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不同的人物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他们应对所遇到的身心家国和道德文化问题时的思想和作为,以及他们的构思和体现所受到的历史认受。这些人物的个人表现及其获得的当时及后代反应,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近世读书和士大夫对于儒学的实质的思辨、习行和问学情形。
评分好书
评分梁启超先生论断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梁启超《屈原研究》,1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梦登燕子楼后,曾填了一首《永遇乐》词,在词末,他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愁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他没有料错,今天的我们,在面对他曾经留下过足迹的赤壁、黄楼、苏堤等景观时,真的会这么感叹一句:922年11月3日南京东南大学文哲学会讲演,刊1922年11月18日《晨报副镌》。]这句话并非过分夸张。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除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哲学外,就以华美雅致的抒情文学为胜。与西方注重叙事文学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非常发达,较早地与文学划出了界限,向严谨的史著靠近。而作为通俗叙事文学的小说、戏曲,不但成就相对较低,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占据主流地位,普遍不为士大夫阶层所重视。
评分很多文章都很不錯,值得一讀
评分朱先生文章精而不多,每篇都是真功夫坐冷板凳坐出来的,“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尤其推荐。
评分好书
评分朱鸿林先生作品之一,对于有志思想史研究的学生当是阅读书之一。
评分hao ~~~~~~~~~
评分朱鸿林教授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和研究所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获得该校东亚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任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组主任。2000年正式回港任教于本系,并为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另兼本校人文学科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Asia Major 学报编委、The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顾问会主席等职。朱教授曾于1992年获选为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驻院学人,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他的专门研究领域为明史及近世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重心是思想与制度中的学术和社会更生。明代思想和制度的交互影响及其后果,是他多年来的兴趣所在。仍在进行中的研究,主要有近世基层社会的乡约制度,士大夫阶层关心的孔庙从祀制度,官员们醉心的经筵讲学制度等项。朱教授着重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书刊的运用,对于明人文集更加情有独钟。出版论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 East Asian Book 、《明儒学案点校释误》、《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等书及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