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倚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它是实用的,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都依靠它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它又是超实用的,历来论书者往往强调书家淡泊无为的心态和超乎名利的品格。
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如果以书法与绘画相比较,绘画直接取法于自然和生活,它通过图像来再现真实,绘画的重要原则是逼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抒情写意。而书法的象形意义已不再是模仿和再现文字意义所代表的物象,而是指书法创作中表现了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美感,正如人们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惊沙孤蓬和夏云奇峰以及公主与担夫争路、公孙大娘的舞蹈之中悟通了书法;相反,人们在书法作品中也看到了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起自魏晋之间的书势赞与后人大量以各种自然景观比喻书法的诗文作品就是更好的证明。因而书法的魅力不在表现真实的物象,而在图像所造成的美感以及由此而体现的韵味意趣,故它比绘画更具有含蓄深蕴之美,更直接地展现作者的心灵气质与审美趣尚。
王镇远,1949年生于上海。十年动乱期间,从桐城叶葱奇先生学习古代文史。1982年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后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并研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1992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讲学,遂定居于新西兰。著述有《桐城派》、《两晋南北朝诗歌选》、《清代诗歌选》、《剑气箫心》、《朱彝尊诗词选注》、《姚鼐文选》、《桐城兰家文赏析》、《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部分)等。自幼酷爱书法,治学之外临池不断。本书为其二十年前所撰的一部系统的中国书法理论史,资料翔实,持论公允,出版后颇得好评。此次校订重版,以广流传。
序
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汉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扬雄的“心画”说
第二节 许慎的“象形”说
第三节 崔瑗的《草书势》
第四节 赵壹的《非草书》
第五节 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
第二章 魏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钟繇的“用笔”与“流美”论
第二节 西晋的书势论
第三节 王羲之的前驱:卫铄与王廙
第四节 王羲之尚意的书法美学思想
第三章 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
第二节 虞稣的论二王书法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创作论
第四节 萧衍及其臣僚的书论
第五节 庾肩吾的《书品》
第六节 庾元威的“得法”、“得体”论
第七节 北朝的书论:王情、江式、颜之推
第二编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隋与初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隋代书论的代表:智永、智果
第二节 “唐人尚法”的典型:欧阳询
第三节 王羲之的继承者:李世民与虞世南
第四节 李嗣真的提倡“逸品”
第五节 孙过庭《书谱》
第二章 盛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代表:张怀瑾
第二节 道家崇尚自然的体现:《述书赋》
第三节 意象的崇拜者:李阳冰、张旭、蔡希综
第四节 清真与瘦硬:李白、杜甫的书论
第三章 中唐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雄媚与务实:徐浩、颜真卿的书论
第二节 狂逸个性的表现:怀素及其他
第三节 笔法论的代表:李华、徐踌、韩方明
第四节 儒家人世精神的代表:韩愈
第五节 对于书法地位的再认识: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四章 晚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
第二节 笔法论的延续:林蕴、卢携、陆希声、李煜
第三节 禅意识的渗透:贯休、亚栖、菩光、吴融
第四节 徘徊于儒佛之间:司空图
第五节 晚唐的书体论:唐玄度、韦续
第三编 宋元时期
第一章 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学书为乐与嗜古尚法:欧阳修的书论
第二节 蔡襄以“神气”为核心的论书主张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体现:朱长文及其《续书断》
第四节 道家艺术观的体现:苏轼书论
第五节 黄庭坚的以禅论书
第六节 米芾的“真趣”论
第七节 苏门的书论:晁补之、秦观、张未
第八节 李之仪的“神遇”论
第九节 黄伯思的尚古守法论
第十节 董迪的笔意论
第十一节 《宣和书谱》的书论思想
第二章 南宋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赵构的趣味说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书论:朱熹、张栻、魏了翁
第三节 陈槱的“神气”论
第四节 姜夔的《续书谱》
第五节 第一部系统的书法史:陈思的《书小史》
第六节 “心画”说的再现:岳珂的书论
第七节 赵孟坚的宗唐说
第三章 元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赵孟频的崇尚魏晋
第二节 重法的祈尚:韩性、袁桷、虞集
第三节 《衍极》的书论思想
第四节 陈绎曾的以法求变论
第四编 明清时期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书史会要》的书论思想
第二节 解缙的“工夫精熟”论
第三节 绳墨中之逸趣:祝允明、文徵明的书论
第四节 丰坊的《书诀》
第五节 风韵与婉媚:杨慎的书法美学
第六节 何良俊的以晋法为本
第七节 徐渭的“媚胜”说
第八节 王世贞的标举“古雅
第九节 孙鑛的“天趣”论
第十节 《书法稚言》的中和思想
第十一节 汤临初的“形势”论
第二章 晚明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巧妙与古淡:董其昌的书法美学
第二节 赵宦光的《寒山帚谈》
第三节 李日华的“性灵”说
第四节 黄道周的书品论
第五节 《石墨镌华》与《金石史》
第三章 清初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宋曹的“布置”与“神采”论
第二节 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
第三节 冯班的“本领”说
第四节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第五节 笪重光的《书筏》
第六节 汉隶的重新认识:顾炎武、王宏撰、朱彝尊、万经
第七节 姜宸英的“神明”说
第四章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北朝占法的再发现:陈奕禧、何焯
第二节 王澍的书法理论
第三节 蒋衡、蒋骥的书论
第四节 对董其昌书法的崇拜:张照的书论
第五节 传统的叛逆者:郑板桥
第六节 梁同书的“不似而似”论
第七节 程瑶田的阴阳虚实论
第八节 王文治的“品韵”论
第九节 翁方纲的庸人楷书论
第十节 梁嶙的论执笔法
第十一节 汉学风气下对书史的再认识:钱泳的书论
第十二节 杨凝式之再发现:吴德旋的书论
第五章 晚清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第二节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第三节 刘熙载的《书概》
第四节 周星莲与朱和羹
第五节 沈曾植之融合南北书派
第六节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重版后记
本书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倚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它是实用的,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都依靠它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它又是超实用的,历来论书者往往强调书家淡泊无为的心态和超乎名利的品格。
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如果以书法与绘画相比较,绘画直接取法于自然和生活,它通过图像来再现真实,绘画的重要原则是逼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抒情写意。而书法的象形意义已不再是模仿和再现文字意义所代表的物象,而是指书法创作中表现了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美感,正如人们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惊沙孤蓬和夏云奇峰以及公主与担夫争路、公孙大娘的舞蹈之中悟通了书法;相反,人们在书法作品中也看到了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起自魏晋之间的书势赞与后人大量以各种自然景观比喻书法的诗文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因而书法的魅力不在表现真实的物象,而在图像所造成的美感以及由此而体现的韵味意趣,故它比绘画更具有含蓄深蕴之美,更直接地展现作者的心灵气质与审美趣尚。
如果以书法与诗文创作相比较,则诗文的媒介手段取自文字的意义,而书法则主要凭藉文字的形态。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静而有力的美感,硬壳包裹着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如玉,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体选择上似乎下足了功夫,既有传统书法的古朴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配图上的用心,那些高清的拓片和碑帖摹本,细节毕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笔法的精妙之处。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版,就已经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无穷魅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书风流变的论述,绝非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深入剖析,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那些抽象的“中和”、“骨力”、“气韵”等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那段风云激荡的艺术长河之中,亲眼目睹那些书法大师们如何挥毫泼墨,铸就千古风范。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视觉到触觉,都是一种享受,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冷门或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书体和时期的关注,展现了作者非凡的视野和包容性。它不仅仅聚焦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二王”或“唐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同样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环节。比如,对早期官方文书(如函件、簿册)中隶书和楷书的实用性发展脉络的梳理,或者对元代赵孟頫在复古浪潮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的多面性剖析,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有意将目光投向了“地方性”的书法实践,而非一味强调中央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标准,这对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去中心化的书法图景至关重要。它让读者明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使用场景中的多元化和适应性,这是一种真正面向全貌的、极具学术责任感的历史书写。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世界里,最大的感受是其逻辑的严谨性和论证的彻底性。作者的知识储备显然是惊人的,他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实或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比如他对“书写性与审美性”这对矛盾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衡分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对早期文字载体的演变,例如甲骨文、金文向秦汉篆隶的过渡,描述得极其细致入微,甚至涉及到当时书写工具的材料特性如何反作用于笔法和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于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审美转向及其对书法风格的决定性影响的探讨,简直是一场精彩的社会文化史的速写,让你明白,笔下的每一个捺和提,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和士人情怀,绝非孤立的技法训练可以完全概括,让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提升到了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是带着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它既不矫揉造作地追求晦涩的文言腔调,也不流于通俗读物的轻佻与肤浅,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学者的克制与诗人的激情并存的状态。读起来,你会感受到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力量,仿佛作者正亲自坐在你身旁,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讲解那些深奥的理论。特别是当他引用古代文献或评论家的话语时,那种引述的精准度和恰当性,显示出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对唐代颜真卿书法“忠义之气”的刻画,或者对宋代文人书风“意趣胜于法度”的阐释,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门槛。对于一个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种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引路人。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理论史”的初始预期。原以为会是教科书式的梳理和归纳,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问题导向型”的学术探索。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谁在什么时代写了什么”,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动因?”。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帖学”与“碑学”的百年争论,其分析角度之新颖,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不仅梳理了碑帖两派的流变,更从清代中后期士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民间审美力量的崛起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将这场看似单纯的艺术流派之争,提升到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变迁的高度来审视,视角宏大而犀利。这种深挖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治学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批判性思维,读完后,你对书法史的认知会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评分非常满意,慢慢看
评分挺好的,,,,, ,,,,,,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一读!很好!
评分挺好
评分配图较少,
评分还没看呢,内容很丰富呵。
评分书很好
评分好高好高好好照顾自己的事情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评分包装精美,文字清晰,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