂與大學
宇宙學
惡魔與鬼
對女巫和猶太人的迫害
……
2.歐洲文學
3.藝術史
4.音樂史
5.大哲學傢、思想傢、理論與科學的世界觀
6.性彆討論史
第二篇 能力
1.語言之傢
2.書海泛舟
3.各國風俗
4.智力、天賦和創造性
5.不應該知道的事情
6.反思的學問
大事年錶
改變世界的書籍
推薦繼續閱讀書目
文化史大事年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篇 知識
1.歐洲曆史
兩種文化、兩個民族、兩本經文
1922年,愛爾蘭作傢詹姆斯·喬伊斯的巨著《尤利西斯》麵世瞭。它描述瞭愛爾蘭的一個小市民——利奧波德·布魯姆,在1940年6月16日這一天遊遊蕩蕩的經曆。這一天被喬伊斯的崇拜者命名為“布魯姆日”(Bloomsday,這是仿照Doomsday[世界末日,聖經中所預言的最後審判日]所搞的文字遊戲)。小說的主人公布魯姆是一位猶太人,然而,喬伊斯卻藉用瞭古希臘史詩《奧德賽》的框架來描述布魯姆的經曆。通過這種方式,喬伊斯提醒我們:歐洲大陸其實是受兩條文明之河的灌溉,一條源於以色列,另一條則源於希臘。 這兩條大河其實是兩本處於核心地位的經文,它們給整個歐洲大陸的文化灌 溉係統提供瞭寓意豐富的故事。
因為一種文化,尤其是指把一個社會凝聚起來的共同的故事寶庫,其中包括瞭關於自身起源的描述,也就是這個社會的來龍去脈。它迴答瞭“我是誰”這個問題。
歐洲文化的兩本核心經文是:
猶太聖經
希臘史詩姊妹篇:《伊利亞特》(Ilias)和《奧德賽》(Odyssee)。《伊利亞特》描述瞭圍攻特洛伊的戰爭(特洛伊在希臘文中被稱為伊利昂 Uion)。而《奧德賽》則描述瞭攻下特洛伊之後,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曆經韆辛萬苦,終於迴到妻子珀涅羅珀身邊的一係列冒險經曆。
希臘史詩的作者是荷馬,而聖經的作者則是上帝。兩者都籠罩著神秘的光環:荷馬是一位盲人,看不到世人;上帝則不能被世人所看到,而且給上帝塑像也是被禁止的。
為什麼這兩本經文會變得如此重要呢?為瞭迴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迴 到1500年前後,即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年代。(1517年,馬丁·路德提齣反羅馬教廷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教會分裂的開始。)
1444年,約翰內斯·古滕貝格發明瞭書籍印刷術,這是傳媒業一場劃時代的變革。那些被人文主義者重新發掘齣來的,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經典篇章,從而得以廣泛流傳。而當時也正是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為瞭攀比,他們附庸風雅、推崇宮廷禮儀,從而使繪畫藝術和宮廷戲劇形成瞭其特有的風格。宮廷戲劇常常以古代英雄和傳說中的眾神為原型,人們在劇中扮演硃庇特、阿波羅、阿耳忒彌斯和阿芙羅狄蒂。這使得相關的文學創作也得到瞭促進與發展。在同一時期,改革傢——路德、加爾文和丁道文,從神父手中奪過聖經,把它從拉丁文譯成白話,使大眾能自己讀經、解經,從而自己成為自己的傳道士。新教運動標誌著宗教的民主化,但它是以尊崇聖經為基礎的。
從此之後,齣現瞭一種“貴族-平民混閤文化”,它蘊含著宗教與國傢之間的緊張關係——這是歐洲大陸在以後幾個世紀風雲迭起、動蕩不安的原因之一。為瞭理解這種文化,我們必須先迴顧一下古希臘文明和猶太文明。
希臘城邦(前800-前500年)
到瞭公元前800年,希臘民族漸漸成型,它是由多個民族匯聚到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所形成的。在上古希臘時代(前800-前500年),貴族剝奪瞭國王的權利,建立瞭以各個城市為政治中心的城邦製度。其中著名的城邦有雅典、斯巴達、科林斯、底比斯、阿戈斯。而希臘人的整體歸屬感則是通過大型的慶典、體育競賽和文化來維係的。
奧林匹剋運動會(前776-後393年)
像所有打上貴族烙印的文化一樣,希臘人也很喜愛運動。他們在奧林匹亞舉行體育比賽。從公元前776年開始,有文獻記錄這四年一次的比賽,文獻記載直至公元393年為止。人們對一係列的比賽項目,如長跑、短跑、拳擊、賽馬、賽車、帶兵器競跑等,以及裁判方式製定瞭相應的規則。冠軍會獲得一頂桂冠,它是用大力神海格立斯所種橄欖樹的枝條編織而成的。在富裕的雅典,得勝者還會獲得一筆500塊銀幣的奬賞,齣席公共慶祝大會的榮譽席位,以及終身的社會保障,這叫做“吃國傢俸祿”。
特爾菲神殿
整個希臘民族信仰的中心是特爾菲的阿波羅神殿。那麼,希臘人是如何得到神諭的呢?原來是由一位服過藥的、極度興奮的女祭司神情恍惚地鬍言亂語一通;而另一位男祭司則把神的話“翻譯成”人的話;而求神諭者所得到的箴言就像當代那些所謂的資深顧問所提齣的建議一樣:前後矛盾、模棱兩可。
眾神的起源
希臘人所信奉的眾神都起源於一個大傢族,他們之間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諸多的傳說其實是一個傢族故事的章章節節而已。
整個故事起源於烏拉諾斯和他的母親大地女神該亞之間的亂倫。於是,該亞先後生下瞭獨眼巨人奇科洛普和巨人泰坦。然而,當烏拉諾斯把反叛的奇科洛普投入塔塔羅斯(希臘神話中冥府的最底層)時,該亞給瞭她最小的兒子時間之神剋洛諾斯一把鐮刀,他用這把鐮刀割下父親的生殖器扔進大海,鮮血頓時染紅瞭波濤;隨後,紅色的浪花中,冉冉升起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蒂,這就是“從泡沫中誕生的愛之女神”的來曆。剋洛諾斯娶瞭他的姐姐瑞亞並奪取瞭王位。然而,一個預言者對他說,他將被自己的孩子廢黜,因為他為他們立瞭一個“好榜樣”。為瞭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他把五個孩子赫斯提、德墨忒耳、赫拉、哈德斯和波塞鼕統統吃掉。他的妻子瑞亞齣於憐憫之心把他們的三兒子宙斯藏到瞭剋裏特島,由居住在山林水澤中的山羊仙女照顧,和他的養兄弟潘(Pan)一起,靠著喝山羊奶和蜂蜜長大。(後來宙斯齣於感激之情,用山羊角製作瞭一隻象徵富饒的,能夠産齣果子、鮮花和各種美食的“豐饒之角”。)
宙斯的反叛
長大之後,宙斯以侍衛的身份潛伏到父親剋洛諾斯的身邊,在他的烏左中投入嘔吐劑,讓他把吃下去的孩子全都吐瞭齣來,從而引發瞭剋洛諾斯和他的孩子們之間一係列的戰爭。宙斯把奇科洛普從塔塔羅斯放齣來,奇科洛普給三兄弟配備瞭不同的兵器:宙斯獲得閃電,哈德斯是一頂隱形帽,波塞鼕是一把三叉戟。哈德斯戴著隱形帽偷走瞭剋洛諾斯的兵器,波塞鼕用三叉戟牽製住剋洛諾斯的注意力,而宙斯則用閃電劈死瞭剋洛諾斯。之後,宙斯準備與巨人泰坦們大戰,但是還沒怎麼開始打,巨人們就被潘(Pan)的一聲大吼嚇得四散逃奔而去。從此以後,人們就用Panic錶示“恐慌”。巨人們為自己的膽小所付齣的代價是:他們的頭目阿忒拉斯被罰去馱天;其他的男巨人被罰去做陽颱的支柱;而女巨人則被饒恕瞭。從此以後,三兄弟共同掌管這個世界:哈德斯掌控陰界,波塞鼕管轄海洋,而宙斯則統治陸地。
雅典娜
從此,開始瞭“眾神之父”宙斯的統治。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暴瞭女巨人美狄斯。但隨後馬上有神諭傳齣:美狄斯和宙斯所生的兒子將來會奪取他的王位。宙斯聽到這個傳言之後,毫不猶豫地吞下瞭懷孕中的美狄斯,並製定瞭如下法令:兒子由於恨父親,從而模仿父親對待爺爺的方式去對待父親的,則犯死罪。九個月後,宙斯感到劇烈的頭痛。在普羅米修斯的幫助下,宙斯從腦袋裏生下瞭全副武裝的雅典娜。因為雅典娜是從宙斯的大腦中誕生的、沒有母親的孩子,所以她被封為智慧女神。在此後一係列的桃色事件中,宙斯錶現得越來越放肆。例如,科林斯的領主西西弗斯在河神的逼問之下,透漏瞭被宙斯誘騙的河神女兒的藏身處。之後,倒黴的西西弗斯受到宙斯的詛咒:他要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嚮山頂,而每當石頭到達山頂之際,又會自動滾到山腳下來。
與宙斯通奸的女人——忒彌斯、勒達和塞默勒
宙斯與天後赫拉隻生瞭很少的幾個孩子,其中有戰神阿瑞斯和鐵匠赫菲斯托斯。赫拉把宙斯的無能歸咎於他的風流成性,並時常指責宙斯之所以不肯賣力,是要為其他女人“養精蓄銳”。的確,宙斯和忒彌斯生瞭三個命運女神;與尼莫西妮(記憶之神)生瞭九個繆斯;與阿忒拉斯的女兒生下瞭信使神赫爾墨斯,他為眾神傳信並掌管商業和道路。宙斯常常使用變身法以躲避赫拉嫉妒的視綫:他變成一條蛇去引誘自己的女兒珀耳塞福涅,並生下瞭兒子紮格列歐斯(Zagreus);為瞭和勒達共眠,他變成瞭一隻天鵝。後來,勒達産下瞭一枚蛋,於是雙胞胎卡斯托爾和波拉剋斯,以及美麗的海倫從蛋中破殼而齣。宙斯與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母親塞默勒之間的風流韻事最具戲劇色彩:在赫拉的勸說之下,已有身孕的塞默勒不願讓宙斯再去接近她,而宙斯由於情欲得不到滿足,極端痛苦,便用雷電猛劈塞默勒;好心的赫爾墨斯把塞默勒的孩子縫到宙斯的大腿裏,救瞭他一條小命;於是,三個月後,酒神從宙斯的大腿裏誕生瞭。
赫爾墨斯
赫爾墨斯在眾神中算是天資很高的。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因為各種違法的小把戲,如偷牲口、撒謊等,而引人注目。他發明瞭裏拉(古希臘的五弦或七弦竪琴)、字母音階、拳擊藝術、數字、重量,以及橄欖樹文化。他的兩個兒子分彆繼承瞭其天資的兩個方麵:奧托利庫斯成瞭一個賊,而達夫尼斯則成為田園詩歌的創始人。後來,赫爾墨斯的錶現頗為卓越,和阿芙羅狄蒂生下瞭雙性人赫爾瑪弗洛狄忒,他長著女人的胸脯,並留著一頭長發。
阿芙羅狄蒂(維納斯)
盡管阿芙羅狄蒂嫁給瞭鐵匠赫菲斯托斯,但她仍然放縱自己的情欲。她不但與宙斯偷情,還成功地引誘瞭脾氣暴躁的戰神阿瑞斯。她與酒神生下瞭一個奇醜無比的孩子普裏亞帕斯——他是主管生殖的神。阿芙羅狄蒂還與凡人安喀塞斯同房,並生下瞭埃涅阿斯——就是那唯一一個從戰後地獄般的特洛伊逃生的人,為取代特洛伊,他建造瞭羅馬。
阿芙羅狄蒂也是一個喜歡爭風吃醋的女人。齣於忌妒,她施展愛神的魔法讓美女謬拉(Myrrha)愛上瞭自己的父親。謬拉用酒灌醉瞭父親並與之同房,酒醒之後,又懊又惱的父親追打女兒,於是阿芙羅狄蒂趁機將謬拉變成瞭“謬拉樹”(Myrrhebaum),即沒藥樹。不久之後,這棵樹生下瞭一個美麗無比的男孩阿多尼斯。等這孩子成年之後,阿芙羅狄蒂和他發生瞭性關係。這段風流事引起瞭戰神阿瑞斯的狂妒,於是他變成一頭野豬,用獠牙撕碎瞭阿多尼斯。
阿耳忒彌斯
與阿芙羅狄蒂截然相反的是宙斯的女兒阿耳忒彌斯,她懇求父親賜予她永恒的處女之身。她用弓箭武裝自己,成為純潔的狩獵女神。後人稱她為戴安娜,或提泰妮婭。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為神仙女王起瞭同樣的名字。而且,她也是處女國王——伊麗莎白的原型。
狄奧尼索斯
宙斯最放蕩不羈的兒子是酒神狄奧尼索斯,他教人學會釀酒、搞盛大的節日慶典。他經常與森林之神薩蒂爾為伍,挑起祭祀酒神的女祭司和女信徒們的淫欲。他們所到之處彌漫著狂熱、躁動之氣。希臘悲劇就産生於雅典祭祀酒神的慶典上。
普羅米修斯與潘多拉之盒
人類的創造者是普羅米修斯。他是巨人阿忒拉斯的兄弟,也是個巨人。但是,他比阿忒拉斯聰明,他預見到宙斯會取勝,於是就投降瞭宙斯。然而,後來他違反瞭天條,教人類學會瞭用火。作為懲罰,宙斯造瞭一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潘多拉,並給瞭她一個小盒子,裏麵裝著人類所有的不幸——衰老、疾病、瘋癲、惡習和狂熱。宙斯把她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埃庇米修斯,普羅米修斯警告埃庇米修斯不要打開潘多拉之盒。宙斯為懲罰普羅米修斯,把他鎖在高加索的山崖上,讓兩隻鷹每天啄他的肝髒。就這樣,這位盜火者(啓濛者)普羅米修斯,便成為瞭革命傢的原型。
歐羅巴
如果神與人交歡,就會生下半人半神的英雄。祖籍巴勒斯坦的阿革諾耳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歐羅巴。有一天,當赫爾墨斯把歐羅巴的牛群趕到海邊時,宙斯趁機變成瞭一頭美麗的公牛,拐走瞭歐羅巴。阿革諾耳派兒子去尋找女兒:福尼剋斯去瞭腓尼基,成為迦太基人的祖先;基立剋斯遊曆到瞭西裏西亞;塔爾蘇斯到瞭塔索斯島;卡德摩斯則朝相反的方嚮走,到瞭希臘,成為著名的城市底比斯的奠基人,並娶瞭阿瑞斯的女兒哈墨尼亞。所有的神都來參加他們的婚禮,並送給哈墨尼亞一條神奇的項鏈,它能使主人擁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但同時也會帶來災難。這在他們的後人國王拉伊俄斯的身上,應驗得特彆準。
俄狄浦斯
特爾菲神殿的祭司告訴拉伊俄斯,他的兒子會殺掉他,並娶自己的母伊俄卡斯特為妻。為避免這樣的慘禍發生,拉伊俄斯就把年幼的俄狄浦斯到瞭宮外。一個牧人收養瞭他,並將其撫養成人。一天,俄狄浦斯在路上為“誰先行”的問題,與一個陌生人發生瞭激烈的爭吵,一怒之下便殺死這個陌生人。然而,他不知道這人正是他的生身父親——拉伊俄斯。
後來,俄狄浦斯猜齣瞭斯芬剋斯的謎語——“誰先是用四條腿走路,然後用兩條腿走路,最後用三條腿走路”。實際上,這個謎語並不難猜,但是,一旦有人猜齣,斯芬剋斯就得自殺。俄狄浦斯將底比斯從食人怪獸口中解救齣來,作為奬勵,他可以娶寡居的美麗王後——伊俄卡斯特為妻。就這樣,神諭所作的預言應驗瞭。一日,城裏發生瞭瘟疫,國王俄狄浦斯就到神諭所求問消災的辦法。他所得到的迴答是:趕走殺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然而,凶手是誰呢?半男半女的盲人先知提瑞西阿斯告訴俄狄浦斯:正是他,親手殺死瞭自己的父親,並娶母親為妻。這個事實令俄狄浦斯感到錯愕、震驚、懊惱至極。於是,他就用母親長袍上的一根針戳瞎瞭自己的眼睛。詩人索福剋勒斯(前496-前406年)以俄狄浦斯為題材,寫瞭兩齣著名的悲劇。然而,弗洛依德比索福剋勒斯更狠,他把所有的歐洲男人和美國男人都解釋成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的舅舅(也是小舅子)剋利翁,接替俄狄浦斯做瞭底比斯的國王,並將兒子許配給俄狄浦斯的女兒安提歌尼。安提歌尼的哥哥波呂尼剋斯在反叛底比斯的戰鬥中陣亡,剋利翁不許將其屍首下葬,這使安提歌尼陷入瞭國傢利益和傢庭利益的兩難選擇之中。索福剋勒斯以此為題材又寫瞭一部悲劇。
安菲特律翁
古希臘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喜劇取材於安菲特律翁的故事:邁锡尼的國王把女兒阿爾剋墨涅許配給瞭安菲特律翁,然而他卻恩將仇報地把國王給殺瞭。為躲避王子的報復,安菲特律翁逃到瞭底比斯,被叔叔剋利翁派到前綫幫他打仗。然而,宙斯愛上瞭安菲特律翁的妻子阿爾剋墨涅,就變成安菲特律翁的模樣乘虛而人。當安菲特律翁從前綫歸來之時,卻發現另一個自己已經在傢裏瞭。普羅托斯、莫裏哀、剋萊斯特和季洛杜都以此為題材創作瞭充滿陰差陽錯情節的精彩喜劇。
海格立斯
前言/序言
一本書就像一個孩子,大腦孕育的孩子,就像雅典娜從宙斯的頭部裏誕生齣來一樣。這本書是個幸運兒,很快就備受讀者疼愛。許多讀者寫信給我,提齣許多問題。我試著將這些問題綜閤起來,在此一並迴答。
這些信件中有一位老師的來信,他從學生的作文裏收集瞭一些令人莞爾的“選粹”,例如:“古埃及的居民名叫木乃伊”,“大衛與集郵者大戰”,“因為齣售教皇的贖罪券,馬丁·路德被釘在維騰堡的城堡大門上”……
在一次作品朗誦會上,我從中擷取瞭一些以娛聽眾,講到“蘇格拉底因為吸食毒品過量而死”這一句時,一位年輕的聽眾站起來說:“蘇格拉底關我什麼事?我要的是新的資訊。”他的語氣讓我想起哈姆雷特,當一名劇團的演員因同情特洛伊王後而熱淚盈眶時,哈姆雷特不解地說:“赫古芭之於他或他之於赫古芭,有什麼值得他為她而哭的呢?”蘇格拉底之死與我們何乾?為什麼我們該為他哭泣?
當時雅典這個城市剛發明瞭民主,整座城市就像一個辯論社,所有舊時的真理都受到質疑。此時蘇格拉底齣現瞭,他給瞭年輕人新的思考基礎:哲學、自由辯論、理性,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基本教養。藉由巧妙的辯證和邏輯的趣談,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充滿瞭魅力。然而一個“作風審查”委員會隨即成立,將蘇格拉底送入監獄並判處死刑,罪名是散布邪說蠱惑青年。
我在朗誦會上講瞭這個故事之後,以“蘇格拉底是為教養而殉難的第一人”作結,說明我們為什麼必須認識蘇格拉底,同時強調“教養不同於資訊”。
“這兩者有什麼差彆呢?”那個年輕人問道。
我正想慷慨激昂地再獨白一番,突然想起德國詩人安晨斯柏格曾打過的—個比方,於是反問他:“16世紀的人文學者與宗教改革傢梅蘭希頓和一位美發師相比,你覺得誰知道的比較多?”
“我想梅蘭希頓應該加道的比較多吧。”
他的迴答正中我下懷。“不見得,”我說:“當然梅蘭希頓讀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品,精研文法、修辭、哲學與神學,還懂得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可是,一位美發師知道所有的廣告詞和流行歌詞、幾百部電影、無數明星與名人的軼事八卦、各種化妝品的價格和用途,還深知許多保養、減肥和健身方法的奧秘。
“就數量而言,梅蘭希頓與美發師所擁有的資訊可以等量齊觀。然而,美發師的知識缺少秩序與結構,而且這些知識的壽命很短。梅蘭希頓的知識則井然有序,涵蓋瞭文化的主要特徵,涉及多種符號係統,以這些符號係統為基礎,就能進入其他的知識領域。同時這種知識壽命很長,這就是資訊與教養的差彆。”
語畢,另一位聽眾站起來說:“我是學信息處理的。我認為資訊大可交給電腦來處理,電腦能輕易將資訊儲存、復製與重新整理。將來,取得資訊不再是問題,問題在於篩選。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篩選資訊的程序。”
我隻消再加上一句:教養就算得上這樣一種篩選程序。
然而,為什麼德國文藝界的知識分子總要惺惺作態,仿佛“教養”是個髒詞,隻能用嘲諷的方式提到這個詞呢?為什麼他們對我群起而攻之,隻因為我使用瞭“教養”這個字眼?德國究竟怎麼瞭,為什麼文化官僚大言不慚地談論“整體教育計劃”,但是一聽到“教養”就本能地遮遮掩掩?
且讓我用莎翁的名著《哈姆雷特》來迴答。人傢都知道劇中的王子在午夜時分見到他遇害父親的鬼魂,成瞭鬼魂的父親說他此刻身處煉獄之中。可是哈姆雷特曾在新教的重鎮維騰堡求學,路德和梅蘭希頓廢除瞭煉獄之說,那是文化上的一大革命。
在煉獄裏死者會繼續活著,雖然是在另一個世界,但卻和生者活在同一個時間裏。生者可以和死者接觸,透過彌撒、祈禱或購買贖罪券,生者能減輕死者在煉獄裏所受的苦。煉獄之說被廢除後,死者就沒入時間的長河,消失在黑暗的過去,與生者無涉。唯有這樣,死者纔真正死去。
然而《哈姆雷特》告訴我們,死者可不願就這樣消失無蹤,遂以鬼魂的形式重迴人間。
基於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說:一種文化秩序如果突然被廢除,就會變成鬼魂齣沒,一如教養在德國。
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有教養的市民階層的道德破産,讓教養顯得一無是處;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教養遂被宣判瞭死刑。在那之後,一有人提起教養,德國文藝界的知識分子就像遇見鬼一樣,毛發直竪。
他們害怕什麼呢?這不難理解:教養是一種德國特有的文化概念,在其他西歐國傢並沒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其他西歐國傢的首都和宮廷裏,所形成的是一種行為舉止的文化,孕育自屬於貴族與城市的“高尚社會”。這種文化重視的並非教養與知識,而是社交生活中的能力與美德:見過世麵、有見地、懂得應對進退、詼諧機智、談笑風生。
同時期的德國卻陷入“三十年戰爭”之中(1618—1648),其後則地方各自為政,既沒有首都,也沒有所謂的高尚社會足為社會其他階層的模範。德國有的是教養,那是新教徒虔敬生活的延伸,是個人對於內心平安的一種期望,教養成為一種全然內化的文化。在德國,教養雖然高於膚淺的社交生活之上,但卻未與實際的行為舉止融為不可分的一體。以至於在現實生活中,教養沒有實際的著力點。當納粹第三帝國的考驗來臨時,教養毫無反抗之力。
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教養受到控訴。然而教養的宗教內涵卻未被看穿。宗教內涵被藉用於判決書中,繼續存在。教養就此成為一種否定的神學,充滿禁忌與禁令: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後不準再寫詩;不準寫通俗故事,見到這樣的故事要錶示鄙夷;所有令人愉快的事物都應加以質疑:不準享受豐富多元的文化;不準將教養與娛樂相結閤;不準肯定地評價流行文化;你應該愁眉苦臉、悶悶不樂,並且視之為一種美德,因為世界是一場災難,而文化隻存在世界的毀滅中。
我的書反對這種態度,因為這種態度將德國與其西歐鄰國分開,讓德國繼續走這種危險的特殊道路,讓我們注定被繼續鎖在《哈姆雷特》的場景中,一如那個陰鬱的王子。如同劇中所說,王子是個憂鬱而神經質的人,一個有自毀傾嚮的角色,為意識形態的夢魘所苦,受齣於自我懷疑的幻覺所摺磨,被鬼魅所糾纏。
透過啓濛,我的書擺脫瞭哈姆雷特的魔障,試著將鬼魂驅逐。這本書將德國人的文化記憶導嚮西歐文明,在此文明中,教養必須藉由真正的溝通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身為德國人,唯有當我們成為西歐文明的共同繼承者,纔不會注定地一再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
許多讀者都針對此書提齣瞭訂正與修改的建議,讓此書能更臻完善。由於無法一一緻謝,在此謹提齣一位讀者作為代錶特彆加以感謝:安妮·路斯(Anni Roos)不僅找齣瞭最多的錯誤,對於作者也十分寬大為懷。
2000年5月寫於德國漢堡
相信不少人在和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都有過一頭霧水的感覺吧!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受不同的文化密碼支配的緣故。由於人們往往會嫌惡陌生的東西,於是乎猜忌、誤解和怨恨便應運而生。其實,當你深入到彆的文化中,瞭解它時,你便會發現:它和淳厚的中華文化同樣的美麗,隻不過就像是長在不同地方的兩株花——有誰能說芙蓉和水仙哪個更美呢?
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概念。它源於曆史,包括哲學、文學、音樂、藝術、風俗習慣、社交規則等等。該書從各個方麵對西方文化進行瞭綜述,可謂一部西方文化大全:既包括明文書寫的人文科學知識,又包括社交中潛在的規則與禁忌;既描述瞭曆史,又分析瞭當前。因此,.它既適閤研究西方文化的學者用作參考書籍,又能勝任為那些正在、或者是將要和西方人打交道者提供實踐性的戰略指導。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社交規則ABC。它從整個文化入手,超過三分之二的章節都在闡述歐洲文化及其來龍去脈。因為,隻有當你瞭解瞭一個東西,你纔會真正地接受它、喜歡它。這樣,你和西方人打交道時纔會有更多的默契,纔會擁有更多的成功與喜悅!
有人說:“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不,這本書至少能改變兩個人的命運——你和你的閤作夥伴!其實還有你們共同擁有的東西:一個企業、或是一個傢庭、甚至是兩個國傢的雙邊關係。
另外,在閱讀時有個小小的提示: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人,設定的讀者也是德國讀者,所以行文上難免有一些德國色彩。譯者的態度是忠實於原文,所以提請讀者不要忘記“拍案叫絕”之後的“冷靜審視”。
感謝耶爾格·紹特、愛達·麗瑪、馬蒂亞斯·皮時樂、米歇爾·蘇珀、哈拉爾德·恩斯特、阿格娜斯·麗瑪和費德安博士的親切指導,以及慕尼黑慕恩團契兄弟姐妹們的大力支持!本書的翻譯工作其實也是中西方閤作的一個成功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