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集合了作者1990年以来从事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史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总结与心得,既有对中国数十年来当代艺术发展的综合描述,也有对于艺术史研究方法本身的探讨。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的积极参与者,作者对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更是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感悟,相关文章极具文献价值。此外,《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还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态势和未来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论证。
作者简介
吕澎,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目录
艺术史问题
语言批判的策略
关于成都现代艺术状况的对话
《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作者说明
’85情结与当代问题
前卫艺术“下课”
从“IsMe”说开去——关于90年代中国艺术的零散看法
四十小结
缘起与经过
成都的画家
我们今天不能问“什么是艺术”
批评、权力与信念
什么是当代史?
在贺兰山留下永久的记忆——贺兰山房设计与建造过程的记录
当代艺术史的微观叙事——《1992:艺术转型年代》前言
叙述当代艺术20年
假象的制造与问题——从玩世的模样到水果般的青春形状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从“新具像”到“新绘画”的历史
历史的合法性——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黑、白、灰”的历史与现实的针对性
“新绘画”的历史上下文
影响力、中心与责任
管理历史
《当代艺术家丛书》前言
什么语境或谁的香港?
“’85新潮”的遭遇——从尤伦斯美术馆开馆展“’85新潮”说起
来自中国的新绘画——以16位四川画家的绘画为例
历史感的重要性——《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序言
个案的作用
民国油画的历史背景
当代的凯旋——关于“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的建筑
中国画问题——用笔墨纸砚完成的绘画之继续存在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艺术与市场
《艺术·市场》第1辑前言
给画家何多苓的一封信
中国企业如何投资艺术
关于中国大陆艺术家在市场中的心态
标准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确定
展开90年代
走向市场
艺术操作
从“广州双年展”看大陆90年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及方式
“广州双年展”后的反省与问题
操作、权力与形而上学
批评家在市场中的心态
漫谈艺术市场
我们仍然热爱艺术吗?
批评与权力
艺术就是生意
我的立场
资本与艺术
市场的凯旋
投资的教养
你到底要买什么?
热闹未必无凄凉
三种自以为是及其危害
让当代艺术的“泡沫”漫天飞舞
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对近十年资本在中国艺术市场中的作用与
相关问题的陈述与判断
当代艺术三要素:观念、市场、权力
形而上学的妄想应该终止
精彩书摘
与易丹合著的《逃避与责任:20世纪艺术文化》是我俩于1987年的某天偶兴念头所致。当时有一个背景,即国内的’85美术思潮近于结束,艺术界开始在反省’85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问题。而当时我们的主要看法是,认为’85时期的美术现象有一种农民暴动中的不好的性质:粗糙、肮脏、简陋、模仿,以及过分的口号化。有些艺术家的文章和作品让人有不堪忍受的装神弄鬼和拙劣,而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艺术传染病引起的,问题的症结出在从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变化事实之中。于是,我们就萌生了写一本小册子对20世纪的艺术给予批判地分析的想法。考虑到过分学究的写作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并且也难以把有些想法生动、准确地表述出来,所以,我们干脆就大致拟了几个问题(也就是书中的几章),进行对话录音,从上午九点左右到十二点,下午从两点到四点半左右,这样进行了差不多三天。以后,又花了15天的时间整理录音记录。连同请人抄写,共花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也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这本书1990年才得以出版。由于书中的文字轻松、随意,并且问题涉及广泛,所以颇受读者的喜欢。但是,这本书的问题是明显的,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缺乏历史主义同情心的贵族主义毛病,尤其是对于发生在中国80年代的现代艺术,我们缺少了理解,这倒不是说那些粗陋的作品不粗陋,而是没有注意到中国艺术家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可贵精神。只是到了1989年底开始写作《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时,我们才意识到以前忽略的许多问题,其中尤其注意到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的特殊性。当然,直至今天,我们还是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坚信至福是人生的意义。但是,要实现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人格,我们又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文化批判的策略,因为只有苦难的历程,才能体现出至福的事实,更何况某些乌托邦的理想永远不会实现——尽管我们永远要为这些理想而活着,就此而言,《逃避与责任》中有许多思想我们是会坚持下去的,不过也得承认,这本书里反映出来的作为本质主义的道德主义对于学术思想的推进是有害的,因为道德判断会掩盖人类的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创造新的学术话语来解决,而道德主义总是对新的学术话语的生长加以阻止的。根本上讲,人类的语言并无逻辑递进,某个时期新的话语的产生必须要求有宽容的道德判断,这样一来,道德判断实际上就变成后期阐释了。所以,过分情感用事的理论总是会带来严重的弊病的。
前言/序言
跟大多数写文字的人一样,经历了数年的写作生活之后,还是要选择以前写过的东西,将它们出版,这似乎是写文字的人的传统与习惯。不过,按照陈寅恪的理解,一个人的写作到了最后可以几乎全部删去,因为中国传统文人或者知识分子终究是把人生看成虚无,他们感怀自己过去的生活,却也觉得自己总会离开它们而去,不过一场梦而已。
的确,是一场梦,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我们的生活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客观的和真实的。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存在的?除了我们的感觉与知觉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那些已经过去的东西究竟是否真的出现过?它们究竟对谁有意义?有什么意义?按照一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看法,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没有太多把握的,一段文字总是需要物理事实上的支持,才有可能被认为有具体的含义。如果我们暂时还承认“人类社会”这几个字是大致有效的,就会认可:缺乏权力的协助,文字完全是没有力量的,即便那些文字发自作者的肺腑——这个肺腑是没有人一定要去给予理解的。
然而,不要小看“梦”的重要性,西方人的理性精神不过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梦与他人的梦联系在了一起,并且产生了新的梦,就会有一种叫做“文明”的东西得到延续。再退一步说,即便这里说的“文明”也不过是梦而已,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梦与梦之间的延续,那么,就权当人类就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梦的世界里吧。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历史的褶皱:晚清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历史的褶皱:晚清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作者:[此处留空,模拟作者署名位置] 出版社:[此处留空,模拟出版社信息] 字数:约 50 万字 定价:[此处留空] --- 导言:沉重的黄昏与无声的裂变 《历史的褶皱:晚清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并非仅仅关注那些宏大叙事下的战争、条约和风云际会的政治人物。本书试图将镜头聚焦于晚清社会肌理深处,探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和内部体制惯性的双重挤压下,传统社会结构是如何发生渗透性、结构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共同编织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褶皱”。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晚清的社会转型并非一个简单的“西化”或“衰亡”的线性过程,而是一系列复杂、矛盾且充满内在张力的“非同步发展”的结果。我们着重分析了在看似僵硬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何种驱动社会各个阶层重新定位的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内部分解与权力下移的微观历史 第一章:士绅阶层的转型与地方治理的重塑 晚清的权力重心并非一蹴而就地从中央转移至地方,而是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权力协商”过程。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地方士绅阶层在面对天灾、动乱和外来事务时的角色演变。我们不再将士绅视为简单的保守派,而是分析他们如何利用地方团练、兴办义学、参与水利工程等方式,积极地介入到社会治理的新环节中。 重点分析了“绅权”与“皇权”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通过对湘军系统、淮军系统的组织结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精英如何借由军事与经济手段,逐步构建起一种有别于传统儒家伦理的实用性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为日后地方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家族结构的松动与宗族权威的稀释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石是紧密的宗族结构,它不仅是经济互助单位,更是文化和政治权力的微观载体。本书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人口流动加剧后,宗族权威是如何受到冲击的。 我们考察了“丁忧”制度在战乱时期的失效、土地兼并导致的家族内部财富分配矛盾,以及城市化对传统居住模式的瓦解。一个关键的观察点是:当宗族无法再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时,个体开始寻求新的依附,例如帮派、行会,甚至是新型的职业团体。这种依附关系的多元化,标志着个体身份认同的初步萌芽。 第三章:农民的经济适应与“边缘生存”策略 晚清农民的生活并未简单地被“贫困化”所概括。相反,面对沉重的赋税、苛刻的租佃关系以及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农民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边缘生存”策略。 本书细致分析了农民对新作物(如烟草、棉花)的适应性种植、对非正规信贷的依赖(如“押店”和高利贷),以及在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迁徙模式。我们发现,这些看似被动的经济行为,实则蕴含着对既有经济秩序的巧妙规避和适应。农民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也使得对“农民”这一整体的简单化描述成为不可能。 第二部分:思想光谱的拉伸与知识共同体的重构 第四章:传统学术的“应用转向”与旧式教育的瓦解 甲午战前,官方主导的教育体系仍在以八股取士为核心,但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关注的是“学术的转向”——从纯粹的义理探究转向对实用技能、国计民生的关注。 我们深入分析了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所推行的学堂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在实际推行中遇到的阻力。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这些新式教育是如何在私立的、地方性的学堂中悄然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注重实效的知识共同体,这与维系传统社会秩序的儒学中心产生了结构性冲突。 第五章:翻译文学与大众心智的“间接启蒙” 翻译引进的外来思潮,并非都是通过官方的正式渠道传播的。本书特别强调了翻译文学和报刊杂志在塑造晚清知识分子心智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考察了严复的翻译哲学与林语堂、梁启超等人对西方概念的本土化改造过程。这些翻译活动,尤其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套分析国家危机的全新“框架”,加速了对传统“天朝上国”思维的瓦解。 第三部分:城市空间的挤压与新型公共领域的浮现 第六章:通商口岸的“双重空间”:殖民地心态与本土创新 通商口岸是晚清社会最活跃的试验场。本书将口岸视为一个“双重空间”:一方面,它是西方资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强行植入区;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本土商人、工匠和底层劳动者进行商业实践和技术模仿的前沿阵地。 我们分析了买办阶层的兴起,他们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但同时也是传统社会秩序的“掘墓人”。通过考察上海、天津等地的商业纠纷和法律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契约精神如何在旧有的地缘和家族关系之上艰难生长。 第七章:民间信用的重构与金融基础设施的雏形 晚清的金融活动远非仅限于传统的钱庄和票号。本书关注了那些在社会底层和新兴商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非正式金融网络。例如,钱庄与票号的票据流通如何被新兴的银楼、典当行所渗透和取代;以及这些金融活动是如何推动了城市中新型“公共信用”的形成。这种信用不再完全依赖于血缘或地缘,而是开始依赖于商业声誉和法律规范,尽管后者在当时仍然薄弱。 结语:在断裂中寻求连续性 《历史的褶皱:晚清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试图表明,晚清的社会变迁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的适应、冲突和妥协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次社会层面的重大动荡,都是其内在逻辑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非孤立的突发事件。理解这些“褶皱”,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一个伟大文明在面对剧烈外部冲击时,其内部驱动力的复杂性和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