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 3本套装 袁世硕 陈文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本

包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 3本套装 袁世硕 陈文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文学史
  • 袁世硕
  • 陈文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古代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教材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47019
商品编码:10260997119

具体描述

bm00769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3本

9787040447002定价:43.7元 9787040447026定价:56元 9787040447019定价:44.8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3月1日)
  • 平装: 441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040447002

    目录

    总绪论
    d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d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d一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第二节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 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d一章 上古神话
    d一节 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第二节 神话形象和故事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第二章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d一节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第二节 《周易》中的“卦爻辞”
    第三节 《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第三章 《诗经》
    d一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d一节 《左传》
    第二节 《国语》及《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第三节 《战国策》
    第五章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d一节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庄子》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赋
    d一节 屈原的创作与楚辞的产生

  •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3月1日)
  • 平装: 576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040447026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3月1日)
  • 平装: 44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040447019

穿越千年,品读华夏文学的灿烂星河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部由无数璀璨诗篇、跌宕史诗、传神散文编织而成的宏伟画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与审美,记录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演进,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本套装精选三卷,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系统而深入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上卷:肇始与奠基——从先秦诸子到汉魏风骨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滥觞与早期发展。我们将一同追溯《诗经》的质朴吟唱,感受古人在祭祀、农事、战争中的真实情感与生活图景。从《楚辞》瑰丽的想象与浪漫主义色彩中,领略屈原等先贤的忧国忧民与浪漫情怀。 随后,我们将深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世界。孔孟老庄的哲思,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隽永的语言,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韩非子的法理寓言,庄子的汪洋恣肆,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早期散文的魅力。 汉代,是中国文学从朴素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辞赋的出现,以其铺张夸饰的文风和宏大的叙事,描摹出帝国初建的磅礴气象。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以史诗般的笔触,再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风云,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乐府诗的兴起,则以其贴近民情、反映现实的特点,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在政治动荡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ፉ。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歌”,曹操、曹植父子的雄才大略与文学才华,为文学注入了刚健峻拔的时代精神。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冲淡平和的风格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成为后世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 M2。玄言诗的流行,则反映了当时士人心灵的探索与哲学思辨。而笔记小说、志怪小说等早期小说形式的萌芽,也为后来的小说繁荣埋下了伏笔。 本卷力图通过对这些重要时期、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梳理与解读,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早期发展的脉络,展现其质朴、雄浑、浪漫、理性交织的独特风貌,为读者构建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步认知与深厚印象。 中卷:繁荣与高峰——唐诗宋词的辉煌时代 本卷将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古代文学最辉煌的时代——唐宋。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我们首先会走进唐诗的万千气象。从初唐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慷慨悲歌,到盛唐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不羁,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与社会关怀,无不展现了唐诗题材之广、风格之多、成就之高。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流派诗歌的特点,如边塞诗的雄浑壮阔,山水田园诗的清丽雅致,讽喻诗的现实批判,以及乐府民歌的质朴生动。通过品读唐诗,读者将深刻体会到盛唐气象如何融入字里行间,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高尚的精神追求。 宋代,是中国词的巅峰时期,同时也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小说。宋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以其婉约、豪放、清丽、壮阔等多种风格,描绘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苏轼的豪放词,开创了新的词风,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魄,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李清照的婉约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语言,成为女性词人的典范。柳永、辛弃疾、陆游等词人的作品,则展现了宋词在不同维度上的艺术探索。 除了词,宋代散文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皆为宋人,他们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骈文的虚华,追求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欧阳修的散文,汪洋恣肆,感情真挚;苏轼的散文,汪洋恣肆,学识渊博,意趣横生。 小说方面,宋代话本的兴起,为后世章回体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以口语为基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趣味,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另一面。 本卷将带领读者在唐诗宋词的海洋中遨游,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艺术高峰,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品味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下卷:多元与演变——元明清小说的繁盛与近代文学的转型 本卷将继续追溯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重点关注元明清时期的小说发展,以及近代文学的转型。 元代,是戏曲大放异彩的时期。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的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情感。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小说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我们将深入分析这四部巨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其他重要小说类型,如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以及《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展现明清小说的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清代中后期的文学变革。龚自珍等人的诗文,开始流露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改革的呼唤,预示着文学的转型。 进入近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冲击。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受到挑战,新的文学形式与思潮不断涌现。从晚清严复、梁启超等人的译著与政论,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兴起,再到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探索,中国文学开始了艰难而意义深远的转型。本卷将简要梳理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展现中国文学如何从古典走向现代,如何回应时代变迁,如何汲取外来营养,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通过对元明清小说和近代文学转型的梳理,本卷旨在展现中国文学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活力与创新,理解其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必然性与复杂性,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完整和动态的中国文学发展图景。 结语 这三卷中国古代文学史,如同一部浓缩的华夏文明史,从远古的歌谣到近代的转型,串联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脉络。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罗列,更是对思想的梳理,对情感的洞察,对历史的理解。通过阅读这套书籍,您将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对真理的追寻。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抑或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套精心编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都将是您深入探索这片璀璨星河的理想指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学之旅,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小说情有独钟的读者,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小说部分无疑是我最为关注的内容。不得不说,袁世硕和陈文新老师的分析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让我受益匪浅。从《搜神记》、《幽明录》这样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的兴盛,再到元明清四大名著的辉煌,书中对小说体裁的演变、主题的变迁以及人物塑造的技法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把小说简单地视为通俗读物,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承载文化传统,以及如何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例如,在论述《红楼梦》时,书中不仅详细解读了曹雪芹的艺术成就,还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了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学意蕴以及其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的解读也同样精彩,它们各自的叙事结构、人物类型以及思想主题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也更能够体会到这些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专业,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我才感觉找到了“对的”那本书。上、中、下三册的体量虽然不小,但内容安排得当,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汉乐府的民生,一直到唐诗的巅峰,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每个时期都各有侧重,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唐诗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介绍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更是从诗歌的语言、意象、题材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唐诗为何能达到如此辉煌的高度,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歌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例如,书中对盛唐边塞诗和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对比分析,就让我对唐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宋词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独特韵味,书中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的赏析,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感性的体会,让我对词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古代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与历史、文化、情感的一次深度对话。

评分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古代散文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在读过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后,我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上、中、下三册,内容涵盖得非常全面,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先秦散文的梳理和解读。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将《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仅仅视为哲学著作,而是深刻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他们详细阐述了诸子散文的风格特点,比如《左传》的叙事之美,《史记》的史传文学魅力,以及《论语》的对话艺术和《庄子》的汪洋恣肆。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深入分析,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国古代散文是如何从实用性转向审美性,又是如何奠定了后世散文发展的基石。书中对每一位重要散文家的生平、创作理念以及代表作品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还会分析他们的文章是如何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魏晋南北朝骈文和唐宋古文运动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将复杂的文学演变过程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对韩愈、柳宗元等大家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古代散文的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宝藏!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学都充满了好奇,但零散的阅读总是让我觉得难以构建起一个宏观的认识。这次入手了袁世硕和陈文新老师这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巨著”,从拿到手的沉甸甸的感觉,到翻开扉页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次选择对了。首先,它的内容编排非常清晰,从先秦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的玄言诗、山水诗,再到唐宋的诗歌、词,直到元曲和明清小说,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主要流派。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文学体裁、风格的演变轨迹。例如,在讲到唐诗时,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的简单介绍,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生动地描绘了盛唐气象如何孕育出辉煌的诗歌艺术,又如何在安史之乱后走向新的发展。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原文引用也恰到好处,既能帮助理解,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枯燥。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诗言志”和“诗缘情”,作者都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解释。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学殿堂。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戏曲和曲艺有所了解的读者,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我眼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书中对于元曲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家的作品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元曲是如何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和南方文学传统交融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以及它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所展现出的鲜明特色。书中对“曲牌”的运用、对“唱念做打”的文学性解读,都让我对元曲的艺术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往后,作者们对于明清传奇的梳理和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是对于《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作品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其文学价值,也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这些作品在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的分析,这使得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此外,书中对戏曲和曲艺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传播和影响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辉煌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