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里布的柏柏儿人与他者 超越部落和国家

马格里布的柏柏儿人与他者 超越部落和国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凯瑟琳·E·霍夫曼,苏珊·吉尔森·米勒 编,黄慧 译
图书标签:
  • 柏柏尔人
  • 马格里布
  • 身份认同
  • 文化接触
  • 族群关系
  • 社会人类学
  • 北非
  • 他者
  • 部落
  • 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3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243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非洲、坦赞铁路、


编辑推荐

  "“差异”与“认同”
  ——关于《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与他者 跨越部落和国家》
  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一地区,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该词在古代原指阿特拉斯山脉至地中海海岸之间的地区,有时也包括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部分地区,后逐渐成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代称。该地区传统上受地中海和阿拉伯文明影响,同时也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19世纪末,该地区绝大部分成为法国殖民地,其余部分落入西班牙手中。今日,除休达和梅利利亚两个地区尚属于西班牙外,其他地区均已合并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当它以一个专有地理名称出现时,历史上是对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统称。“大马格里布国家”则是增加了毛里塔尼亚和利比亚。这五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属于马格里布国家。
  柏柏尔人是非洲北部说柏柏尔语的古老民族,包含了很多文化习俗相似的部族。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与他者 跨越部落和国家》一书是对马格里布地区柏柏尔族群的研究论文集,将柏柏尔人放在身份认定、忠诚和亲缘性的多极视野之中进行观察。
  北非国家独立后很快就设立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来取代法语(利比亚是例外)。今天用阿拉伯语取代法语的过程依然在进行。大多数柏柏尔人必须学和懂阿拉伯语,他们在学校和大学里无法使用他们的母语。长时间里这些国家的政府忽视或者故意缩小柏柏尔文化的存在及其文化的特殊性。但是随着政治气候的宽松,在有些国家情况有所好转。特别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改变了它们的政策,阿尔及利亚将自己定义为“阿拉伯人的和柏柏尔人的穆斯林国家”。
  在阿尔及利亚,柏柏尔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之一,在一些柏柏尔人居住区里它是学校里的必修语言。在摩洛哥,柏柏尔语虽然不是官方语言,但在全国是必修语言。
  这些变化体现出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积极属性,对少数族群的文化差异予以包容,更容易使少数族群产生国家认同。如何看待马格里布国家中柏柏尔认同与更宽泛的民族认同之间兼容和冲突的程度上的差异,《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与他者 跨越部落和国家》一书提供了更多的新鲜视角。
  “他者”点出了柏柏尔人群体对国家认同的思考,“跨越”则说出了在全球化大潮下当旧题材被持续而活跃地再创造、新事物被发明的时候,界限模糊了,对象融合了,文化实践的市场化使“与众不同”重新受到鼓励。"

内容简介

  《马格里布的柏柏儿人与他者:跨越部落和国家》共收录了9篇关于北非柏柏尔人问题的论文。9篇论文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围绕着柏柏尔人在北非的历史经历与现实境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论文涉及了北非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的历史关系,当代北非柏柏尔人问题在本地、国内和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以及北非柏柏尔主义者通过艺术来表达文化认同的尝试等内容。论文的作者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学术经历,论文的背景资料包括了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文。该论文集是国际学术界柏柏尔人问题研究较为前沿的学术成果,可以为我国的北非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简介

  凯瑟琳·E·霍夫曼(Katherine E. Hoffman),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副教授,著有《我们共享墙垣:柏柏尔摩洛哥的语言、土地和性别》,担任《语言人类学杂志》副编辑。

  苏珊·吉尔森·米勒(Susan Gilson Miller),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副教授,著有《地中海穆斯林城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和记忆》(与建筑师毛罗?伯塔格宁(Mauro Bertaggnin)合编)。


目录

出版说明
致谢
前言
凯瑟琳·E·霍夫曼
苏珊·吉尔森·米勒
第一部分来源和方法
第一章异端和救赎的历史:阿拉伯人、柏柏
尔人、共同体和国家
詹姆斯·麦克道格尔
第二章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区别的内部断裂:
从殖民实践到后民族的当务之急
凯瑟琳·E·霍夫曼
第三章马赫赞柏柏尔人:前殖民时代摩洛哥的
融合之路
穆罕默德·曼苏尔第二部分实践:本地的、本国的和国际的
第四章跨国柏柏尔主义的本地维度:摩洛哥东
南部的种族政治、土地权和文化激进主义
保罗·A·西维斯坦
第五章受审的伊马齐根:阿尔及利亚的人权和
柏柏尔认同,
简·E·古德曼
第六章从家开始的全球化:童工和大阿特拉斯山
家庭
戴维·克劳福德第三部分表征的多样性
第七章北非的"努米底亚"起源
穆赫塔尔·卡姆布
第八章马格里布"最早的艺术":
布利码头博物馆的柏柏尔文化展
丽莎·博纳塞克
第九章解构柏柏尔艺术史:
部落制、母系制和原始的新石器时代
辛西娅·贝克
作者简介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来源和方法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与他者:超越部落和国家
  第一部分来源和方法第一章异端和救赎的历史:
  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共同体和国家詹姆斯?麦克道格尔这段历史或许只是异端学……诚然,在整个北非史上,人们可能常常被贴上“清教徒”或“异端”、“游牧民”或“定居农民”、“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的标签。引言来自雅克?贝却《什么是一个北非‘部落’?》注释,收录在《马格里布:历史与社会》,阿尔及尔,国家出版发行公司,1974年。在大多数关于马格里布历史的叙述中,“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都是逻辑上和年代顺序排列上的主要类别。他们处于历史之前,出现在历史的开端,并穿越了历史;他们是权威维护和权利主张的基础;他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的一个恒定因素和解释机制。“阿拉伯—柏柏尔”对抗常常被视为造成马格里布历史兴衰或周期性停滞的诸多涵盖了他者或与他者相互关联的双重机制之一。关于阿拉伯人—柏柏尔人二分法在19世纪与定居性、乡村性和城市性有关的社会学中的作用,参见,卡迈尔?沙考《阿拉伯城市/柏柏尔城市:考古学分类》,参见,伊莲?克劳德?哈瓦德(Hélène Claudot-Hawad),《柏柏尔人还是阿拉伯人?专家们的探戈舞》,普罗旺斯埃克斯,南方出版社,2006年。这本书的其它研究提供了关于柏柏尔社会研究的更普遍的多角度、批判性再思考。族群性因此被作为一个基本的、具有因果关系的类别被写进了马格里布历史,这是基于生物学上的“人种”(归功于科学)、生活方式和住所、语言和文化实践,或是(政治上假定的)血亲、起源、家以及习俗的共同体。法国学者德斯拉纳(de Slane)是这一实践具有影响力的早期代表人物。19世纪中期,他在翻译旨在将遭遇了阿拉伯人的北非人纳入全人类更普遍的历史中的《伊本?赫勒敦历史》时,选择了“柏柏尔人历史”(L�餒istoire des Berberes)作为标题。《柏柏尔人历史》(四卷本),巴黎:古特尔出版社,1927年,(两卷本,阿尔及尔,政府印务出版社,1847年。)1520世纪70年代早期,盖尔纳和米库德在记录“北非从部落到民族”的变迁时也如法炮制。他们认为,这种变迁由国家形成过程的现代化所定义,这一过程面临着“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原始的联系和冲突。厄内斯特?盖尔纳、查尔斯?A?米库德:《北非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从部落到国家》,伦敦:达克沃斯出版社,1973年。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作为(阿拉伯伊斯兰)主权和自我意识恢复而被写就的民族主义历史,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阿马齐格复兴运动的叙述,都使用了同样的术语。当时的阿马齐格复兴运动被视为要求恢复阿马齐格人历史地位的少数族群运动。
  族群分类的实践——根据文化和语言的共性及差异而进行的社会群体分类——有着自己的历史。由这种实践所产生的分类在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共同体的自我定义中“归化”,因此获得了社会的组织力量和自身的政治潜力,但它们不能被视为跨越历史的常量。北非族群性的历史被视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之间预先存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冲突,也可能是相互合作,还可能是一方盖过了另一方。这种北非族群性的历史引发了一些错误的问题。对于历史的改变或延续而言,它作为一种解释性的手段并不比其他永恒的成对概念,例如“定居农民和游牧民”、“清教徒和异端”更有效。此外,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把族群性看作存在于群体间的亲属边界被偶然地连接起来的结果。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波士顿:利特尔&布朗出版社,1969年。更有效的是,我们或许可以不把族群性当作“原始的”,或者不按照弗雷德里克?巴斯所建议的那样做,而将它视为处于历史变化中的自我叙事话语和实践,并且发生在社会竞争、为获得承认和地位的斗争以及主张合法主权的归属性命名之中。在这里我赞同安东尼?科恩(Anthony Cohen),应当将群体和个人认同的构建描述为“自我意识”,而非仅仅与之相关,尽管相对科恩的“核心自我”,我更欣赏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对认同的叙事构建。安东尼?P?科恩,《自我意识:另一种认同人类学》(Self Consciousness:An Alternative Anthropology of Identity),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4年;利科:《叙事认同》(Narrative Identity),收录在戴维?伍德(David Wood)编,《关于保罗?利科:叙事和解读》(On Paul Ricoeur: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on),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1年。关于社会斗争和政治竞争中的群体形成,参见,皮埃尔?布迪厄,《群体的社会空间及起源》(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载《社会科学信息》24(2),1985年,第195~220页。关于最近的阿马齐格/柏柏尔自我叙事调动本地性话语和人权的跨国话语的讨论,参见,苏珊?希尔尤姆维克斯(Susan Slyomovics),《自决与自我定义:以摩洛哥为例》(Self�睤etermination as Self�睤efinition:The Case of Morocco),收录在赫斯特?汉纳姆(Hurst Hannum)、艾琳?巴比特(Eileen Babbit)编,《自决谈判》(Negotiating Self�睤etermination),马里兰州兰哈姆:列克星敦出版社,2005年。本章的论断是,我们应当对作为分析术语的和自我命名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进行重新审视,以寻求对马格里布历史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比通常机械地将这些术语当作永恒的族群二元论来使用所产生的理解更细致入微。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修复”一种凝练的柏柏尔认同。自马格里布国家通过阿拉伯穆斯林的“民族认同”实现独立以来,这种认同一直遭到压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民族认同”中,“柏柏尔主义”是一种异端和倒退的宗派主义。阿马齐格文化、语言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官方化、系统化和获得资助并不意味着柏柏尔认同获得了最终的救赎,阿马齐格高级委员会(HCA)于1995年在阿尔及利亚建立。2001年,摩洛哥建立了皇家阿马齐格文化研究所(IRCAM),两者都肩负着在学校开展柏柏尔语/塔马齐格特语教学的职责。而是对它作为马格里布社会文化现实的一个合法组成部分的迟到的承认。它更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的对文化自我定义、政治共同体构想以及国家主张之间关系的再安排。本章将要指出的是,这种关系使它自己成为研究的焦点。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幽影与记忆的重塑:二十世纪中叶北非社会的文化转型研究 著者: [请自行填写] 出版社: [请自行填写] 出版年份: [请自行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一个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北非地区(主要涵盖马格里布的西部与中部,即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在殖民体系瓦解与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文化、社会与心理重塑。研究避开了对单一民族群体或部落史的传统叙事框架,转而关注“现代性”的冲击如何渗透并重新定义了该地区知识分子、城市精英以及传统社群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边界。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旨在揭示在旧有伊斯兰权威衰微与欧洲现代性话语强势介入的夹缝中,北非社会如何艰难地进行身份认同的“重新编码”。 --- 第一部分:殖民遗产的结构性张力 本部分致力于解析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留下的复杂结构性遗产,尤其关注其在社会空间与知识生产领域的影响。殖民主义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征服,更是一场对当地历史书写和文化分类的权力重塑。 一、城市空间的异化与重构: 研究聚焦于殖民当局刻意设计的“新城”与传统“麦地那”之间的物理与象征性隔离。探讨了这种空间分离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与文化鸿沟,并分析了战后独立进程中,城市规划者在试图“修复”或“现代化”这些被殖民强行分割的空间时所遭遇的内在矛盾。分析涉及现代主义建筑对伊斯兰传统建筑原则的挑战与妥协。 二、知识生产的权力转移: 详细考察了殖民地教育系统如何系统性地培养了一批受欧洲启蒙思想熏陶的本土知识精英。重点分析了这些精英在独立前后,如何从原先的“辅助者”角色转变为民族叙事的“定义者”。研究辨析了他们对本土传统知识(如苏菲教团的教义、民间文学)的摒弃、重估与选择性挪用,并探讨了这种知识生产的“殖民后遗症”。 三、法律与身份的断裂: 深入对比了殖民时期引入的欧洲法律体系(如民法)与传统伊斯兰教法(Shari'a)在家庭法、财产继承权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分析了独立国家在制定新宪法时,如何在世俗化要求、伊斯兰复兴思潮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之间进行的政治权衡,以及这些权衡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的长期影响。 --- 第二部分:语言的战场与文化主权的争取 语言被视为文化主权斗争的核心战场。本部分细致地描绘了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方言(塔马齐格特语)以及法语在公共领域中的角力,并探讨了这种语言权力结构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一、法语的持续性诱惑与排斥: 分析了在独立初期,法语作为行政、高等教育和国际交往的“中介语言”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对本土知识分子的双重束缚——既是进入现代世界的钥匙,又是切断与广大民众联系的壁垒。通过分析战后知识分子的书信与回忆录,揭示了他们在使用法语进行反殖民论述时,所承受的内在身份分裂感。 二、阿拉伯语的“国家化”: 考察了国家层面推动阿拉伯语“纯洁化”和“标准化”的运动,旨在将其塑造成统一民族国家的官方象征。研究对比了标准阿拉伯语(MSA)与各地口语之间的鸿沟,并探讨了国家对口语的压制或忽视,在某些地区引发的文化疏离感。 三、口述传统的危机与复兴: 探讨了在印刷文化和国家教育的推广下,依赖于口头传承的民间叙事、诗歌和地方历史的消亡趋势。同时,也捕捉到在特定知识群体中,试图通过田野调查或文学重构的方式,抢救和激活这些被边缘化的声音的努力。 --- 第三部分:城市群体的多元性与“公民”概念的萌芽 本部分将视角从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向城市内部的日常生活,关注新兴的工人阶层、女性群体以及受现代教育影响的市民阶层,如何开始构建一套不同于传统部落或宗教规范的“公民”身份认同。 一、现代性塑造的城市主体: 分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家庭结构和社群关系造成的冲击。重点研究了工会运动、世俗化青年组织等新型社会动员形式,如何为个体提供了脱离血缘纽带的新的归属感。 二、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 详细考察了在教育普及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增加背景下,北非女性在法律、家庭和公共空间中身份的复杂变化。研究探讨了女性知识分子如何运用新兴的女性主义论述,挑战父权制结构,并尝试在传统伊斯兰规范与西方现代自由观念之间寻找立足点。 三、流动的社会网络: 研究了战后移民现象对城市内部文化景观的影响,特别是来自乡村地区的迁入者与既有的城市精英群体之间的张力。分析了咖啡馆、公共澡堂、体育俱乐部等新型公共场所,如何成为不同社会群体进行身份展示和文化交流的“中立地带”。 --- 第四部分:伊斯兰精神的世俗化张力与保守的抵抗 本部分处理了现代性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挑战,即伊斯兰信仰在面对科学、理性与世俗治理时所发生的深刻内部演变。 一、伊斯兰思想的现代转型: 深入分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改革派伊斯兰思想(如萨拉菲主义、现代主义解读)如何试图将伊斯兰教义与现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成就进行调和。考察了这些思想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吸纳或批判。 二、传统宗教权威的衰落与政治化: 考察了苏菲教团、乌理玛(宗教法学家)等传统权威在殖民压力和民族国家集权化过程中的权力流失。同时,也揭示了这些机构如何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往往是抵抗性的形式,融入到后殖民政治的边缘地带。 三、保守主义的回潮与民族主义的融合: 探讨了在对西方文化过度渗透的反思中,一股强调“回归本源”的保守文化运动如何兴起,以及它如何在民族主义叙事中被巧妙地编织进来,以巩固新的国家认同。 --- 第五部分:记忆的政治学与未来的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后殖民时代,对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及其政治后果进行反思。 一、纪念碑与历史的公共展示: 分析了独立后,国家如何通过官方庆典、教科书修订和公共纪念碑的设立,来“净化”殖民历史,并构建一套单一的、英雄主义的民族起源故事。 二、私人记忆与官方历史的分歧: 比较了官方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裂隙。通过对私人日记和口述史料的梳理,揭示了在殖民终结后,许多“未被看见”的群体(如殖民地军队中的士兵、被遗忘的抵抗者)的记忆如何被排除在国家主流叙事之外。 三、迈向后民族主义的思索: 结论部分提出,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化转型,虽然成功地建立了民族国家,但也留下了深刻的身份认同困境。本书最终思考了如何在承认地方性、多元性和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未来。 --- 本书通过对文化、知识、语言和社会空间等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多层次的北非历史图景,展现该地区在面对全球现代性浪潮时,内部所经历的剧烈而又充满创造性的文化重塑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跨越”这一动作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时间维度上对传统与现代鸿沟的弥合尝试,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对“部落主义”与“民族主义”二元对立的消解。作者似乎在暗示,对于马格里布的柏柏儿人而言,身份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在“部落的忠诚度”、“地方性的信仰体系”和“更宏大的国家或泛区域认同”之间进行调适和重组的流动场域。这种复杂的身份政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富有弹性。书中对不同时期外部干预(无论是奥斯曼帝国的影响还是法国殖民统治)如何被这些社群选择性地吸收或拒绝的分析,展示了一种令人叹服的文化免疫力。它教导我们,理解一个群体,必须从他们自身定义的限制和可能性中去出发,而不是用我们预设的现代性模板去套用。

评分

全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逻辑无疑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充斥着晦涩的理论术语,反而更像是一场由一系列田野观察和历史片段串联起来的、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种关于“边缘”如何形塑“中心”的深刻反思。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地方知识的搜集上,那些关于口头传统、仪式行为以及社会组织原则的细致描述,为理解柏柏儿人对“秩序”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非国家空间”的探讨,即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渗透或被有效抵御的区域内,社会如何自发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模式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气候变化、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外部政治压力的增减而动态调整。这种强调过程而非终点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现实关怀度,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熟悉的现代国家模式是否真的是唯一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

评分

这本关于马格里布地区柏柏儿人的著作,以其广博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跨越部落界限与国家叙事之外的社会图景。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传统的人类学或历史学对“柏柏儿人”的简单标签化,而是致力于挖掘他们在北非这片复杂土地上,如何与周遭环境、权力结构以及自我身份进行持续的对话与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他者”概念的解构,它不仅仅指外部的阿拉伯殖民者或是欧洲帝国主义者,更深入到柏柏儿社群内部,那些因地理隔离、宗教派别乃至经济地位差异而产生的内在“他者化”现象。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人物和社群的形象立体丰满,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带入到那些古老的山村或炎热的沙漠边缘,去感受那种在流动性与固守传统之间拉扯的日常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民族志研究的既有期待,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社会形态如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努力保持其微妙的能动性与韧性。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是值得称道的。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探究与富有感染力的记叙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生活习俗时,流露出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切尊重,而非居高临下的审视。特别是对柏柏儿语言(或者说语言群体)在身份认同构建中的核心作用的论述,简直是精彩绝伦。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抵抗文化同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穿插的访谈片段,带着地方口音的真实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分析立刻变得有血有肉。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土地、氏族和信仰的依恋。这种对具体经验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论点充满了说服力,它迫使我们超越那些标签化的刻板印象,真正去倾听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发出自己声音的社群。

评分

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巧妙地将微观的社会单元与宏观的区域政治经济联系起来,使人不得不关注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基础设施”——例如水权分配、牧场管理以及季节性迁徙路线的权力斗争。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运作,恰恰是维系社群生存和抵抗外部剥削的关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关于“柏柏儿人未来走向”的断言,而是展示了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如何利用国家政策的缝隙,如何在跨国移民的浪潮中重塑其社会网络。这种对“能见度”与“隐形权力”之间关系的探讨,极富当代意义。它提醒我们,理解区域社会动力学,必须深入到那些在地化、非正式化的权力运作层面去探究,那里往往蕴藏着真正的历史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