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这样的写作方式似乎存在着一种叙述上的危险,因为引例太多,读者会不知不觉高估各地原始风俗之间的相似度。这种高相似度和相似的普遍性是弗雷泽立论的基础,但越读到后来,我越是迷茫:书里的例证是如何选择出来的,选择的主观性有多强?我不知道。而且不得不承认,不少例子都是被弗雷泽按照其意愿解读的。因为书里涉及了少量来自中国的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可以边学知识边学英语了。
评分大师的作品 没的说 就是好
评分挺清晰,和中文的一起配合阅读。
评分学传播的没人不知道作者和这书吧?传播专业的人应该人手一本。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印刷质量是北大影印版的常规水平,比较粗糙,不过价格便宜。
评分其实全书读毕,弗雷泽究竟如何解答了自己开篇的三个关于金枝的问题依然不清晰。《金枝》枝蔓太多,每讲到一处,那怕只是枝节,作者也一发不可收的大量引证,例证终于湮没了逻辑。而丰富的例证并没有使弗雷泽的论断更加严密。这些例证的堆叠充其量只是证明了不同地区的原始风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至于这种关联是来自传承还是来自更基本的共因我们并不知道。抛开这一点,这些例证和弗雷泽的理论之间只是相互参照的关系而已。本书的译者认为弗雷泽多个论证属于因果倒置,这一点我们也无从评价。弗雷泽的贡献只是给了一个对这些资料较为有效的解释方法,对错并不重要。正如有人评价弗洛伊德说,后人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支持他的观点或反对他的观点的形态出现,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我想弗雷泽也是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