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基础: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
理念:推广应用型、设计型教育模式
特点:定位准确、立体开发,案例教学、实操训练,创新思维、品牌塑造
作者:精品课程一线主讲教授
编委: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著名专家
欣慰:列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目前,市面上有关室内设计的书籍很多,但大多都是涉及各种设计成果的展示和一些内容重复、甚至抄袭的教科书籍。这些书籍印刷得越来越精美,图片的选择及相关文字说明的版式也越来越有现代感。本书是关于介绍“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用书,书中除涵盖一般室内设计的内容、范畴和技术手段外,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对环境生态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对环保性和生态性的设计,并从哲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空间的多维度性和形态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该书适应于多层次的阅读对象,尤其某些章节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门编写的,希望能给大学本科生以上的教学实践增添些许色彩。 同时,本书通过对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比较性研究,探讨了未来建筑和室内艺术设计的一般结构特征和形态概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第二节 设计的本质与艺术
第三节 设计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人”的需求
第五节 系统的设计观
第二章 室内设计系统
第一节 室内空间的性质
第二节 室内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室内空间的类型与设计原则
一、住宅空间
二、商业空间
三、办公空间
四、学生作业
第四节 室内设计系统
一、室内空间设计
二、室内装饰设计
三、室内家具设计
四、室内照明设计
五、室内陈设设计
六、室内景观设计
七、室内结构与构造设计
第三章 室内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 目标系统法设计
第二节 设计的方法与程序
一、设计程序的阶段性
二、设计目标的锁定
三、语言转换的技巧
四、设计的表达手段
第四章 设计的创作技术
第一节 关于设计美学的几点思考
一、审美的感知
二、审美的梯级理论
第二节 设计的前期交流
一、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纠偏
第三节 设计经济评估
第四节 可持续性设计概念
第五节 项目策划先行
第六节 互动设计
第七节 设计的语言
第五章 室内设计的实践
第一节 设计案例1:武汉市新时代商务中心室内设计
第二节 设计案例2:大学生创业中心策划与设计
一、示范作业——“青年设计联盟”
二、“青年设计联盟”学生优秀作业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室内外生活空间的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率先在原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Speciality of artistic design for enviroment),从而掀开了艺术设计飞速发展的一页。
自环境艺术设计诞生之日起,这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型学科就处于激烈的争辩中心。
前言/序言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持续增长,这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超速发展。据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短短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中国继计算机专业后的高等院校第二大专业。经历了数量的快速发展之后,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所说:“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学为本;教学大计,教材为本。”尽快完善学科建设,确立科学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编写质量高、系统性强的规划教材,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水平,使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根据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由国家精品课程相关负责人牵头,组织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著名专家及各校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开发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精品教程”。专家们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深入研讨了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研究了大量已出版的艺术设计教材,就怎样形成体系完整、定位清晰、使用方便、质量上乘的艺术设计教材达成了以下共识。
1.艺术设计教育首先应依据设计学科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建构良好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基本的求解问题方法,并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达到培养基本能力(含创新能力和技能)、基本素质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设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思想,从而造就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设计人才。
2.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突出鲜明的设计观念,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探索适应21世纪应用型、设计型人才需求的基础教育模式。
3.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要大批应用型设计人才,因此教材编写应力求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突出实用性。
4.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劳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案例式教学加以分析和启发,使学生了解设计程序和艺术设计的特殊性,从而掌握其规律,在设计中发挥创造精神。
《室内设计的光影律动与空间叙事》 引言 空间,是承载生活,塑造体验的无形画布。在室内设计领域,我们并非仅仅堆砌建材,而是以人为中心,运用光影、材质、色彩、线条和形式,编织出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叙事。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室内设计的核心奥秘,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艺术原理与人文关怀,超越基础的技法层面,触及设计的灵魂。我们不满足于“好看”的表象,而是追求“有意义”的空间。 第一章:光影的雕塑力——空间的情感催化剂 光,是室内设计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它不仅仅是照亮空间的功能性需求,更是塑造空间氛围、引导视线、定义情感的主导者。本章将从自然光与人工光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入剖析不同光源的特性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自然光的艺术: 探讨窗户的设计、遮阳系统、采光井等如何最大化地引入和控制自然光。我们将分析一天中不同时段光线变化的微妙之处,以及不同季节光照强度与角度对室内环境产生的独特氛围。例如,清晨柔和的散射光如何在卧室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而午后斜射的阳光如何在客厅投下温暖而富有层次的光影,为空间增添戏剧性。我们还将研究如何利用建筑自身的朝向和布局,实现对自然光的最佳利用,创造“沐光而居”的舒适体验。 人工光的智慧: 区分和应用基础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等不同类型的照明方式。从色温、显色指数、亮度等关键参数入手,讲解如何选择最适合特定空间和功能的灯具。例如,在书房,我们需要高显色性的冷色调光源以提供专注所需的清晰度;在餐厅,温暖的暖色调灯光则能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我们将深入探讨灯光设计的“减法”与“加法”,如何在满足功能的同时,通过灯光的明暗对比、投射角度和光斑的形状,勾勒出空间的轮廓,突出装饰的重点,甚至隐藏空间的不足。 光影的叙事性: 分析光线如何通过阴影的形态,为空间注入深度和故事感。例如,斑驳的树影透过百叶窗投射在墙壁上,仿佛是大自然在与室内空间对话;精心设计的射灯将艺术品照亮,使其在黑暗中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成为空间的焦点。我们还将探讨“暗”在设计中的价值,如何利用留白和暗部区域,衬托亮部,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引导观者的目光,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空间体验。 第二章:材质的触感与灵魂——空间的温度与质感 材质,是构成室内空间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它们不仅赋予空间以视觉上的丰富性,更以其独特的触感、纹理和温度,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结。本章将深入挖掘不同材质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室内设计中的多维度应用。 自然材质的温度: 深入探讨木材、石材、竹、藤等天然材质的魅力。从不同树种的纹理、色泽、硬度,到不同石材的质感、纹理、色彩,我们将分析它们各自的独特属性。例如,温润的实木地板传递着自然的温度,粗犷的天然石材则带来朴实而坚韧的质感。我们将研究如何通过对这些材质进行恰当的加工和组合,例如抛光、拉丝、做旧等,来丰富空间的表现力。 工业材质的肌理: 审视金属、玻璃、混凝土、砖石等工业化材质的现代美学。分析金属的冷峻光泽、玻璃的通透与反射、混凝土的原始粗犷、砖石的复古韵味。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材质,例如,金属框架的隔断可以分隔空间却不阻碍视线,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可以模糊室内外的界限,裸露的混凝土墙面可以营造出工业风的硬朗与个性。 织物与软装的温情: 关注纺织品、皮革、壁纸等软装饰材料在空间中的点睛作用。从丝绒的奢华、棉麻的自然、羊毛的温暖,到皮革的经典,我们将分析不同材质的触感、垂坠感、光泽度如何影响空间的舒适度和氛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墙布、窗帘、地毯、靠垫、床品等的选择和搭配,为空间注入个性化的温度和柔软的触感。 材质的组合与对话: 重点在于研究不同材质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分析“对比”与“和谐”在材质运用中的策略。例如,冷峻的金属与温润的木材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既现代又富有温度的空间;粗糙的石材与光滑的玻璃碰撞,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张力。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材质的对比和呼应,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趣味,让不同的材质在空间中发生有趣的“对话”。 第三章:色彩的语言与心理——空间的性格塑造者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段。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装饰,更是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感知和行为的强大力量。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色彩的语言,掌握其心理学效应,并将其艺术性地应用于空间设计。 色彩的心理学: 深入剖析不同色彩在人类心理层面产生的普遍影响。例如,蓝色通常带来宁静、冷静的感觉,适合用于卧室或书房;黄色则能激发活力、愉悦的情绪,适合用于儿童房或公共空间;红色则具有热情、激进的特质,需谨慎使用。我们将探讨色彩饱和度、明度、色相如何共同作用,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 色彩的构成与搭配: 学习色彩的基本构成原理,包括三原色、三间色、复色等,以及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个关键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经典的色彩搭配法则,例如同类色搭配、邻近色搭配、对比色搭配、互补色搭配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搭配方案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联结。 色彩在空间中的运用策略: 探讨如何根据空间的功能、大小、采光条件以及使用者的喜好,制定合理的色彩方案。我们将研究“大面积”与“小面积”色彩运用的不同效果,例如,浅色调的大面积运用可以放大空间感,而局部亮色的点缀则能起到强调和装饰的作用。我们还将分析如何运用色彩来界定功能区域,例如,通过不同色彩的地面或墙面划分客厅与餐厅的区域。 趋势与个性化的融合: 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当下的色彩流行趋势,并鼓励读者在理解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和使用者的个性化特点,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色彩方案。我们将强调,成功的色彩运用,是理智分析与感性表达的完美结合。 第四章:线条与形式的韵律——空间的骨骼与灵魂 线条与形式,是构成空间骨架和塑造其独特个性的关键要素。它们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赋予空间生命力与动感。本章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线条与形式的构成法则,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 线条的力量: 区分和分析直线、曲线、折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探讨直线所带来的秩序感、力量感和现代感;曲线所传递的柔和、流畅和优雅;折线所表现的动感、变化和现代几何美学。我们将分析线条在家具设计、建筑造型、室内装饰中的具体运用,例如,简洁的直线家具如何营造现代简洁的空间,柔美的曲线楼梯如何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 形式的构成与美学: 探讨几何形式(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和有机形式(自由形态、模仿自然形态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不同形式的组合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例如,方形与方形的组合呈现出稳定与重复的美感,圆形与方形的碰撞则带来视觉上的趣味与对比。我们将研究“留白”和“实体”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形式的虚实结合,创造出富有深度的空间。 比例与均衡的法则: 深入理解“黄金分割”、“三分法”等古典比例法则,并探讨它们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空间布局、家具尺寸、装饰品的摆放等如何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均衡。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称”与“非对称”的布局方式,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空间感受。 形式的演变与创新: 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形式语言。分析当代设计中对仿生学、解构主义等艺术思潮的借鉴,以及如何将科技手段融入形式的创新。我们将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勇敢地进行形式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的空间。 第五章:空间叙事的构建——从功能到情感的升华 真正的室内设计,是将空间从单纯的功能载体,升华为承载故事、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艺术载体。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将前几章所探讨的原理融会贯通,构建出富有深度和温度的空间叙事。 以人为本的哲学: 强调理解使用者的需求、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诉求是设计的起点。探讨如何通过深入的用户调研和访谈,挖掘出空间的潜在价值和情感链接。 场景的营造: 分析如何通过对光影、材质、色彩、线条和形式的综合运用,为不同的生活场景(如休憩、工作、娱乐、社交)创造出最适宜的氛围。例如,如何通过柔和的灯光、舒适的材质和安静的色彩,营造一个放松的阅读角落;如何通过明亮的采光、灵活的布局和富有活力的色彩,打造一个激发创意的共享办公空间。 故事性的植入: 探讨如何在空间中“讲述”故事。这可能通过对业主生活经历的体现,对特定文化元素的融入,或是通过艺术品的选择与摆放,甚至可以通过隐藏的细节和惊喜,来引导居住者或访客进行一次充满发现的“阅读”。 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理解“少即是多”的哲学,以及留白在空间叙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读者在设计中留下一定的“余地”,让使用者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融入其中,让空间随着时间而生长,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设计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 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即所有元素都应为最终的空间叙事服务,不应有任何元素的突兀或脱节。同时,也关注设计的可持续性,从材料的选择到空间的生命周期,都应体现出对环境和未来的责任。 结语 《室内设计的光影律动与空间叙事》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而是一次探索设计灵魂的旅程。我们希望通过对光影、材质、色彩、线条与形式的深度剖析,以及对空间叙事构建的引导,帮助读者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强大的创造力。最终,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成为一名能够“用设计说话”,能够“用空间讲故事”的优秀室内设计师,为人们创造出真正美好、有意义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