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讲 述完毕,张帆著的《中国古代简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 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作为教育部立项的重点教材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本书的特点是:注重贯通 理解,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 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性特征; 关注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 不同的地位。本书出版以来,受到大学文科师生的喜 爱,十几年畅销不衰。
**章 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一 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史传说
二 早期**:夏与商
夏朝的有关记载
对夏文化的探索
商朝的兴衰
三 商朝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殷墟甲骨文
青铜文化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
一 西周的兴亡
周朝统治的确立:周灭商与周公摄政
西周的盛世及其衰亡
二 周朝典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国野制
礼乐文化
三 春秋历史概况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
华夷之争
社会状况的变化
孔子及其思想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一 政治形势的变化:割据、兼并、统一
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战”的特点
七国兴衰与秦的统一
二 各国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概况
商鞅变法
官僚制的建立
三 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战国的士阶层
百家争鸣
周朝其他文化成果
第四章 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秦
一 法家思想与秦的立国
前期法家及商鞅学派
吕不韦调整治国方针的尝试
韩非法、术、势并重的政治思想
二 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
整齐制度
其他措施
三 秦的暴政和速亡
秦朝的暴政
秦朝的覆亡与楚汉之争
第五章 西汉前、中期政治:从黄老无为到“霸王道杂之”
一 黄老无为思想与西汉前期政治
无为而治方针的确立
文景之治
二 汉武帝的功业
加强集权
开拓边疆
垄断财利、统制经济
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与“昭宣中兴”
三 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特征
第六章 王莽改制与东汉兴衰
一 王莽改制
王莽篡位的历史背景
改制及其失败
二 东汉政治述略
东汉的建立及初期统治
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清议与党锢
东汉的边疆形势
第七章 政治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上)
一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八章 政治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下)
第九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十章 隋朝与唐前期的鼎盛局面
第十一章 割据倾向的再现: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第十二章 北宋变法
第十三章 两宋与辽、夏、金、蒙的对峙
第十四章 金朝与大蒙古国
第十五章 元朝百年统治
第十六章 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十七章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第十八章 明朝中后期政治述略
第十九章 明朝边疆局势与清朝的兴起
第二十章 康乾盛世及其余波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后记
再版后记
翻开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秦汉的风云变幻一同呼吸。作者对秦朝统一的宏大叙事,以及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转向,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秦朝法律严苛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创新的辩证看待,这种不回避争议、力求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短暂却极具影响力的帝国。而到了汉代,作者通过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描绘,勾勒出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帝国形象。对丝绸之路的阐释,不仅展示了中国对外交流的早期成就,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包容的一面。书中关于汉代文学艺术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多,却点出了其质朴、写实的特点,与后来的魏晋风骨形成了鲜明对比。整段的叙述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却不给人以压迫感,反而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启发。
评分浏览到隋唐部分,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作者对隋朝短暂而重要的贡献,特别是科举制度和统一的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描绘,简直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看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文官制度的成熟。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唐诗的解读,不仅列举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深入剖析了其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和社会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与深刻的人文关怀。此外,书中对唐朝佛教的兴盛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交流的细节,都让我对这个伟大的帝国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文化上的包容与创新。
评分这本书虽然名为《中国古代简史》,但读完之后,给我的感受远不止“简”。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一种温和却洞察一切的目光,带我穿越了中华文明那悠长而厚重的过往。开篇对夏商周三代的讲述,就如同拨开迷雾,那些遥远的传说和模糊的记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让我看到了文明最初的萌芽,听到了早期王朝的钟鼓之声。从青铜器的辉煌到礼乐制度的肇始,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被精心打磨过,不至于过于琐碎,却又足够引人入胜。作者在梳理这些早期历史时,非常注重考据,引用了不少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使得论述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早期王朝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展现了它们在形成、发展和衰落过程中的动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严谨与生动的结合,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本书对魏晋南北朝的描摹,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感触颇深的部分之一。作者巧妙地处理了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复杂局面。战乱频仍、王朝更迭,在书中并非只是枯燥的年表,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的交织。我看到了门阀制度的兴衰,感受到了士人阶层在乱世中的挣扎与超脱。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对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阐述。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播,以及山水画的萌芽,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那些关于“清谈”的片段,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而对于顾恺之、王羲之等大家的作品的介绍,更是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在探讨这些文化现象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注重其历史语境和文化根源,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思想和艺术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孕育而生,又如何影响了后世。
评分最后,我对书中关于宋元明清的概述,虽然篇幅相对前面有所压缩,但信息量依旧十分可观。作者对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的兴盛以及科技的进步,进行了有条理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与唐朝截然不同的、更加内敛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接着,对元朝统治的特点,以及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海禁政策的得失,都做了简练而精准的概括。最后,对清朝的兴起、版图的奠定以及晚期的危机,作者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并存的视角。虽然我对每个朝代的具体细节还有很多疑问,但这本书所提供的框架,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宏观的把握,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的兴趣。它如同一个引子,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过去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探寻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