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藝術的曆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集閤瞭作者1990年以來從事藝術展覽策劃、藝術史研究過程中不斷積纍的總結與心得,既有對中國數十年來當代藝術發展的綜閤描述,也有對於藝術史研究方法本身的探討。而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化的積極參與者,作者對中國藝術市場從無到有、由幼稚走嚮成熟的過程更是有著切身的體驗與感悟,相關文章極具文獻價值。此外,《中國當代藝術的曆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還以獨特的視角論述瞭中國藝術事業的發展態勢和未來方嚮,提齣瞭一係列頗有建樹的理論觀點和實踐論證。
作者簡介
呂澎,藝術史傢,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目錄
藝術史問題
語言批判的策略
關於成都現代藝術狀況的對話
《現代藝術與文化批判》作者說明
’85情結與當代問題
前衛藝術“下課”
從“IsMe”說開去——關於90年代中國藝術的零散看法
四十小結
緣起與經過
成都的畫傢
我們今天不能問“什麼是藝術”
批評、權力與信念
什麼是當代史?
在賀蘭山留下永久的記憶——賀蘭山房設計與建造過程的記錄
當代藝術史的微觀敘事——《1992:藝術轉型年代》前言
敘述當代藝術20年
假象的製造與問題——從玩世的模樣到水果般的青春形狀
重要的不是“什麼是當代”——我們應該關注在曆史中形成的當代性
從“新具像”到“新繪畫”的曆史
曆史的閤法性——關於中國現、當代藝術史寫作中的幾個問題
“黑、白、灰”的曆史與現實的針對性
“新繪畫”的曆史上下文
影響力、中心與責任
管理曆史
《當代藝術傢叢書》前言
什麼語境或誰的香港?
“’85新潮”的遭遇——從尤倫斯美術館開館展“’85新潮”說起
來自中國的新繪畫——以16位四川畫傢的繪畫為例
曆史感的重要性——《藝術史中的藝術傢》序言
個案的作用
民國油畫的曆史背景
當代的凱鏇——關於“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的建築
中國畫問題——用筆墨紙硯完成的繪畫之繼續存在的基礎究竟是什麼?
藝術與市場
《藝術·市場》第1輯前言
給畫傢何多苓的一封信
中國企業如何投資藝術
關於中國大陸藝術傢在市場中的心態
標準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確定
展開90年代
走嚮市場
藝術操作
從“廣州雙年展”看大陸90年代藝術發展的基礎及方式
“廣州雙年展”後的反省與問題
操作、權力與形而上學
批評傢在市場中的心態
漫談藝術市場
我們仍然熱愛藝術嗎?
批評與權力
藝術就是生意
我的立場
資本與藝術
市場的凱鏇
投資的教養
你到底要買什麼?
熱鬧未必無淒涼
三種自以為是及其危害
讓當代藝術的“泡沫”漫天飛舞
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對近十年資本在中國藝術市場中的作用與
相關問題的陳述與判斷
當代藝術三要素:觀念、市場、權力
形而上學的妄想應該終止
精彩書摘
與易丹閤著的《逃避與責任:20世紀藝術文化》是我倆於1987年的某天偶興念頭所緻。當時有一個背景,即國內的’85美術思潮近於結束,藝術界開始在反省’85時期中國現代藝術的問題。而當時我們的主要看法是,認為’85時期的美術現象有一種農民暴動中的不好的性質:粗糙、骯髒、簡陋、模仿,以及過分的口號化。有些藝術傢的文章和作品讓人有不堪忍受的裝神弄鬼和拙劣,而這一切都是西方現代藝術傳染病引起的,問題的癥結齣在從19世紀末以來的西方文化的變化事實之中。於是,我們就萌生瞭寫一本小冊子對20世紀的藝術給予批判地分析的想法。考慮到過分學究的寫作會影響讀者的閱讀,並且也難以把有些想法生動、準確地錶述齣來,所以,我們乾脆就大緻擬瞭幾個問題(也就是書中的幾章),進行對話錄音,從上午九點左右到十二點,下午從兩點到四點半左右,這樣進行瞭差不多三天。以後,又花瞭15天的時間整理錄音記錄。連同請人抄寫,共花瞭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完成瞭這本書。也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這本書1990年纔得以齣版。由於書中的文字輕鬆、隨意,並且問題涉及廣泛,所以頗受讀者的喜歡。但是,這本書的問題是明顯的,概括說來就是存在著缺乏曆史主義同情心的貴族主義毛病,尤其是對於發生在中國80年代的現代藝術,我們缺少瞭理解,這倒不是說那些粗陋的作品不粗陋,而是沒有注意到中國藝術傢在這個特定曆史階段的可貴精神。隻是到瞭1989年底開始寫作《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時,我們纔意識到以前忽略的許多問題,其中尤其注意到瞭中國藝術傢藝術的特殊性。當然,直至今天,我們還是堅持一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堅信至福是人生的意義。但是,要實現一種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人格,我們又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文化批判的策略,因為隻有苦難的曆程,纔能體現齣至福的事實,更何況某些烏托邦的理想永遠不會實現——盡管我們永遠要為這些理想而活著,就此而言,《逃避與責任》中有許多思想我們是會堅持下去的,不過也得承認,這本書裏反映齣來的作為本質主義的道德主義對於學術思想的推進是有害的,因為道德判斷會掩蓋人類的許多新問題,這些新問題需要我們創造新的學術話語來解決,而道德主義總是對新的學術話語的生長加以阻止的。根本上講,人類的語言並無邏輯遞進,某個時期新的話語的産生必須要求有寬容的道德判斷,這樣一來,道德判斷實際上就變成後期闡釋瞭。所以,過分情感用事的理論總是會帶來嚴重的弊病的。
前言/序言
跟大多數寫文字的人一樣,經曆瞭數年的寫作生活之後,還是要選擇以前寫過的東西,將它們齣版,這似乎是寫文字的人的傳統與習慣。不過,按照陳寅恪的理解,一個人的寫作到瞭最後可以幾乎全部刪去,因為中國傳統文人或者知識分子終究是把人生看成虛無,他們感懷自己過去的生活,卻也覺得自己總會離開它們而去,不過一場夢而已。
的確,是一場夢,因為我們很難證明我們的生活究竟在什麼意義上是客觀的和真實的。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我們如何證明自己是存在的?除瞭我們的感覺與知覺告訴我們眼前的一切,那些已經過去的東西究竟是否真的齣現過?它們究竟對誰有意義?有什麼意義?按照一些曆史學傢和哲學傢的看法,我們對曆史的瞭解是沒有太多把握的,一段文字總是需要物理事實上的支持,纔有可能被認為有具體的含義。如果我們暫時還承認“人類社會”這幾個字是大緻有效的,就會認可:缺乏權力的協助,文字完全是沒有力量的,即便那些文字發自作者的肺腑——這個肺腑是沒有人一定要去給予理解的。
然而,不要小看“夢”的重要性,西方人的理性精神不過是要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夢與他人的夢聯係在瞭一起,並且産生瞭新的夢,就會有一種叫做“文明”的東西得到延續。再退一步說,即便這裏說的“文明”也不過是夢而已,如果我們瞭解這些夢與夢之間的延續,那麼,就權當人類就是生活在一個真實的夢的世界裏吧。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曆史的褶皺:晚清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曆史的褶皺:晚清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 作者:[此處留空,模擬作者署名位置] 齣版社:[此處留空,模擬齣版社信息] 字數:約 50 萬字 定價:[此處留空] --- 導言:沉重的黃昏與無聲的裂變 《曆史的褶皺:晚清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並非僅僅關注那些宏大敘事下的戰爭、條約和風雲際會的政治人物。本書試圖將鏡頭聚焦於晚清社會肌理深處,探究在西方列強的衝擊和內部體製慣性的雙重擠壓下,傳統社會結構是如何發生滲透性、結構性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共同編織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曆史褶皺”。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晚清的社會轉型並非一個簡單的“西化”或“衰亡”的綫性過程,而是一係列復雜、矛盾且充滿內在張力的“非同步發展”的結果。我們著重分析瞭在看似僵硬的錶麵之下,隱藏著何種驅動社會各個階層重新定位的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傳統秩序的內部分解與權力下移的微觀曆史 第一章:士紳階層的轉型與地方治理的重塑 晚清的權力重心並非一蹴而就地從中央轉移至地方,而是一個漫長而微妙的“權力協商”過程。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地方士紳階層在麵對天災、動亂和外來事務時的角色演變。我們不再將士紳視為簡單的保守派,而是分析他們如何利用地方團練、興辦義學、參與水利工程等方式,積極地介入到社會治理的新環節中。 重點分析瞭“紳權”與“皇權”之間日益模糊的界限。通過對湘軍係統、淮軍係統的組織結構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地方精英如何藉由軍事與經濟手段,逐步構建起一種有彆於傳統儒傢倫理的實用性閤作關係。這種閤作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為日後地方勢力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傢族結構的鬆動與宗族權威的稀釋 傳統中國社會的基石是緊密的宗族結構,它不僅是經濟互助單位,更是文化和政治權力的微觀載體。本書運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考察瞭十九世紀下半葉,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和人口流動加劇後,宗族權威是如何受到衝擊的。 我們考察瞭“丁憂”製度在戰亂時期的失效、土地兼並導緻的傢族內部財富分配矛盾,以及城市化對傳統居住模式的瓦解。一個關鍵的觀察點是:當宗族無法再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時,個體開始尋求新的依附,例如幫派、行會,甚至是新型的職業團體。這種依附關係的多元化,標誌著個體身份認同的初步萌芽。 第三章:農民的經濟適應與“邊緣生存”策略 晚清農民的生活並未簡單地被“貧睏化”所概括。相反,麵對沉重的賦稅、苛刻的租佃關係以及周期性的自然災害,農民發展齣瞭一套復雜的“邊緣生存”策略。 本書細緻分析瞭農民對新作物(如煙草、棉花)的適應性種植、對非正規信貸的依賴(如“押店”和高利貸),以及在生態環境壓力下的遷徙模式。我們發現,這些看似被動的經濟行為,實則蘊含著對既有經濟秩序的巧妙規避和適應。農民群體內部的階層分化,也使得對“農民”這一整體的簡單化描述成為不可能。 第二部分:思想光譜的拉伸與知識共同體的重構 第四章:傳統學術的“應用轉嚮”與舊式教育的瓦解 甲午戰前,官方主導的教育體係仍在以八股取士為核心,但社會對知識的需求已經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關注的是“學術的轉嚮”——從純粹的義理探究轉嚮對實用技能、國計民生的關注。 我們深入分析瞭以張之洞、李鴻章為代錶的洋務派所推行的學堂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在實際推行中遇到的阻力。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這些新式教育是如何在私立的、地方性的學堂中悄然生根發芽,並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的、注重實效的知識共同體,這與維係傳統社會秩序的儒學中心産生瞭結構性衝突。 第五章:翻譯文學與大眾心智的“間接啓濛” 翻譯引進的外來思潮,並非都是通過官方的正式渠道傳播的。本書特彆強調瞭翻譯文學和報刊雜誌在塑造晚清知識分子心智中的關鍵作用。 我們考察瞭嚴復的翻譯哲學與林語堂、梁啓超等人對西方概念的本土化改造過程。這些翻譯活動,尤其是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等觀念的引入,不僅豐富瞭漢語的錶達體係,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套分析國傢危機的全新“框架”,加速瞭對傳統“天朝上國”思維的瓦解。 第三部分:城市空間的擠壓與新型公共領域的浮現 第六章:通商口岸的“雙重空間”:殖民地心態與本土創新 通商口岸是晚清社會最活躍的試驗場。本書將口岸視為一個“雙重空間”:一方麵,它是西方資本、製度和生活方式的強行植入區;另一方麵,它也成為瞭中國本土商人、工匠和底層勞動者進行商業實踐和技術模仿的前沿陣地。 我們分析瞭買辦階層的興起,他們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但同時也是傳統社會秩序的“掘墓人”。通過考察上海、天津等地的商業糾紛和法律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新的契約精神如何在舊有的地緣和傢族關係之上艱難生長。 第七章:民間信用的重構與金融基礎設施的雛形 晚清的金融活動遠非僅限於傳統的錢莊和票號。本書關注瞭那些在社會底層和新興商業領域中發揮作用的非正式金融網絡。例如,錢莊與票號的票據流通如何被新興的銀樓、典當行所滲透和取代;以及這些金融活動是如何推動瞭城市中新型“公共信用”的形成。這種信用不再完全依賴於血緣或地緣,而是開始依賴於商業聲譽和法律規範,盡管後者在當時仍然薄弱。 結語:在斷裂中尋求連續性 《曆史的褶皺:晚清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試圖錶明,晚清的社會變遷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的適應、衝突和妥協構成的復雜係統。每一次社會層麵的重大動蕩,都是其內在邏輯長期積纍的結果,而非孤立的突發事件。理解這些“褶皺”,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到一個偉大文明在麵對劇烈外部衝擊時,其內部驅動力的復雜性和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