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中国重撰

现代性:中国重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义华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性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转型
  • 历史哲学
  • 知识分子
  • 现代化
  • 中国现代史
  • 西方理论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ISBN:9787303091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75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就是现代性的中国重撰,同现代性本身的书写一样,是一个至今仍在持续之中,将来还将继续相当长时段的历史过程。
  现代性的中国书写和现代性的中国重撰,大致说来,经历着三个阶段: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书写与重撰,以劳动为核心的现代性书写与重撰,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性书写与重撰。这三个阶段既具有依次推进的历时性,又具有互相合作、互相依存、难以分割的同时性。这就是说,由以资本为核心到以劳动为核心再到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代表着现代性书写与重撰一步步深化,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必然归趋。但三者又不是在前一阶段结束之后方进入后一阶段的,后一阶段实际上早已孕育在前一阶段之中,当后一阶段到来时,前一阶段的现代性仍然在继续,成为后一阶段现代性的基础或补充,所以,这三个阶段,又可视为现代性发展中陆续展开的三个不同层面。主观地想跨越或避开第一阶段而直接进入第二或第三阶段,最终总是成为一出出乌托邦喜剧、悲剧或闹剧。
  现代性的书写和重撰,是13亿中国人正倾注全力,专心致志从事的事业。回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性核心观念形成和演进的历程,当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目录

第一编 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的世纪演绎
一、时间坐标上的演绎/3
二、外铄型的别样内涵/5
三、小农社会基础上民族主义的双重性/9
四、民族主义的新境界/14

清末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西学渊源
一、深厚的西学渊源/17
二、宏大的世界视野和历史意识/24
三、现代文明的自觉认同/28
四、对经济理论的密切关注/32
五、值得重视的军事学养/33

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新构建: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演讲
一、从族类观念到民族观念/36
二、天然力、政治力、经济力与民族问题本质/40
三、固有宗族、道德、智能、能力与近代民族精神/43
四、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48

民族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中国“国学”
一、“国学”一词的本土意义和日本演绎/51
二、清末国粹主义者国故论衡/56
三、尊孔与反孔斗争中的传统文化重估/62
四、国学的重新构建及其分野/66

民族文化共同体构建中的胡适“全盘西化论”
一、胡适因“全盘西化论”而死/77
二、本土文化建设之争中的“全盘西化论”/79
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反省/82

在文明转型和民族复兴中发现与创造:中国社会科学
百年视域和语境
一、一株参天大树/86
二、民族复兴中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88
三、文明转型中价值的提升/90
四、三次历史性飞跃/93
五、一支不可摧的中坚力量/97

第二编 国权与民权:近代国家意识的诞生
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形成
一、历史形成的中国和“中国”这一名称的历史
二、主权意识、民权意识与近代国家意
三、对国际霸权的抗击和中国的国际平等意识
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119

民主共和制的名与实
一、近代民主共和国家形态的构建及其变形/123
二、近代社会滞后与传统社会强固的双重制约/12G
三、政治重心的构建与政治整合的推进

民权与国权的两难定位:章太炎的国家观
一、人民主体的国家本质
二、“恢廓民权,限制元首”的构想/138
三、威权主义的悲剧结局/140
四、“联省自治”的困境/143
五、小农社会与现代文明由冲突走向衔接的曲折之路/145

“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两难定位: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
一、“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147
二、穆勒与卢梭
三、自由与专制

与民主主义较力的国家主义诸形态
一、世纪演化历程
二、国家主义理论与实践/169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政党作业
一、权威转换与革命党的历史使命/174
二、从两党制到一党制的政治造型/178
三、民主制与集中制的两难抉择/184

第三编 伦理,竞存与人的尊严

小农中国伦理本位的制礼作乐:《礼记》文化内涵
一、礼、礼治、礼学缘起
二、《礼记》论礼、礼治、礼教/196
三、《礼记》论制礼与作乐/200
四、伦理本位社会的新设计/208
五、论君子之德与化民成俗之道/216

生存斗争学说的中国演绎与兴替
一、生存斗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演绎/222
二、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变形与发酵/228
三、生存斗争学说的当代隆替/237

孙中山晚年对于生存斗争学说的批判
一、“雅癖达文之道”/240
二、“人类由以互助为原则”/248
三、“政治哲学的真谛”
四、两种社会哲学的世纪重评/259

致中和:一场和平进行的社会革命
一、正在和平进行的一场社会革命/263
二、无序、失衡、失范状态的烈度及根源
三、中华文明与新理性主义/268
四、走向现代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互动
第四编 人性、人权、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编 社会主义模式探究
第六编 现代性:反思与重撰
后记

精彩书摘

  由于清王朝堵塞了在中国原先政治体制内实现文明转型的通道,变传统国家形态为近代国家形态的政治转型,一下子被推到了中华文明转型的中心地位。原先的皇帝制度、宰辅制度为民主共和制度所取代。这一政治转型,促成了国家新的政治重心的建立和壮大,推动了国家和广大基层社会的整合,对于推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文明转型,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政治转型虽以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变迁为其背景,中国90%以上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长期仍继续停留于古代,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化都只在沿海、沿江、沿铁路线等一些地区及一部分领域内有一些发展,近代国家运行所必需的人人独立、平等、理性精神、法治和契约的权威等,都相当贫乏。这就导致在共和制国家运行中,宪法虚文化一一领袖权威常常压倒宪法权威,议会边缘化——权力制衡与权力监督名存实亡,国家全能化——国家主体与人民主体角色颠倒,国家承担了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职能,控制和掌握意识形态与精神生产的职能。小农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权力支配一切。政治权力的这种支配地位及其为特殊利益者所控制的传统,并没有因为清王朝覆亡、共和制度建立而结束。从传统政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走向真正的宪政体制权威化,国家权力有限化,国家管理专门化,国家决策透明化,主权在民制度化,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这一转型过程,至今也尚未完成。
  传统农业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是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一次全面变革。它是由手工劳动和驱使畜力转变为机器生产和使用蒸汽、电力及其他现代动力,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由狭隘的地域性联系转变为广泛、直接的世界性联系。与此相应,最大多数的劳动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从农村转向城市。这一转变,构成2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然而,20世纪的中国,又是中国传统社会农民运动周期性活跃的又一个高潮期,生活在传统生产方式中的广大农民所要求的,往往仍是相当传统的“打土豪,分田地”“吃大户,均贫富”,保护他们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前言/序言

  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以国权和民权所代表的近代国家意识、伦理、竞存和现代社会发展观念,人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是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五个主要方面。它们的缘起,它们的演进历程,以及它们的当代反思,是本书考察的对象。
  突出“中国重撰”,一是突出中国的主体性,二是突出现代性在中国的书写,从一开始就与“重撰”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撰”一词,源于法国对后现代主义作出全新界定的哲学家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86年他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所作的《重撰现代性》著名讲演,首创了这一概念。
  “重撰”二字,在利奥塔那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回归到起点”,对现代性的全过程重新加以审视;二是“深加工”,对于被先前事件及其意义所建构地蒙蔽了的东西加以发掘和深入恩考。
《现代性:中国重撰》图书简介 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既有“现代性”概念的简单复述或西方经验的移植,而是一次深入且审慎的“中国经验”的再审视与再定位。它旨在捕捉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张力、矛盾与创造性转化,拒绝将中国的发展简化为西方现代性叙事的线性延伸,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与社会结构中进行细致的剖析。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重撰”这一动词的实践性: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并描述一个在保持自身文化连续性的同时,又经历了剧烈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结构重塑的社会?这需要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进入到对复杂性、中间状态和本土能动性的考察之中。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连续——现代化的多重动力 第一章:晚清的“早期现代性”尝试与挫折 本章考察清末自强运动至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文化景观。不同于将此阶段视为对西方完全被动的接受,本章强调了内部精英群体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展现出的知识重构与制度创新努力。重点分析了在洋务运动中,传统士大夫阶层如何尝试将“技术理性”与“儒家伦理”进行嫁接的内在逻辑及其最终的困境。我们探讨了知识体系的断裂如何不仅源于外部冲击,也根植于内部对于“中国性”的焦虑与自我怀疑,尤其是对国家主权与文化身份之间关系的反复权衡。 第二章:革命与国家的构建——激进的断裂与潜在的连续 本章深入分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如何成为一种重塑现代性的独特动力。革命不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一场试图彻底重塑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乃至国民精神的宏大工程。此处,现代性的核心议题——效率、平等、民族国家——在中国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我们考察了集体主义精神如何被动员起来,以克服“一盘散沙”的困境,同时,这种对“整体性”的追求,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个体现代性的萌芽?本章尤其关注了早期国家建设中,对传统宗法结构和地方自治力量的清除与重组过程,揭示了革命的“现代性”面具下,隐藏的对旧有秩序的继承性或改造性。 第三部分:空间与物质的重塑——城市、乡村与景观的变迁 第三章:城市化中的“缝合”——都市空间与本土生活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种剧烈的空间重构。本章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发展,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效率的载体。我们分析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中独特的“单位制”与居住模式如何塑造了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边界。城市的扩张并非简单的复制西方模式,而是传统邻里关系、单位权力结构与现代建筑语言的复杂混合体。考察了城市景观中,新建筑与历史遗存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探讨了这种空间张力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 第四章:乡村的“双重在场”——农业的现代化与乡土的消逝 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在于其强大的乡村基础。本章探讨了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制度乃至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数亿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彻底重塑。我们关注了“剪刀差”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乡村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一方面作为工业化的“蓄水池”和劳动力输出地,另一方面又在文化和精神上保持的某种韧性或抵抗。分析了乡土文化基因在被边缘化和重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构建与流变——知识、个体与价值的重估 第五章:知识的谱系与“启蒙”的陷阱 “启蒙”在中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开端,而是一个反复遭遇、不断自我批判的过程。本章考察了自“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吸收西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我们探讨了科学与民主在本土语境下的接受难度,以及对“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两种极端路径的批判与超越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我改造”来实践其现代性理念,以及这种自我改造的伦理负担。 第六章:个体能动性与集体边界的协商 现代性通常以个体的觉醒为标志,但在中国情境下,个体的能动性往往需要在集体主义的框架下被定义和实现。本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如何催生了新的个体经济主体,但这种主体性是如何被制度和文化所规训和引导的。分析了消费主义的兴起、个人权利意识的增长,与社会对“和谐稳定”的持续强调之间的内在张力。我们研究了当代中国人如何在日益流动的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义家庭、友谊和自我实现的边界,寻找一种既不完全回归传统,又不完全迷失于绝对个人主义的生存之道。 第七章:时间感与历史的重构 不同于西方线性推进的现代性叙事,中国的历史感往往是螺旋上升的,充满了对过去的强烈回溯与展望。本章研究了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对历史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考察了“百年屈辱史”、“伟大复兴”等宏大叙事如何构建了中国独特的“目的论”历史观。同时,我们也关注个体生命史如何与国家历史交织,个体对时间速度(加速的现代化)的体验,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知,如何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特有的时间体验。 结论:重撰的意义——迈向一种“在地现代性”的可能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中国现代性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过程。它挑战了“西方中心”的假设,主张中国的发展轨迹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在地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承认了外部影响的必然性,但更强调了中国在吸收、转化和再创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主体性与制度创新力。本书呼吁,理解中国,必须深入其复杂性之中,去倾听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压制或忽略的声音,从而构建一个更具描述力和解释力的现代中国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设计上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与内容相呼应的克制美学。那些留白,那些不规则的章节分隔,都像是在暗示着某种被压抑的情感或被切断的联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日常现象的观察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比如,我开始留意到那些被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所吞噬的“缝隙”,并开始思考它们在记忆中的位置。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个体的经验层面,但这种拉回并非简单的回归田园,而是一种带着历史伤痕的审视。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盲目崇拜,揭示了每一个“前进”背后所付出的隐性代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深度的精神淬火,让人在体验了思想的洗礼之后,带着更清醒的目光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是冷峻而又充满诗意的,两者达到了奇异的平衡。它探讨的主题无疑是沉重的,涉及到身份的构建、历史的重量、以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异化,但作者却总能在最冰冷的数据和最坚硬的结构中,挖掘出柔软的人性触角。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正在运转的精密仪器旁边,既惊叹于它的复杂和高效,又隐隐担忧着其中某个微小零件的松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安慰性的结论,这很好,因为生活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与困惑,它不负责解答,只负责提出更深刻、更尖锐的问题。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疑惑被激发出来,这正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显然不是为寻求轻松娱乐的读者准备的。开篇的几页我就被一些晦涩的术语和跳跃性的思维方式“绊”了一下,但一旦坚持下来,那种回报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概念的固有认知。作者似乎在刻意打破既有的范式,用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方式去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框架。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时的那种游移不定、暧昧不明的态度,这与许多高举宏大叙事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更倾向于捕捉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微不足道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这种对“边缘”的关注,构建了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阅读距离,让人在保持批判性审视的同时,又忍不住被卷入其中。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脑海里回荡的不是某个明确的结论,而是一种深刻的、挥之不去的“感受”。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吧——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直击心灵深处的共鸣。书中的意象运用极其大胆且富有张力,例如某些关于城市边缘、被遗忘的角落的描绘,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像是某种社会心理状态的隐喻。我仿佛能闻到那些场景中的尘土味,听到那些沉默中的低语。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把握也相当独特,过去、现在、未来似乎在某些瞬间交叠、重叠,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复调结构。这种结构要求读者放下习惯的线性思维,去接受一种更具循环性和碎片化的理解模式。阅读的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一种在破碎中寻求整体的努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这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的、充满隐喻的片段,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思想空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行走,每踏出一步,眼前的景象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提供清晰的论点和强有力的证据链,反而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体验。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地去揣摩字里行间那些未尽之言。有些段落的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回响和哲学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语言的精妙运用,那些精心挑选的词汇,仿佛带着古老的重量,又闪烁着现代的锋芒,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探险。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更像是需要放在床头,在深夜里,伴着一杯热茶,慢慢品味的珍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