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这种心理常态氛围的成长共有三个条件,这些条件,既可适用于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也可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可适用于领袖与团体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行政人员与僚属之间。实际上,只要能帮助人达到他发展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些条件都可以适用。有关这些条件的讲述,我曾在以往的著作中有所论述(请参阅1959年及1941年的拙著),在此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只作个概述,是为心理治疗的观点立论。
首先,让我来谈谈真诚、实在,或者所谓的和谐。一旦治疗师同他的当事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个人的和职务上的假面具去掉,当事人就会积极地成长。所以说,真诚,就是让治疗师的感情和态度自自然然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这时有一种默契,在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浮现出一种真诚,让他们感觉到一种自觉,一种自然的内心发泄。
其次,我要强调的是创造一种改变环境的氛围,以期能做到接纳、关怀,并达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当治疗师怀着积极的又毫无判断的心态,对当事人表示全面接受的那一时刻,治疗的效果就会产生,而行为上的改变也会接踵而来。治疗师既然对当事人表示了全面的接纳,那么,当事人所有的感受,诸如混乱、反感、恐惧、愤怒、勇敢、热爱、自傲等都会涌上心头。这是一种非积极性的关注,如果治疗师仍能全面接受,而非选择性地接纳,则治疗效果也会展现。
第三个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就个人所知,这种特殊而主动的聆听是威力最大的.种。
最近以来许许多多的研究都证明,只要各项条件都满足,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就会产生。从1949年起,这种研究不但在国内存在,而且在国外也有案例。在心理治疗方面有态度上的改变,在学校方面有学习了的改变,而在行为方面也有精神分裂的改变。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极其舒展和治愈的。不同于很多心理学著作那种对病理或缺陷的聚焦,罗杰斯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种对“健康成长”的坚定信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场景。他所强调的共情、接纳,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巨大的内在力量和不断的练习。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沟通中的那些防御机制和不安全感,但与此同时,它又温柔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都可以选择更真诚、更少评判地去对待彼此。对于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或迷失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理论读物,不如说是一张通往内心平静的邀请函。它让你相信,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是可能的,只需要我们愿意放下过去的盔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欣赏,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的对话,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心理学图景。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被触动和重塑的。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个旁听者的位置,见证着不同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困惑走进罗杰斯的思想空间,并最终带着新的视角离开。这种“在场感”非常强烈。它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实际的语境来展示理论的生命力。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远比教科书上的公式更具说服力,它让你理解到,心理学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一门与生命紧密相连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在于它对我职业态度(虽然我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涉及与人沟通的领域)的重塑。罗杰斯在这里展现的,是对“主体性”无与伦比的尊重。他让我们看到,每一个走进咨询室(或会议室,或课堂)的人,都是携带全部经验和智慧的完整个体,咨询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催化剂”而非“专家”。这种去中心化的权力结构,在强调权威和层级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大胆和必要。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告诉”模式,转而提倡“陪伴式探索”。读完后,我对自己如何倾听同事和伙伴的意见有了更深的自我审视,真正体会到“理解比被理解更重要”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走出自我设限的框架,去相信每一个平凡个体所蕴含的非凡力量。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毕竟罗杰斯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但读下去后,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它展现的不是一个故纸堆里的理论家,而是一个鲜活的、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和深化自己思想的探索者。那些对话的片段,充满了思想交锋的火花,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挑战他核心理念的观点时,他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和清晰的逻辑构建,非常具有启发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思想大家,其魅力并不在于其理论的完美无缺,而在于其面对复杂性时的坦诚和持续的自我反思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大师思考过程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真实的互动中孕育和成形的,而不是仅仅阅读一份总结好的教条。它让我对“理解”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这本关于罗杰斯的对话录,我得说,读起来真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漫步。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不经意间,将他那些关于“人”的深刻洞察娓娓道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待“人本主义”的实践态度,那种近乎虔诚地相信个体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能感受到,他不是在“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在和你一起探索“成为自己”这条路上的各种可能性。那种开放性、真诚性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仅仅是咨询技巧,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捕捉到一些新的光亮,关于如何更真实地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没有提供万能的答案,但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环境。这本书对于任何对心理学、教育或者仅仅是对人类关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心灵洗礼。
评分6. 行为上表现得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力亦较强。
评分2.1. 人性观
评分看完大半,下面看不进去了,这个书要看二三遍才行
评分书写的很好,很经典,可读性强,也很实用。
评分当这种治疗关系存在时,受辅导者会发现自己有内在的能力,运用这关系来改变自己和成长。罗杰斯强调在辅导过程中,倘若以下六个条件都出现就足以产生建设性的性格改变:
评分对学习心理学有帮助
评分2. 受辅导者感到无助,焦虑和混乱,而希望有所改善。
评分真的十分好使,真的十分好使
评分人能够了解和改变自己,并有调配自己和辅导自己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