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这本书名,最先吸引我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这几个字,它代表着一种学术的权威性和无可替代的收藏地位。我猜想,这份目录的撰写者,一定是倾注了数代图书馆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不仅要核对每一本书的真伪、版本流传,还要厘清复杂的题跋、批注,确保目录信息的精准无误。如此浩瀚的工程,绝非易事。我设想,在查阅过程中,读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因为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的篇名,或者是一些已经被学者们重新考证过的异名,这份目录是如何处理这些学术上的“灰色地带”的呢?我期待它在提供清晰检索路径的同时,也能在附注中留下一些学者们对版本异同的精妙辨析。这样的目录,已然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微型研究报告,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脉络不可或缺的航标。
评分目录的装帧设计,作为一个“外行人”虽然不该过多置喙,但不得不承认,一本承载着如此厚重历史的文献,其外在也应与其内涵相匹配。我设想,这份《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的版式布局,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许采用了典雅的宋体或魏碑字体,以示对古籍的尊重。排版的留白和对篇目的组织,需要达到一种在信息密度和阅读舒适度之间的微妙平衡。一个好的目录,不仅要便于检索,更要让人在翻阅时感到一种宁静和秩序感,仿佛能隔着目录感受到那份图书馆特有的、混合着纸张陈旧气息的沉静氛围。如果封面和内页设计能体现出中国传统书籍的美学意境,那无疑会大大提升使用者对这份珍贵资料的珍视程度。
评分这份书目,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期待清单”。每一次翻阅,都意味着我对知识边界的一次探索。我常常思考,在如此庞大的馆藏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小众学科或地方志被收录其中?例如,那些关于明清两代地方科举考试的原始材料,或是某个特定家族的私家文集,它们在目录中是如何被归类的?这些“非主流”但极具史料价值的条目,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宝藏。我希望这份目录的索引系统足够强大,能够支持多维度的检索,比如不仅按作者和书名,还能按“藏书家题签”或者“宋刻明印”等特征进行交叉查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这份目录作为顶级学术资源的潜力,让每一个研究者都能精准地定位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学术碎片。
评分这本关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的目录,简直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的缩影,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手翻阅那些珍贵的原件,但光是想象这目录里罗列的篇章,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目录的编排方式,我想,一定是极为严谨和考究的,想必是按照不同的经、史、子、集,乃至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抄本形式来分类整理的吧?我特别好奇那些“善本”的定义,是仅限于孤本,还是包括了某些重要的校注版本?如果目录里能附带一些关于这些善本的装帧特点、纸张墨色的简要描述,那就更完美了,哪怕只是几个关键词,也能让人对这些国宝级的文献产生更直观的敬畏感。阅读目录本身,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前,每一点信息都指向一个可能蕴含着千年智慧的知识源泉。那种对学术的敬重感,是通过这份详尽的记录,扑面而来的,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每一个条目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评分对于一个钟情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样一份古籍善本书目,其价值绝非仅仅是索引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张绘制了古代士人精神版图的地图。我可以想象,通过目录的梳理,能够清晰地看到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学术重镇是如何聚焦于特定的典籍进行研读和传承的。比如,宋代的刻本集中反映了宋学发展的侧重点,明代的抄本则可能揭示了民间或私人藏书的风尚。我更关注的是,这份目录是否能帮助我们追溯某些失传已久典籍的“影子”?即使原书已佚,但只要目录中记录了其篇名、作者乃至卷数,对于后世的文献考证工作都是巨大的贡献。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才是阅读这类专业文献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有印象,估计我买重了,书买多了,不读之咎
评分嘉庆六年(1801)发往直隶知县不就,有怀才不遇之感而辞官归,专事收藏、校雠和著述。所藏古今善本、秘本、珍本极为丰富,因独嗜宋本书,自号为“佞宋主人”。藏宋版书达百余种,专辟一室为“百宋一廛”而藏之,自作有《百宋一廛书录》1卷。有人作《百宋一廛赋》,他自作注释,说明版刻源流和收藏传授。所购之书,按其类别分藏。藏书室有“士礼居”、“读未见书斋”、“陶陶室”、“小千顷堂”、“学海山居”、“求古居”、“红椒山馆”、“学耕堂”、“冬蕙山房”等10余处。晚年又于玄妙观前开设“榜喜园书铺”,以流通书籍。书贾、藏书家云集。又精于校勘,经他手所校之书,在藏书家、书商界有声望,学术价值也较高。1919年缪荃孙编《黄荛圃藏书题跋》10卷,1933年王大隆编《荛圃藏书题跋续集》,均为研究版本的参考书。辑刊有《士礼居丛书》,收书22种,大多数是他所藏较为罕见之书,并附有校勘记。一生与藏书家交往极多,有名者如孙从添、顾之逵、张燮、
评分当然知道与借出,此间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评分强烈谴责运送人员,书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书都被撞坏了。而且,这些书的库存量非常少。
评分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五大图书馆之一,所藏150万册古籍约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其中古籍善本书有160,000余册,15,000余种,珍稀品种和版本已超过5000种,在全国善本书收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这些善本书,主要包括原北京大学收藏的以皮高品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图书馆并入北大图书馆的以裘开明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以及1939年入藏的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藏书中之善本。长期以来,我馆所藏善本书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书本目录。1956年,在向达馆长主持下,内部编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上下册)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上中下三册),40年来,这两套目录一直和卡片目录共同使用。
评分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五大图书馆之一,所藏150万册古籍约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其中古籍善本书有160,000余册,15,000余种,珍稀品种和版本已超过5000种,在全国善本书收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这些善本书,主要包括原北京大学收藏的以皮高品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图书馆并入北大图书馆的以裘开明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以及1939年入藏的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藏书中之善本。长期以来,我馆所藏善本书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书本目录。1956年,在向达馆长主持下,内部编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上下册)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上中下三册),40年来,这两套目录一直和卡片目录共同使用。
评分是一个工具书,可以查找一下珍贵的古籍与版本。
评分黄丕烈(1763年—1825年),字绍武,号荛圃、荛夫,又号复翁,清江苏吴县人。
评分buocuouocuo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